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除隔阂计划(Elimination of Barriers Initiative,EBI)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心、服药依从性、精神病性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病例来自浦东新区精神病防治管理系统,按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符合要求的400例患者进行病耻感基线调查,按系统抽样方法从中抽取90例,再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5例为干预组,另45例为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EBI干预,另45例为常规社区精神病康复管理。使用Rosenberg自尊心量表、自知力与认知态度(ITA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来评价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第6、12和18个月的自尊心、自知力与认知态度、抑郁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的得分变化;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BREF)评价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在实施干预后的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BPRS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Rosenberg、ITAQ和生存质量得分提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建立一支EBI"医院-社区"相结合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服务团队实施EBI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自尊心,服药依从性及精神症状,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康复对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金东区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3例。干预组以小组指导和个性化指导两种方式实施社区肿瘤康复,对照组不实施干预,共6个月。采用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V1.0)分别在干预前后测定生命质量得分。结果经过6个月的社区肿瘤康复对后,干预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用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明显提高(P0.01~P0.05),特异模块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维度生命质量得分降低(P0.05),其余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无差别(P0.05)。结论肿瘤康复能提高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康复对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金东区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3例。干预组以小组指导和个性化指导两种方式实施社区肿瘤康复,对照组不实施干预,共6个月。采用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V1.0)分别在干预前后测定生命质量得分。结果经过6个月的社区肿瘤康复对后,干预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用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明显提高(P0.01~P0.05),特异模块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维度生命质量得分降低(P0.05),其余维度生命质量得分无差别(P0.05)。结论肿瘤康复能提高农村社区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结果: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得分与患者的起病年龄、病程均无显著相关(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与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歧视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79~0.428,P<0.05),并且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得分与病耻感量表中积极效应因子得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229~0.387,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并且对自我病耻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科团队参与的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疾病家庭负担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市某区12个街镇120名社区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街道为单位方便分组:干预组60人与对照组60人(对照组脱落1人),干预组每周接受由全科团队提供的主动式康复服务2次,共12周,对照组仅接受社区随访和一般康复指导治疗,在干预前及第4、8、12周对两组患者及家属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病耻感量表等进行评估,结果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各项量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两比较第8周末、12周干预组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第12周干预组PANSS阴性因子分较照组显著下降(P0.01);干预前后患者病耻感量表总分具交互效应(P0.01);第8周家庭娱乐以及家庭总负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科团队参与的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更全面和多层次服务,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减少患者病耻感、增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疾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系统式集体音乐治疗(systematic group music therapy,SGMT)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性心理及阳性阴性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按系统抽样方法抽取160例病例,按1∶1配对,80例为干预组,另80例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SGMT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病康复管理。使用三种量表作为评价工具。结果在实施干预后的第18个月,干预组的焦虑、抑郁平均得分均比对照组平均得分降低(P0.05);干预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分量表平均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SGMT干预,能有效地改善社区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且能改善其阳性阴性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叙事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研究组患者叙事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干预1、2、3、6个月后的病耻感。结果:在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1个月后病耻感得分并无太大差别(P0.05),护理干预2、3、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病耻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叙事护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队技能训练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性,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团队生活技能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生活技能训练(SST)评估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疗效评定。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训练前ADL得分和SS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训练1、2、3、4周后ADL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SST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训练时间的推进,ADL得分逐渐下降,SST得分逐渐上升,干预组得分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团队技能训练模式能明显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心理社会康复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质量和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经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干预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前、干预第12个月进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调查与评定。结果干预组干预第12月ENRICH总分、夫妻交流、角色平等性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FAD总分、沟通、问题解决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心理社会康复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质量和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消除隔阂计划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生存质量以及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 系统抽样方法抽取90列病例,按1〖DK〗∶1配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入组前、干预第6、12和18个月后,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WHO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和家庭疾病负担量表(FBS)分别评估患者及家属病耻感情况、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家属的家庭负担情况。结果 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的PD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周围环境2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F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实施消除隔阂计划能显著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轻家属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境-促进协作医疗"(IMPACT)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疾病管理系统中抽取在册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7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干预组采用IMPACT模式进行为期18个月的干预,并在入组前、入组6、12、18个月后采用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症状/不良反应子量表得分及总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心理社会、动力/精力2个子量表得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力/精力和症状/不良反应2个子量表得分与入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2、18个月后,干预组的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不良反应子量表得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复发3例次,低于对照组的11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8个月后,两组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PACT模式能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2.
