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采用薄层横断面图像并结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而确诊的肺动脉栓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发肺动脉栓塞20例,其中双侧多发14例,左侧多发4例,右侧多发2例;单发8例。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管腔内低密度栓子;间接征象:肺梗死、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等。结论 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方法,对诊断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急诊和普通临床工作中怀疑该病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共17例。所有病例均行256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和方法显示肺动脉以及栓子位置、形态、数量等特点。同时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特征性影像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可见栓塞共299支,其中偏心型126支、中央型80支、闭塞型78支、附壁环形型15支。肺动脉增粗(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0例),局限肺梗死(2例),胸腔积液(6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细腻、直观、快捷的显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肺动脉栓塞情况,为临床提供确诊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成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跟踪扫描肺动脉成像,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等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结果43例肺动脉栓塞中,中央肺动脉合并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7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23例,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13例。检出的栓子直径为0.6-39.62ram。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56-295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笔者收集28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行64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然后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等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各级分支,28例患者中正常6例,肺动脉栓塞22例,阳性率80%栓子主要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实用价值,有望成为肺动脉栓塞检查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均接受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查,分析MPR、VR、MIP图像后处理下肺动脉栓塞检出率。结果:MIP、MPR、VR图像处理下对I级动脉栓塞的检出率一致,但MPR对2~3级动脉栓塞检出率42.22%及对4~5级动脉栓塞检出率23.83%明显高于MIP、VR图像处理下的检出率,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尤其是MPR图像后处理技术下对栓塞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单纯肺动脉造影(P—CTPA)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P—CTPA检查影像作为试验组,采用头臂静脉靶血管示踪技术,对比剂20~30ml;另选择48例常规CTPA检查影像作为对照组,对比剂总量80—100m。图像后处理运用薄层横断面、MPR、MIP及VR分别统计肺动脉及其分支内栓子个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优秀率有显著性差异;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薄层横断面图像在显示细小动脉及其血栓、评价狭窄程度方面优于其他重建图像。结论64层螺旋CT单纯肺动脉造影图像肺动脉、静脉对比更好,对比剂用量大幅度减少,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33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2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肺栓塞(PE)临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某院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种技术对多层螺旋CT检查的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对三种后处理技术在栓子的检出率以及肺动脉干、肺各级分支动脉的显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41例肺栓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双肺均可见多发性的肺动脉栓塞,其中常规多层螺旋CT的检查图像发现受累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共计612支,而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共发现受累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共计665支,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三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肺主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的显示数目、栓子数目及显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亚段动脉及其以下级别的分支中,MPR后处理技术的分支显示数目、栓子数目及显示率要高于其他两种后处理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时,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好的显示肺动脉分支受累情况,提高栓子的检出率,其中MPR技术处理相较而言显示度要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平扫胸部和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肺动脉多平面重建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结果:对30例497支肺动脉分支进行分析,受累率为33.6%;栓子发生在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肺动脉.其直接征象为腔内充盈缺损142支(56%),完全阻塞37支(15%);间接征象"马赛克"征12例,肺梗死4例,肺动脉高压12例,胸腔积液9例.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不遗漏小病灶,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支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PE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在横断面容积扫描数据基础上,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可以任意角度、任意方位显示肺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形态。对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栓塞的血管显示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对27例患者CT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统计受累肺动脉及分支共84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栓塞12支,叶肺动脉栓塞22支,段肺动脉栓塞34支,亚段肺动脉栓塞13支,5级分支栓塞3支;完全性栓塞8支,部分性栓塞76支。结论: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5级分支小肺动脉内栓子,定位准确且无创伤性,可成为临床诊断PE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判断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研究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研究的肺栓塞疾病患者18例,18例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使用VR、MIP、MPR以及Curve等技术完成图像分析重建处理并集成结果。结果:使用64排CT肺动脉造影显影清晰,且可发现肺栓塞好发于主肺动脉以及双下肺动脉,特别是双下肺动脉,受累率可达64.19%;结合患者CTPA表现分析可知直接征象中钝角型充盈缺损率为45.72%,间接征象中胸腔积液率为43.58%。结论:使用64排CT肺动脉造影可清晰见肺栓塞影像成影,从而为临床确诊肺栓塞提供了极大的依据,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时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 疑诊肺动脉栓塞(PE)拟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A组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50~60 ml,B组ROI位于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35~45 ml,两组的其他技术参数相同.