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因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老年患者由于上肢皮肤肌肉松弛而形成"蝴蝶袖",采用盲穿方法穿刺置入PICC时成功率较低.2011年10月起,我院对老年蝴蝶袖患者采用改良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肘上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  相似文献   

4.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又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肿瘤患者的化疗.  相似文献   

6.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导管由肘前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人术。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相比,PICC具有方便、有效、创伤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锁骨下静脉置管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重要生命线,担负着补液、补充营养、输注化疗药物、干细胞回输和输血等重任。  相似文献   

8.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9.
经右上肢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静脉输液方法的不断改进和临床静脉治疗小组的出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患者携带方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置管时公认的置管长度测量方法为: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中下1/3段。然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按照该常规方法测量的长度均超过了实际需要的长度。经对52例患者PICC实际置管长度的研究,总结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选取2006年8月~2008年3月我院普外科需要进行PICC的住院患者52例,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岁。均经右上肢行PICC置管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PICC导管(美国BD公司),按照PICC操作手册进行置管操作。其中41例患者穿刺点选择贵要静脉,9例选择肘正中静脉,2例选择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臂外展,与身体垂直。首先测量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的长度并记录,再测量预穿刺点到左胸锁关节的长度并记录。置管成功后,均在X光下定位调整导...  相似文献   

10.
PICC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适用于化疗肠外营养等长期刺激性药物的输注。通过实践和观察,我科应用PICC置管联合可来福接头输液方法对40例患者治疗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液体渗出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285例接受PICC的早产儿进行分析,分析PICC渗液与置管时早产儿的年龄、体重、胎龄及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置管时年龄小于24小时的早产儿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早产儿(P〈0.001),导管尖端位置在腋静脉的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尖端在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导管(P〈0.001)。各胎龄段及不同体重组早产儿的PICC液体渗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在24小时之内的早产儿应暂不做导管,置管时应尽量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对钙液外渗的保护作用,探求一条有效防止钙液外渗的新途径。方法将127例新生儿按照补钙途径分为外周静脉组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其中外周静脉组6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65例,观察两组钙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外周静脉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钙液外渗,而中心静脉置管补钙的患儿中,未有钙液外渗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外周静脉补钙相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更为安全,可有效减少钙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原因,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170例,6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7例次(0.32%),其中2例合并菌血症,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分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使用聚脲氨酯材质的PICC导管,管尖位置6例次在锁骨下静脉、1例次在颈内静脉;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后,拔出导管并抗凝治疗,5例患者放置上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平均随访10.6个月,4例血栓消失。结论PICC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管尖位置不当,置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一慢一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一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布-加综合征(B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例临床中经过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的BCS患者,回顾分析其入院时彩色超声诊断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并根据患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阻塞情况进行分型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病理诊断分型为:肝静脉型8例,下腔静脉型14例,混合型4例。超声诊断结果为:肝静脉型7例,下腔静脉型13例,混合型3例。1例混合型误诊为下腔静脉型,2例漏诊。诊断准确率为88.5%。结论彩超在诊断断布-加综合征中有较高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