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ESP)阻滞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胸椎ESP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组(P组)和TPVB联合PCIA组(C组)。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C组行TPVB,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后两组均采用PCIA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1、6、12和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胸椎ESP阻滞在20 min后可阻滞T2~T6或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TPVB为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手术后1~24 h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1、6和12 h无明显差异(P0.05),在18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ESP阻滞联合PCIA的胸腔镜手术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缩短或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延长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CIA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但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显著,可进一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肺损伤,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术前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予以胸椎旁神经阻滞,根据阻滞药物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注射0.5μg/kg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对照组给予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两组均于阻滞麻醉30 min后予以常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2 mg/kg丙泊酚+0.3 mg/kg顺苯阿曲库铵+0.4μg/kg舒芬太尼),两组麻醉维持均予以靶控输注3 ng/mL瑞芬太尼+七氟烷吸入。比较两组胸椎旁神经阻滞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及痛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时、手术结束时、术后1 h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同组麻醉前,但心排血量均高于同组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管插管时、手术结束时、术后1 h的心排血量及平均动脉压均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N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方法:患者清醒时在超声引导下经T5-6行患侧椎旁神经阻滞,成功后注射实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无不良反应5min后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15min后测定痛觉阻滞平面。记录2组术后48h内镇痛补救情况及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麻醉用药量、气管导管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及PCIA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8h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麻醉用药量及PCIA单位时间用药量显著减少,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皮肤瘙痒、术后48h镇痛补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镇痛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25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术后镇痛经两侧硬膜外导管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G组患者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 h疼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及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醇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浓度。结果 P组患者镇痛后各时间点时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术毕均升高(P<0.05),P组患者术后24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术后镇痛经两侧硬膜外导管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G组患者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 h疼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及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醇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浓度。结果 P组患者镇痛后各时间点时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及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G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术毕均升高(P<0.05),P组患者术后2448 h降至正常水平。与G组比较,术毕、术后24及48 h胰岛素、皮质醇及ATⅡ水平均低于G组(P<0.05)。结论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与术后镇痛可一定程度上抑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激素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 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PG组病人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胸3椎旁间隙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并置入导管。两组病人诱导后插入喉罩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PG组给予连续胸椎旁神经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algesia, PCPA), GA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率情况和不良反应。随访术后3、6、12个月时病人PMP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PG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 <0.05);PG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GA组(P <0.05);PG组病人术后嗜睡、PONV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率较GA组显著下降(P <0.05)。PG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PM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少,可有效减少PMP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2~72岁,ASA分级I或II级,采用电脑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n=20)和C组(n=20)。两组均于麻醉前左侧卧位超声引导下行右侧胸7平面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麻醉苏醒后,D组给予0.5%罗哌卡因+1μg/kg右美托咪定20 mL,C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毕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含舒芬太尼1.0μg/mL,地佐辛0.1 mg/mL,昂丹司琼16 mg,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L),作为补充镇痛并用于爆发性疼痛时的补救镇痛。术后入PACU持续监测有创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拔管后2,4,8,12 h的VAS及Ramsay评分,术后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8 h 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术后4,8,12 h A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D组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下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或竖脊肌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全身麻醉诱导前,2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腹横肌注射质量分数0.375%罗哌卡因20 mL,之后观察组于T_5椎旁竖脊肌、对照组于T_5椎旁间隙注射质量分数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2组手术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操作相关血肿发生情况,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2、4、6、12、24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后24 h补充镇痛比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12.6±2.6)min]较对照组[(19.1±2.1)min]短,操作相关血肿发生率(0)较对照组(19.35%)低(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520±18)min]、术中舒芬太尼用量[(44±4)μg]、麻醉苏醒时间[(2.8±0.9)min]、拔管时间[(3.9±0.5)min]、术后24 h补充镇痛比率(6.90%)与对照组[(516±20)min、(45±3)μg、(2.7±0.9)min、(3.8±0.6)min、6.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6、12、24 h VAS评分[(2.2±0.6)、(2.0±0.4)、(1.6±0.2)、(1.3±0.3)、(1.2±0.4)分]与对照组[(2.2±0.5)、(1.9±0.4)、(1.5±0.3)、(1.2±0.4)、(1.3±0.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前于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竖脊肌阻滞可取得与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阻滞相同的镇痛效果,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操作相关血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胸腔镜手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92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其中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质量分数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15mL阻滞麻醉者46例为观察组,注射质量分数0.375%罗哌卡因15mL者46例为对照组,针刺法判断痛觉减轻为椎旁神经阻滞起效,给药30min后常规麻醉诱导,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调整七氟烷吸入浓度,效应室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镇痛。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七氟烷及瑞芬太尼应用剂量;比较2组麻醉前(T1)、切皮后1h(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率;比较2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比较2组术后2、6、12、24h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例患者术中出血转为开胸手术,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胸导管瘘需再次手术,剔除研究。