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议用补     
所谓补者,补其虚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虚证甚多,补法运用极广,其意义甚大,但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虚证,且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补亦需运用得当,切忌滥补、杲补、蛮补。滥补者,或不识邪正虚实,或一味迎合病家,一有疾患,即妄用补剂。如有大实之证,积热在内,而呈外寒至虚之象,实与真虚者迥异,辨证不明,不当用补而错用补剂,所谓“大实有赢状,错补益疾”。  相似文献   

2.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立,虚证可见于各种眼病,故补法在眼科应用颇为广泛。然用补法须辨明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各异、病情的轻重缓急、单纯或兼夹等。因气血阴阳之虚常非独见,而虚证过程亦非一成不变。故务必据情而定,灵活应用。《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载有“五脏虚候”...  相似文献   

3.
痛有补法     
“在不通则痛的理论指导下,一般认为通则不痛,故有‘痛随利减’和‘痛无补法’的说法。……实际上疼痛也有虚证,不能将补法除外。故程钟龄说:‘若届虚痛,必须补之。虚而且寒,则宜温补并行;若寒而不  相似文献   

4.
补法方要     
补法是利用药物的补益作用,以增强人体气血、调整阴阳之不足,进而重建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内经》中便指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故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而设,但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也可佐以补剂收到扶正祛邪之功。《内经》还指出:“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可见补法在中医常用八法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临床并无虚证或健康人,如滥用补药非但不能补养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5.
李长锤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1087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试论“肝虚无补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肝虚无补法”266700山东省平度卫生职工中专张维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王金海古人论日:“肝虚无补法”。意谓肝脏病变,实多虚少;且肝之虚证多由心肾亏虚所致,故治肝虚,不在补肝,而在补心肾。此论可谓治肝之大法。肝之应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  相似文献   

7.
“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临床治疗虚证要根据阴阳气血的虚损及五脏病位的不同而辨证施治。但有时在辨证准确、运用补法,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虚不受补”。笔者根据临证体会,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虚不受补”的实质。一、虚阳格拒,药不得入阳虚证如出现阳虚防盛,格阳于外,虚阳上浮,也就是真寒假热的证侯,根据治病求本,应采用反治法来治疗。此时可能发生呕吐而使药不得入,这是因为疾病的假象与药物的性质发生格拒。预防的方法,是用反  相似文献   

8.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  相似文献   

9.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10.
浅议"误补"     
当前中医内科临床上 ,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 ;二是因为补法为医生所喜用。当补则补 ,补之恰当 ,通过补法补药使病者恢复健康 ,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往往遇到某些病者吃了补养药 ,不但对身体无益 ,而且感到不舒服 ,甚至病情加重 ,以及过补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这种情况称为误补。误补大致有这样 3种。1 不应补而补不是虚证而用补药 ,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补而补 ,或正常健康者不需补而补等 ,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这些误补均会引起机体的种种不良后果。对健康者不在医者指导下乱补 ,大多以补阳…  相似文献   

11.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12.
脏病虚证补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对用补法治疗脏病虚证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五脏至虚皆生瘀浊,故五脏虚证当以通为补,补中寓通。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虚不受补”是指一些虚证患者服用补药后不但症状不缓解,反而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咽干舌燥、燥热汗多等“上火”反应。“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世铎《本草新编》,后世医家对其原因多有发挥,主要观点包括: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②补不对证;③虚实夹杂,只补不清;④脾胃衰败,不能运药;⑤特殊体质,药物过敏。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张国骏教授潜心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对“虚不受补”有独到见解,临证应用补法时灵活结合它法,有效避免“不受补”现象的发生。笔者有幸侍诊其旁,获益匪浅。现将张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4.
因“肝开窍于目”而“肾之精为瞳子”,故有不少医者持“内障多虚”之论,遇昏蒙盲目等水轮内障疾患,动辄施以滋补肝肾之剂。若果为大虚之证,自然手应取效,然补而不效或愈补愈昏者亦多。因为水轮疾患,发病有寒、热、虚、实之别,且虚实夹杂、寒热相兼者亦不鲜见,故临证务必详察病情,辨证审因,绝不能拘泥于“内障多虚”之说而滥用补法。我院眼科主任医师张望之老师,行医四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  相似文献   

15.
1.中医治则中有“正治”和“反治”之说。正治又称“逆治”,即在疾病临床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一致情况下,逆其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方法。如虚证用补法,“虚则补之”;热病用凉法,“热者寒之”等。  相似文献   

16.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针刺补法作用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法不能直接向机体输入任何气血即不能直接补虚,只能促使机体自身对个别虚弱的脏腑经络进行调补,发挥对局部间接补虚的作用,因此针刺补法作用的实质不是补虚而仅是一种指令性的刺激。针刺补法只能适用于局部的虚证,不宜用于元气大伤、全身虚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非实既虚,中医论治非泻既补。总观临床诸证,虚实参半,虽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而其中七法皆为祛邪而立,俱属泻法,故以补法一法治临床过半之证,可见本法之重要,应用之广泛,不可不加以深入细微的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作者收集古今医家对虚证及其补益方法的论述,结合本人的临床体会,写出“虚证及其补法”一文,与广大读者共同讨论,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20.
补法是中医治疗大法之一,是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之一。《本草求真》曰:“人生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故临床历代医家根据气虚、血虚、阴阳虚之不同,将补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法。《难经》提出五虚损伤的治疗大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寒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