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rh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和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期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方案。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A(rhG-CSF 200μg/m~2)、B(rhG-CSF 300μg/m~2)和C(rhG-CSF 400μg/m~2)3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化疗前后白细胞最低值(WBC_(min))及其持续时间,最高值(WBC_(max))及其出现时间;比较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发生率、rhG-CSF的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外周血WBC_(min)为(1.30±0.11)×10~9/L,持续时间(3.2±0.7)d,WBC_(max)为(5.14±0.41)×10~9/L,出现时间(26.1±1.8)d;A组分别为(3.14±0.23)×10~9/L,(2.7±1.0)d,(10.08±0.69)×10~9/L及(14.9±1.8)d;B组分别为(3.11±0.32)×10~9/L,(0.9±0.5)d,(10.17±0.75)×10~9L及(10.7±1.5)d;C组分别为(3.15±0.30)×10~9/L,(0.5±0.3)d,(11.95±0.86)×10~9/L及(10.6±1.5)d。与对照组相比,A、B、C组WBC_(min)持续时间缩短,WBC数最小值及最大值均明显升高,WBC最大值出现提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感染率33.33%,显著高于C组的3.33%(P0.05);A、B、C组间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rhGCS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的rhG-CSF相比,中、高剂量的rhG-CSF能够明显缩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水平影响情况以及减少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2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每日4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高剂量组,采用每日3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中剂量组;采用每日2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低剂量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白细胞水平,并对白细胞水平减少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三组患者化疗治疗结束后最低白细胞水平与最高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WBC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化疗结束后最低粒细胞数值明显低于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最低粒细胞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最高粒细胞数值以及粒细胞数值变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白血病患者化疗结束后生存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4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不同剂量能够有效缩短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减少期,但白细胞水平减少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动态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5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58例,非细菌感染组37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PCT、CRP、WBC水平。细菌感染组分别于使用抗菌药物前,使用抗菌药物1、3、7d,停用抗菌药物后检测PCT、CRP及WBC。结果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及WBC与非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菌感染组PCT、CRP及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前,治疗1、3d后PCT、CRP及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各项指标联合及单独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联合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及WBC联合检测可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剂量阿糖胞苷(ID-Ara-C)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AML患者,根据患者接受ID-Ara-C化疗次数分为A、B、C三组。26例ID-Ara-C化疗2次患者为A组,18例ID-Ara-C化疗2次患者为B组,16例ID-Ara-C化疗2次患者为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PBSC动员。比较三组干细胞采集及动员效果。结果首次动员后,有56例患者顺利完成干细胞采集,采集1次38例,采集2次14例,采集3次4例。未采集4例,其中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5×10~9/L,CD34~+1%,1例患者动员后出现严重感染。不同ID-Ara-C化疗次数的患者年龄、疾病分层、中位总化疗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中位Ara-C累计剂量、中位采集次数、中位循环血量、中位rhG-CSF总剂量、中位CD34~+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Ara-C化疗次数是影响AML患者动员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酌情控制化疗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200例,设为A组,另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非细菌性肺炎患者200例,设为B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非感染人员200例,设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清纤维蛋白原、CRP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血清纤维蛋白原、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患者的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阳性率(75.0%)高于B组患者阳性率(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WB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CRP和血常规联合检测,避免了单一检测的不足,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为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796-1797
中西药联合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分析。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50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后WBC低于治疗前,PLT、HGB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LT(175.82±21.37)×10~9/L、HGB(96.75±2.05)g/L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92.00%高于对照组64.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化瘀方结合西医化疗治疗白血病效果显著,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urora-A、B、C(AUR-A、B、C)基因mRNA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73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组)、20例化疗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中AUR-A、B、C mRNA表达水平,1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健康组),并分析它们分别在不同分组中的表达性差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AUR-A、B、C 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URA、B、C mRNA表达在初诊组均高于健康组和缓解组(P0.01),健康组和缓解组3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UR-A、B、C 3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均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P0.01);AUR-A、B、C mRNA表达在高危组均高于低危组(P0.05),在高危组与中危组及中危组与低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R-A、B、C表达在CD34、CD71、CD56阴性组和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染色体、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初诊AL患者中,AUR-A mRNA表达水平与初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危险分层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17;r=0.314,P=0.007);AUR-B与初诊LDH水平和危险分层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8;r=0.349,P=0.002),AUR-A、B均与年龄、初诊白细胞(WBC)水平、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和1疗程是否缓解无显著相关性;AUR-C表达水平与初诊白细胞水平、初诊LDH水平和危险分层显著正相关(r=0.263,P=0.025;r=0.348,P=0.003;r=0.376,P=0.001),与年龄显著负相关(r=-0.241,P=0.040),而与初诊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和1疗程是否缓解无显著相关性;AUR-A和B(r=0.444,P=0.000)、AUR-B和C(r=0.763,P=0.000)、AUR-A和C(r=0.616,P=0.000)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UR-A、B、C mRNA在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并且三者间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其高表达与白血病类型、危险分层、初诊白细胞和乳酸脱氢酶水平等指标相关,均可作为预后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21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70例。