观察组七氟烷[(22.24±2.35)mL]、瑞芬太尼[(613.35±25.45)μg]应用剂量少于对照组[(29.53±3.02)mL、(712.55±40.34)μg](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MAP[(88.14±8.15)、(87.92±8.25)、(88.56±8.17)mm Hg]、CO[(4.84±0.43)、(4.91±0.41)、(4.88±0.42)L/min]均高于对照组[MAP:(84.43±8.72)、(84.33±8.21)、(84.68±8.16)mm Hg;CO:(4.37±0.43)、(4.42±0.44)、(4.51±0.45)L/min](P<0.05),T1时MAP、CO及不同时间点SV、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2、T3、T4时MAP均低于同组T1时,CO均高于同组T1时(P<0.05);2组T2、T3、T4时SV、心率与同组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5.10±0.19)min]、阻滞平面固定时间[(12.13±1.16)min]均短于对照组[(8.13±1.01)、(18.25±1.26)min](P<0.05),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可明显缩短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观察组则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和48 h等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TPVB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静息及咳嗽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针道调整次数、遇到骨质次数,平均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应用于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羟考酮及其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老年胸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65~75岁,性别不限,BMI 18~25 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 SA)I~II级。无慢性疼痛,无酒精滥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4组:羟考酮组(A组)、羟考酮组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B组)、舒芬太尼组(C组)和舒芬太尼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D组)。4组均接受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进行统一管理。A组和B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配方:羟考酮50 mg稀释至100 mL,无背景剂量,Bolus 4 mL,锁定时间5 min;C组和D组舒芬太尼150μg,背景剂量2 mL,Bolus 0.5 mL,锁定时间15 min;且B组和D组关胸前行肋间神将阻滞。观察术后4,12,24,48 h静息及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使用量、镇痛满意度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静息、咳嗽VAS评分低于C组(P0.008),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镇痛药物使用更少,较A组和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08)。结论: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静息、咳嗽VAS评分低于舒芬太尼且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联合肋间神经阻滞阿片镇痛药物使用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系统性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镇痛,2组均接受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2、4、6、12、24、48 h的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分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6、12 h的活动痛、静息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4、48 h的活动痛、静息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4、6、12、24、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2组NOSIE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前期镇痛效果更好,但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存在过度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问题,更需进行系统性整体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患者80例,按照镇痛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舒芬太尼、氯化钠注射液、止吐药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采用枸橼酸舒芬太尼、盐酸右美托咪定、止吐药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疼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期VAS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后2、12 h VAS分数分别为3.1±0.4、2.6±0.6,而观察组分别为2.5±0.3、1.9±0.5,观察组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50%)低于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能有效缓解全身麻醉患者疼痛,镇痛程度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TPV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的差异,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均少于C组(P<0.05),随访的第6,8,12周的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TPVB组明显优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开胸手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肺癌老年患者分为2组,麻醉前,观察组(n=40)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n=40)行硬膜外阻滞,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状况等。结果:T2~T5几个时间点,观察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T1时MAP、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停药后,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吞咽、呼之睁眼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6h、12h、24h及48h时VA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48h时MMSE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h、6h、24h时,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患者开胸手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良好稳定性,镇痛效果较理想,且不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痛敏反应和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住院治疗的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行全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评分Ⅰ~Ⅱ级,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2组,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镇痛药分别为舒芬太尼1μg/mL,芬太尼10μg/mL,比较自控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可获得有效的镇痛效果,但F组的不良反应较多,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安全有效,副反应较少并且能明显改善产妇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钠素的影响。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有1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并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所有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患者术毕回病房常规镇痛,当患者自述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50mg/次。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开始行静脉自控镇痛。术毕静脉给予曲马多100mg 盐酸格拉司琼3mg为负荷量。静脉自控镇痛液配方为曲马多900mg 芬太尼0.3mg 盐酸格拉司琼3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术后24,48h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浓度;监测心率、血压;并进行术后8,12,24及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高血压患者术前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分别高于正常参考值[肾素活性:(0.42±0.37)mg/(L·h),血浆血管紧张素Ⅱ:(40.2±12.0)ng/L,心钠素:(379.00±76.60)ng/L]。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低于术前;术毕、术后24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毕、术后24h的心钠素高于术前,而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心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心钠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患者术后8,12,24,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时由于疼痛缓解,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后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抑制应激反应,降低高血压患者骨科手术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多模式镇痛对开胸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肺癌、食管癌手术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静脉镇痛泵镇痛模式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后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方法,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并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于术后72h对照组POCD发生率为44.90%,观察组POCD发生率为30.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24h及术后24、36、72h血浆中IL-6水平分别为(496.0±105.5)、(341.0±85.9)、(275.0±79.6)、(121.0±78.8)ng/L,观察组患者手术前24h及术后24、36、72h血浆中IL-6水平分别为(501.0±103.5)、(231.0±58.3)、(160.0±32.4)、(101.0±70.3)ng/L,两组患者血浆IL-6水平均有所减低,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减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24h及术后24、36、72h血浆中CRP水平分别为(7.60±2.01)、(7.10±1.32)、(5.10±1.34)、(4.10±1.13)mg/L,观察组患者手术前24h及术后24、36、72h血浆中CRP水平分别为(7.40±2.34)、(4.20±1.12)、(3.33±1.21)、(2.70±1.01)mg/L,两组患者血浆CRP水平均有所减低,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减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浆中IL-6和CRP水平,对开胸手术后早期POCD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