分析两种方法的CTPA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右下肺静脉CT值及6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各种后处理重组方法对栓子的显示率.结果 40例疑似PE患者,除B组1例严重的右心功能不良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均得到满意的图像;肺动脉干CT值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下肺静脉CT值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各种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不同情况下的栓子显示,各有其优势.结论 选择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CTPA检查方法,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提高图像的质量;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122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分别从2.5%到75%不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形态、发生部位及其他间接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CTPA检查确诊肺栓塞病人49例,进行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指数。结果 CTPA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240条,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指数为0.375-0.825。结论 CTPA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及其他间接征象,并可以此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及判定预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增强表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栓塞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4例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血栓累及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4例患者共累及51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5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中肺动脉4例,右下肺动脉13,左上肺动脉8例,左下肺动脉12例。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表现为中心型充盈缺损、锐角附壁型血栓、钝角附壁型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4种形式;②间接征象: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有受累部分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细小稀疏、“马赛克”征、肺实变、主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肺动脉显示率与伪影发生率,对诊断准确性评价有着重要作用。目的:评价不同层厚对128层螺旋CT肺动脉显示率及伪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将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图像分别重建为不同层厚的4组:0.6,1.0,3.0,5.0mm,比较4组图像对栓塞肺动脉显示的清晰程度,并评价4组图像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的连续程度与伪影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显示,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段及亚段级肺动脉显示,0.6,1.0mm层厚组优于3.0,5.0mm组(P〈0.001);第6级肺动脉显示,4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0.6mm组显示率最佳。1.0mm层厚图像在显示亚段级以上肺动脉分支方面与0.6mm层厚能力相近,且优于3.0,5.0mm层厚组;3.0,5.0mm组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连续程度低于0.6,1.0mm组。39例阴性患者部分容积伪影0.6mm组2例,1.0mm组5例,3.0mm组11例,5.0mm组17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3.0mm及以下层厚可较准确观察亚段肺动脉;采用0.6mm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从而提高螺旋CT肺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全部能辨别真假腔,按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7例,Ⅱ型1例,Ⅲ型22例。25例显示破口,主动脉弓3大分支或部分分支受累13例,累及腹腔干6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累及右肾动脉7例,累及左肾动脉12例,累及髂动脉19例。并发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13例,肺动脉栓塞1例。结论 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行多平面重组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应用方法及临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肺栓塞34例,经MSCTPA及临床明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64层螺旋CT行薄层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重组分析。结果直接征象:偏心性充盈缺损、附壁环形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完全阻塞;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或伴右心增大)、肺梗死(或伴肺不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治疗后14例复查,均有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结论MSCTPA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肺动脉栓塞,相较于其他检查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及疗效评估价值,是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郝健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82-1484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层厚对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显示率及伪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疑似为肺动脉栓塞(PE)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每例患者的图像分别重建为0.625、1.25、2.5及5.0mm4个不同层厚组,比较4个不同层厚组对栓塞肺动脉的显示程度,同时评价4个不同层厚组对肺动脉各分支连续性的反映程度及伪影发生率。结果 左右肺动脉、叶动脉及主肺动脉显示,4组层厚图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段及段级肺动脉显示,层厚为0.625 mm组及1.25 mm组优于2.5 mm组和5.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不同层厚组在第6级肺动脉显示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厚为0.625 mm组与1.25 mm组外周带和中间带肺动脉连续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于2.5、5.0 mm层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25、1.25、2.5、5.0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64排螺旋CTPA检查,1.25 mm与0.625 mm厚层图像在显示肺小动脉分支方面能力相当,但明显优于2.5mm和5.0mm组,且对外周带及中间带肺动脉连续性和伪影率影响也较2.5mm和5.0mm组小;采用2.5mm及以下层厚,才能较准确观察亚段肺动脉;采用0.625mm层厚可降低部分容积伪影率,提高螺旋CTP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SCT)扫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2例PTE患者的64层SCT肺动脉成像资料,分析PTE栓子的形态特征和PTE间接征象。【结果122例中,血栓全部表现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共126个栓子,其中栓子位于主肺动脉为2个,左右肺动脉干内13个,肺叶动脉49个,肺段及以下62个;除外主肺动脉的2个栓子,右侧77个,左侧47个,其中表现为中心型充盈缺损25个、附壁型充盈缺损79个、完全闭塞型分别为22个。PTE间接征象:“肺少血”征2例、“马赛克”征3例,肺大片实变3例,肺梗塞10例,肺动脉扩张4例,胸腔积液12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PTE简便、安全、准确性高,是PTE一种重要而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