A组加用10 mg/d辛伐他汀,B组加用20 mg/d,C组加用40 mg/d,均用药3个月,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炎症因子、肺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治疗有效率(97.14%)高于A(72.86%)、B(87.14%)组,且B组较A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3个月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A、B组更低,白细胞介素-10(IL-10)较A、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EV1/FVC水平较A、B组更高(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使用辛伐他汀40 mg/d剂量给药最适宜,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肺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和抗磷脂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根据有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A组,32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B组,42例)和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C组,3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FBG水平C组高于B组和A组,C、B 2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ACA水平C组均高于B组和A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s-CRP、ACA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剂量密集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密集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KPS疗效、毒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两组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剂量密集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肯定,且可降低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晚期胃癌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入组患者分为A(高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B(低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C(安慰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A组和B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A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RN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B两组KPS评分明显高于C组,RN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 2组之间KPS及RN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D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前;A、B组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组,CD19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CD19、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在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相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低剂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中剂量地塞米松、高剂量地塞米松及呼吸机治疗对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AL并发ARDS,分为三组:分别为中剂量地塞米松组(A组)、高剂量地塞米松组(B组)及呼吸机治疗组(C组),观察其疗效。结果三组比较: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A组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死亡率:A组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AL并发ARDS应及时采用中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HAL并发ARDS疗效,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284-428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全蝎解毒汤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血常规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标准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增加全蝎解毒汤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缓解率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应用全蝎解毒汤辅助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常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注射液联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DFI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G-CSF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3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中VEGF、Flt-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肉芽生长时间和上皮形成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Fl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Flt-1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与全身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促进VEGF、Flt-1的表达,缩短上皮细胞形成时间,有效降低创面面积,提高DF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81-2483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就诊经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证实为Ⅲ期、Ⅳ期且无脑转移的NSCLC患者72例,且确诊当时伴有肿瘤相关性疼痛(数字评分量表评分≥4分),无手术指征或不愿手术治疗,KPS评分60分,局部晚期患者未针对原发部位行放射治疗,知情并同意接受化疗及热疗,随机将其分成三组,每组24例。A组采用热疗结合化疗共同治疗,B组采用单纯热疗治疗,C组采用单纯对症治疗,A组与B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爆发疼痛时仍予以对症处理,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KPS评分及爆发痛次数情况,观察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情况采用主诉疼痛分级(VRS)进行评定,采用卡方检验法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发现,B组的疼痛情况、KP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疼痛情况、KP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高温全身热疗在晚期NSCLC癌痛治疗中有确切疗效,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癌痛,减少爆发痛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合化疗疗效更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他炎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治疗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者11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不同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A、B、C、D组等4个小组。按照发生的冠状动脉事件情况将研究组分为E、F、G组。分析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Lp-PLA2水平,对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和Lp-PLA2水平在不同的病变严重程度及不同临床分型中的情况;分析对比hs-CRP、WBC与Lp-PLA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和WBC水平在A、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在A、B、C、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水平在E、F、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及WBC水平在E、F、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与hs-CRP水平无相关性,但是与WB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与患者的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冠心病的临床分型无相关性,与炎性指标的WB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C反应蛋白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45-174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检测2009年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将100例患儿分为2组:细菌感染组(A组)和病毒感染组(B组),检测就诊时和治疗3d后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健康对照组(C组)。以hs-CRP5.0mg/L、WBC1.0×109/L为阳性进行比较。结果 3组相比较,A组WBC、CRP明显升高,A组治疗前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WBC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CRP及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时,血清中CRP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动态检测其变化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疗效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肺炎不同感染类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白细胞(WBC)计数和全自动透射比浊法测定531例感染性肺炎患者和100例健康者CRP水平,并根据结果 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31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A组)中CRP大于6 mg/L 290例,占93.5%,WBC增高214例,阳性率69.0%;106例支原体肺炎患者(B组)CRP增高20例,阳性率18.9%,WBC增高15例,阳性率14.2%;115例病毒性肺炎患者(C组)CRP增高16例,阳性率13.9%,WBC增高11例,阳性率9.6%;100例健康人(D组)CRP增高3例,阳性率为3.0%,WBC增高1例,阳性率1%.A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CRP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可作为诊断感染性肺炎的一项较敏感指标,而与WBC计数相结合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抚触疗法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抚触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方法,抚触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抚触疗法。观察2组干预前(化疗后1 d)及干预后(化疗后7 d)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评分、癌因性疲乏程度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干预后,2组EORTC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抚触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抚触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抚触组患者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触疗法能明显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