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1例TIA患者,随机分为TIA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组,20mg/d)4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血清hs—CRP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TG、血清hs—CRP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TIA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能减轻TIA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张向隆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053-105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患者调脂强度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8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服阿托伐他汀组(10mg每日1次)和服辛他汀组(10mg每晚1次),8周后复查血脂,用t检验和x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TC、TG、LDL-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TC、LDL-C差异有显著性(P<0.05),TG、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调脂作用确切,是进行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理想调脂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P)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108例UP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和20mg/d,连续使用4周。结果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治疗4周时血浆中TC、TG、LDL-C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hs-CR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明显减轻U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明沈  卢敏 《海峡药学》2011,23(3):95-9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内压、阿司匹林抗凝和活化脑细胞等基本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和LDL-C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和MMP-9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血浆hs-CRP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脂、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汤利荣  赵强  李娟 《中国药业》2014,(23):24-2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随机将1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5 mg/次;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30 mg/次,两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均每天1次,疗程为5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比较5个月内两组并发症。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TC,LDL-C,TG,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5个月内,试验组与对照组HDL-C水平、并发症及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记录,并发症无明显加重,且还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在常规降血糖的同时,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片A组10 mg,B组20 mg,C组40 mg,观察口服药物后8周,患者TC、TG、HDL-C、LDL-C、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B组、C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C组HDL-C较A组明显上升(P<0.05),hs-CRP水平B组、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1).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较A组B组副作用大.结论 20 mg阿托伐他汀片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还可以降低血浆hs-CRP水平,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春槐 《海峡药学》2010,22(5):130-13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和10 mg·d^-1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hs-CRP、UA、TC、TG、LDL-C和HDL-C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0%vs 80.0%,P〈0.05);两组治疗后hs-CRP和UA水平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区别;TC、TG和LDL-C水平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HDL-C略有升高,但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疗效显著,能抑制ACS病变的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A组(n=38)和B组(n=38),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B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改善,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84.21% νs60.53%).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hs-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升高趋势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UA有效,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少炎性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3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20 mg治疗组较10 mg治疗组血清hs-CB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ACS患者血清中的hs-CRP水平,应用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hs-CRP的影响。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1.
陈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80-3481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疗法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体征、血脂指标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瑞舒伐他汀强化组(38例)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38例),瑞舒伐他汀强化组给予20 mg/次瑞舒伐他汀,1次/d;阿托伐他汀强化组给予40 mg/次阿托伐他汀,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评判两组临床疗效,记录心血管事件、ADR事件。结果瑞舒伐他汀强化组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瑞舒伐他汀强化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均P<0.05),HDL-C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P<0.05)。瑞舒伐他汀强化组与阿托伐他汀强化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92.11%比86.84%、13.16%比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6、0.126,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疗法较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具有更强的调脂、抗炎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效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成本一效果。方法将58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国产和进口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口服,均治疗8周后观察调脂效果,并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调脂效果(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阿托伐他汀组效价比更优。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与进口阿托伐他汀相比,更安全、经济、有效,适合我国国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40mg/d)各50例,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卒中复发,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血脂和hs-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下降,其中40mg/d组下降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均有升高趋势,且40mg/d组HDL-C升高水平高于2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且40mg/d组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强于20mg/d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确诊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观察治疗后对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hs-CRP)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够改善治疗后血脂水平,但观察组治疗后改善血脂水平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hs-CRP平均水平(1.82±1.3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hs-CRP平均水平(3.39±1.39)mg/L,P〈0.01;两组均能够降低治疗后IVUS参数,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80mg/d能够通过改善血脂水平、hs-CRP水平和降低治疗后IVUS参数等机制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但其安全性和远期效果尚需大样本和多中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在人院后24h内随机分到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d,11=30)及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和疏血通6ml/d,/1=30)。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经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治疗ACS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血脂及CRP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对照组除了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外.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作用。促进粥样斑块稳定作用.我们推测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24~48h)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DP)、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选ACS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40mg组40例、20mg组40例;对照组40例。他汀类两组均于入院24~48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3组入院时、入院后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DP和血脂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hs-CRP、FDP水平且40mg作用优于20mg。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患者的炎症及凝血反应,40mg作用明显优于20m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湖南省新化县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94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采用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2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患者体内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8和TNF-α浓度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所增高,同时hs-CRP、IL-8和TNF-α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此外,观察组hs-CRP、IL-8和TNF-α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但观察组3例出现复发性心绞痛,对照组出现5例,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和改善炎症反应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38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20例)和辛伐他汀(18例)组,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hs-CRP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hs-CRP均显著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清CRP变化及血脂达标率。结果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等血脂指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G、LDL-C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TC、TG、LDL-C、HDL-C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对患者血脂及血清CRP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