《sane》2014,(4)
目的探讨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社区女陛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住院女性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量表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尿失禁患者歧视-感知量表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研究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总分、逃避和限制性行为评分、心理社会影响评分、社会活动受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1、3.37、3.55、3.38,均P0.05)。研究组中尿失禁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与生活质量总分、逃避和限制性行为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3、-0.354,均P0.05)。对照组尿失禁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与生活质量总分、逃避和限制性行为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37、0.028,均P0.05)。结论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病耻感对其社交活动影响较大,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以降低病耻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精神疾病自我病耻感受量表(ISMI)评分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其ISMI评分现况,分析影响ISMI评分的因素。结果 8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ISMI评分为(2.24±0.45)分。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居住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患者ISM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知,高龄、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离异、独居、外地户口为影响ISMI评分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高龄、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离异、独居、外地户口等为病耻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方法减轻患者病耻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心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暴力行为评分、病耻感评分、负面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外显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病耻感评分、负面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OAS评分[(3.25±1.93)分]、贬低-歧视感知评分[(17.24±1.53)分]、病耻感情感体验评分[(12.30±1.55)分]、病耻感应对评分[(50.16±2.76)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8.21±2.16)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3.26±2.27)分]均降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躯体功能评分[(78.23±3.45)分]、心理功能评分[(76.18±4.15)分]、社会功能评分[(78.34±3.38)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75.82±3.42)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干预可缓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降低其病耻感,减轻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5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分并做比较。结果两组共完成148例,干预组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分和两个维度主观支持分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接受2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较干预前有了显著的提高(P0.01)。并与对照组相比,各项得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即SES、GSES、主观支持得分比较(P0.05),客观支持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比较(P0.01)。结论在疾病康复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专业、系统的团体心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积极性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120例处于稳定期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入组前、入组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康复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1年内的复发住院率。同时在相同时间点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评定患者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复发住院率1.67%,对照组患者为18.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干预组患者第6个月、12个月时PANSS、MR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第12个月时干预组主要照料者SAS、SDS和FI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积极性社区干预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住院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养生护理干预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对56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护理干预,每2周随访并指导,共6个月。对照组未做特殊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组当天和其后6个月各测一次生活质量量表。结果治疗组在干预后在身体活动、精力、疾病疼痛、睡眠和情绪反应的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生活维度的得分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6个月后在各个维度与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在干预后,治疗组在身体活动、精力、睡眠、情绪反应4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疼痛和社会生活维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养生护理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庭病床管理模式的社区康复效果。方法选择二、三级医院出院,并在家庭康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家庭病床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管理,两组均随访6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生活质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焦虑、抑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在干预3、6个月后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家庭病床组在3、6个月后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家庭病床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家庭病床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病床管理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境-促进协作医疗"(IMPACT)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网络系统中,抽取符合病例要求的60例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实施为期18个月的IMPACT管理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的社区精神病康复管理。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价两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第6、12、18个月时的抑郁症状及服药依从性得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期间的复发住院率。使用生活质量表(SF-36)评价干预前、后(第18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变化情况。[结果]在干预后第6、12、18个月,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SDS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ITAQ得分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SF-36评价中,干预组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得分提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无1例复发住院,对照组有6例复发住院,复发住院率为20%(χ2=6.67,P0.05)。[结论]IMPACT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复发住院率,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干预3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的ESS评分、MMSE评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综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ESS评分(62.59±10.86)、MMSE评分(21.67±9.43)、Fugl-Meyer评分(50.17±11.36)、MBI评分(54.72±10.17)均高于入院时及对照组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86.39±10.95)、生理职能(75.26±12.04)等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