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伤寒论》中辨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渴一症在临床病证的辨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描述口渴的条文很多。辨渴可以分析病证的类型、性质、病位之所在,可以推测病变是否传变,疾病的预后如何,以及确立治疗时机,分析疗效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仲景对"口渴兼小便不利"的辨治。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的5个方证(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瓜蒌瞿麦丸证、茵陈蒿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口渴并见小便不利是仲景辨治气化不利、水气内停之证的眼目,可广泛见于六经病及内伤杂病之水气病证中。结论:辨识口渴与小便不利对临证辨治水液代谢失调之病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渴”是指患者自觉口中干燥欲饮水的一个症状。其出现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因此为祖国医学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来就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伤寒论》中就出现了54处的口渴辨审。现将《伤寒论》中辨口渴的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一、辨口渴在病因病理学上的意义1、以证测因。就是在外感病初期,以有无口渴的表现,来测知病因。原文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由于温热病邪有伤津耗液这一特性,今病始即见口  相似文献   

4.
口渴是《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中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口渴辨治的角度看《伤寒论》对《温病条辨》产生的影响,了解吴鞠通对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形成独特的辨治体系,为后世医家学习先辈经验提供了宝贵方法。  相似文献   

5.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有"有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结合《内经》中关于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及典型案例,探析太阴病口渴与不渴的辨证关系."不渴"是其常,"渴"是其变.故不可以口渴与不渴来辨其属不属于太阴.  相似文献   

7.
论《伤寒论的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具有杂,变,活,严,简五大特色,即《伤寒论》中多数条文是外感夹杂杂病;言变多面言常少;突出辩证思维活法;文字极为严谨绝少繁词冗句。《伤寒论》的辨治理论不仅能指导典型常见病的辨治,而且能有效地指导各科疑难病的辨治,体现了中医学治疗颖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张仲景《伤寒论》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辨治方法。结果《伤寒论》不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先河,同时根据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医指导思想,仲景在诊疗疾病中充分运用了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并将三者相结合,真正彰显出中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思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之首系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尾即《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等八篇。辨别《伤寒论》首尾(以下简称首尾)的作者是不是张仲景,有利于扭转当前那种掐头去尾地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弊端,对恢复仲景学术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对首尾的作者是张仲景提出质疑始于明代方有执等错简派。他们认为首尾非仲景之文,乃叔和所作,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在《伤寒  相似文献   

10.
郭梅珍 《河南中医》2013,33(2):164-165
《伤寒论》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纵现《伤寒论》一百余方,每个都有一个生动的动态作用机理,针对的都有一个动态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态势.证是对病机的概括;辨证论治的实质是辨病机而施治.  相似文献   

11.
从症状部位分类、症状获得方式分类、症状反应病机的性质阐释《伤寒论》中关于症状的分析,并用"口渴"和"咽干口燥"这一组症状作为例证进行解析,突出"症"在辨证论治以及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上的重要作用。说明症状是辨病与辨证的前提,对于临床辨病和辨证,进行合理的处方用药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可概括为“六经为纲,八纲为辨”其实已融合了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为一体,因此其辨治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都起着典范的作用。《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匠心独运,对后世胃肠病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的胃肠病,大致可有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腹满腹痛、心下痞或心下痛等症候,本文仅就其病因辨证方面的内外病因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张丰跃  门九章 《光明中医》2010,25(9):1564-1565
《伤寒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先河,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医学思想首要以《伤寒论》主症为突破口。《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水饮内停;热邪伤津;阳气衰微所致。《伤寒论》中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为五苓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附子汤证等。笔者结合《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并不是单纯强调辨证论治,而是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在辨病基础上,准确把握疾病的阶段性特征,施以具体治法。《伤寒论》中的"六病",即三阴三阳,是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证候表现的总概括。《伤寒论》极其强调误治之危害,之所以产生误治与片面强调部分临床表现而忽视整体病机有较大关系。临证只有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严格的规律性和高度的灵活性,从而避免机械地看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正确理解其“病”、“证”合义,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的内容,明确辨证十分重要。“征”在《伤寒论》中有症状、代病、证候三重合义,“病”的命题意义有表疾病的状态、病位、疾病种类界定、证候/症状的代称等四个方面。弄清它们的区别,是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前提。《伤寒论》辨征的重点在于对症状的分析而最终作出征候结论,概括起来有两大的步骤:第1步,运用规范了的病的标准,首先进行病的分辨;第2步,运用正邪、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对刻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刻诊的病机诊断——证。由于“证”合义的多重性,导致辨证概念合糊不清,故症状和病的含义应从“证”中剥离出来,“证”不能既是症状又是证候,而只能是证候的简称。  相似文献   

17.
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诊治消化系疾病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在诊断方面重视症状辨《伤寒论》共188条、《金匮要略》近20种病证论及消化系统状,把症状的有无、特点及其伴随症作为辨识证的重要依据;重视趺阳脉。  相似文献   

18.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19.
以《伤寒论》条文为例,通过对脉证合参辨六经病机、脉证合参辨寒热真假、脉证合参指导治法的选择,判断疾病的传变、转归、预后.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脉证合参辨证思想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