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3例患者均施行了选择性冠状动态造影及胸或腹主动脉造影。18支周围动脉疾患中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PTA)11支,支架置入术5支,溶栓术2支。结果:血管造影发现肾动脉狭窄3例(4支),髂动脉狭窄6例(7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右锁骨下动态伴双肾动脉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伴左骼动脉阻塞、左股动脉阻塞各1例。合并冠心病左主干伴3支病变2例,3支病变9例,2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各1例。技术成功17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11支,支架置入术5支,溶栓术1支。临床治愈-改善12例。除1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外,余无心脏并发症及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局部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angioplasty,PTA) 和内支架置入,联合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周围动脉阻塞接受了介入治疗共259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58例,局部溶栓+血栓碎吸;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61例,局部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140例,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8.8%(256/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 100%(58/58),血管完全开通91.4%(53/58),部分开通8.6%(5/58).局部溶栓+PTA治疗成功率85.2%(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获得成功;PTA+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率97.8%(137/140).并发症发生率7.7%(20/ 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8.6%(5/58),局部溶栓+PTA14.8%(9/61),PTA+内支架置入4.2%(6/140).结论:经皮经腔综合介入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恰当选用局部溶栓、血栓碎吸、PTA 和内支架置入技术并个体化有机地组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和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肝素在血栓性病变介入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素在血栓性病变的介入性溶栓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脑血栓形成22例,四肢动脉血栓18例,髂股静脉血栓200例,下腔静脉血栓20例,分别给以肝素或小分子肝素行全身抗凝。经导管或局部给以溶栓、消融和下腔静脉过滤器放置等治疗,术中和术后也全身使用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动脉血栓在肝素抗凝下,经导管溶栓疗效肯定,术后必须以肝素抗凝才能保持管腔通畅;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再通率低于动脉系统。肝素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疗效高于单纯使用溶栓药物。结论:血栓性病变的治疗应首先使用肝素抗凝,其次溶栓。溶栓必须和肝素抗凝联合,这是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的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对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31例ALI患者按阻塞部位分组后,分析ALI发病时间和阻塞性质对介入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髂股动脉组和腘动脉组介入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分别为88.24%(15/17)和71.43%(10/14)。血栓性和栓子性ALI有效率分别为93.33%(14/15)和68.75%(11/16)。髂股动脉组:溶栓后72 h血管造影复查,6例血管开通或部分开通(≥50%),占35.29%(6/17)。10例需辅助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置入帮助血管开通。1例需外科手术切开取栓。1例并发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腘动脉组:溶栓后72 h血管造影复查,10例腘动脉及至少膝下1支血管开通,占71.43%(10/14)。3例需外科手术切开取栓或截肢。1例并发肌病肾病综合征死亡。结论 ALI发病时间和阻塞性质不影响介入溶栓治疗的血管开通,血栓性阻塞较栓子性阻塞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阻塞的部位预示了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血管造影证实的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18例,施行介入插管溶栓、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并联合应用中西药内服外敷。采用自行设计的治疗效果量化测量表,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观测指标转化为分值,进行量化判定。量化分值降低50%以上为显效;降低15%以上为有效;降低15%或以下为无效。结果:治疗后显效16例(88.9%),有效1例(5.6%),无效1例(5.6%)。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介入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脉冲-喷射溶栓(PST)治疗股、动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股、动脉阻塞作了PST治疗,其中7例随后作了血管成形术(PTA)和(或)内支架治疗。结果:全组平均溶栓时间2.6小时,平均尿激酶用量31.8万单位,获得阻塞段开通和即刻临床有效者10例,占83%。在临床随访中,4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作了再次治疗。至平均随访11.2个月时,临床有效者(包括再次治疗者)9例,占75%;4例有截肢危险者,无一例截肢。结论:PST适用于导管能进入股、动脉阻塞段者,并能缩短阻塞开通的时间;对于无外科适应证的严重下肢缺血性股、动脉阻塞,PST+PTA和(或)内支架放置是替代外科手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导管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60条国产血管内介入治疗导管行脑血管造影17例、盆腔动脉造影及栓塞6例、肝动脉造影及栓塞37例。结果:所有血管造影及治疗均成功完成。结论:国产血管内介入治疗导管能够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早中期动脉阻塞病变综合介入诊疗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早中期动脉阻塞病变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是临床急症。目前以经导管动脉溶栓、球囊扩张(PTA)以及内支架置入(stent)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该病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研究探讨该病综合介入治疗疗效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1例早中期动脉阻塞病  相似文献   

11.
急慢性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和PTA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23~81岁,平均52.9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顺行或逆行插管,应用渐进性脉冲-喷射或团注溶栓方法,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尿激酶10000u/ml,总量30~80万u,平均55万u.17例慢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PTA治疗.结果全组病例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5%(35/37).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溶栓治疗成功率91%(21/23),血管完全开通78%(18/23),部分开通13%(3/23),无效2例9%(2/23).慢性血管闭塞溶栓治疗,部分开通93%(13/14),PTA成功率100%(14/14).结论溶栓治疗是急慢性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是PTA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17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改变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DSA检查,并同时与血管超声进行对照。其中17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12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并于6个月后血管造影复查。结果: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17例行介入治疗者均有胭动脉以上动脉的慢性损伤。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阻塞部位及程度,对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疗效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脉冲—喷射溶栓治疗股,Guo动脉阻塞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脉冲-喷射溶栓治疗股,Guo动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股,Guo动脉阻塞作了PST治疗,其中7例随后作了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治疗。结果:全组平均溶栓时间2.6小时,平均尿激酶用量31.8万单位,获得阻塞段开通和即刻临床有效者10例,占83%。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附6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病例,在造影明确诊断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8例行穿通、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结果:12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后下腔静脉通畅,48例完全阻塞者开通后置入内支架50枚。全部病例下腔静脉压力减低,随访临床症状缓解。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有效,应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临床疑诊病例,经多层螺旋CT或心脏彩超诊断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后,立即接受经皮肺动脉内导管碎栓及溶栓治疗。观察肺循环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8例同时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平均肺动脉压(36±5)mmHg、动脉血氧分压(32±6)mmHg,溶栓治疗后分别为(20±3)mmHg、(66±4)mmHg,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20例病人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治疗股骨头血性坏死,是一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浸软溶栓或尿激酶溶栓术,对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7例,胭动脉4例,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4例,人造血管2例,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结果 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消失。DSA或B超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无截肢病例。结论 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41例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行闭塞段开通、经导管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来观察效果。结果 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达100%,治愈36例,好转5例,共9例血管闭塞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2例分别在术后11个月和8个月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髂动脉闭塞可选择的手术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微创、简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19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行经皮穿刺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静脉溶栓治疗,总结分析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病情观察评估、早期介入手术,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溶栓护理、抗凝护理及营养支持.结果 19例置管溶栓患者在术前术后规范的治疗及护理下,1例溶栓48 h后出现腹痛进行性加重、腹膜刺激征,转外科手术治疗.18例患者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排便正常.出院后随访12个月,18例患者均无明显的腹痛腹胀,排便正常.结论 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术前评估准备、早期介入溶栓以及术后病情的严密监测、溶栓抗凝护理、并发症的观察是手术成功和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