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中约6.5%可累及神经系统。患者一旦发病,可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极大。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我科共收治4例神经梅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中6.5%可累及神经系统[1];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患者中,神经梅毒的发病率可达9.5%~30.0%[2].当神经梅毒患者以神经或精神症状首次就诊时,极易误诊.而患者一旦发病,可致残或致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极大.1999~2002年,我科共收治神经梅毒患者3例,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目前还在随访中,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盛梅青 《上海护理》2007,7(4):78-79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机体对残余螺旋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神经梅毒[1]。麻痹性痴呆是神经梅毒的晚期表现,男性多见,潜伏期常为5~25年[2]。我科于2006年10月收治了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60岁,画家,大专学历。2005年8月开  相似文献   

4.
梅毒合并妊娠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妊娠期感染梅毒,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严重危害下一代健康。1年中我院妇产科共诊治梅毒患者87例,其中妊娠期梅毒11例(12.6%),后者占同期我科孕妇总数的0.11%。梅毒血浆快速反应素(RPR)检验有助于妊娠期梅毒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并加强孕期,产程,产后及新生儿各期的护理措施,配合临床抗梅毒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17例伴有潜伏梅毒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明林  刘芳 《现代护理》2006,12(19):1794-1795
梅毒的发病呈增长趋势。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加,潜伏梅毒也随之增多,潜伏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免疫力较强或患者接受的驱梅治疗不彻底,梅毒苍白螺旋体被暂时抑制或绝大部分被杀死等有关。虽然潜伏梅毒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因此,会延误治疗而引起神经、心血管、骨骼等内脏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并发症,甚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自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杂病组收治的患者中发现了17例潜伏梅毒患者,现将一些关于潜伏梅毒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和感染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例住院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护理分析。结果5例神经梅毒患者经对症、驱梅治疗及精心护理,加强消毒隔离,病情均获得控制,未发生新的感染病例。结论梅毒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长趋势,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护士应加强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做好入院评估、住院护理、加强消毒隔离,防止梅毒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和感染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例住院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护理分析。结果5例神经梅毒患者经对症、驱梅治疗及精心护理,加强消毒隔离,病情均获得控制,未发生新的感染病例。结论梅毒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长趋势,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护士应加强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做好入院评估、住院护理、加强消毒隔离,防止梅毒传播。  相似文献   

8.
2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回顾性分析2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有神经精神症状者27例。所有患者血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试验(RPR)或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I,)均为阳性。为了便于观察和护理,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和有症状的神经梅毒,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脑血管损害、视觉障碍、癫痫发作和脊髓病变。密切观察,规范治疗,预防治疗反应,做好心理护理、神经系统损害的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治疗疾病和预防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黄巧凤  庄婵芝  卢燕君 《护理学报》2004,11(9):F003-F003
先天性梅毒也称胎传梅毒,是由被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传给胎儿所致,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病死率25%~30%。我科于2003年11月收治了1例先天性梅毒合并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经护理、治疗13d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婴阻断治疗及护理对妊娠梅毒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住院分娩的108例妊娠梅毒患者及婴儿资料进行随访分析,比较治疗与非治疗患者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108例妊娠梅毒孕妇分娩孕周平均(38.22±1.795)周,早产5例占4.63%,治疗组足月产率98.51%高于未治疗组的9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9,P〉0.05);治疗组孕妇分娩的先天梅毒患儿为4.48%少于未治疗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7,P〈0.01);孕妇在孕期未行正规治疗或未治疗者,及新生儿诊为先天梅毒者,立即进行驱梅治疗,79.63%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1岁内全部转阴,79.41%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在18个月内转阴,其余均为2~3年内转阴。结论加强妊娠梅毒孕妇的孕期保健和管理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和婴儿的随访监测工作,对预防先天性梅毒及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秀丽  郑雅红 《现代护理》2007,13(11):1066-1067
目的报告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病毒,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该病从癫痫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经有效治疗与护理,4例患者均好转出院,随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临床上对于成年人初次发作的癫痫应考虑到神经梅毒的可能。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措施,除进行癫痫发作与梅毒治疗的护理外,更要注意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相似文献   

12.
梅毒的发病呈增长趋势[1-2].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加,潜伏梅毒也随之增多[3].潜伏梅毒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免疫力较强或患者接受的驱梅治疗不彻底,梅毒苍白螺旋体被暂时抑制或绝大部分被杀死等有关[4].虽然潜伏梅毒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3].因此,会延误治疗而引起神经、心血管、骨骼等内脏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并发症,甚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自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杂病组收治的患者中发现了17例潜伏梅毒患者,现将一些关于潜伏梅毒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病毒,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 对该病从癫痫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及其他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经有效治疗与护理,4例患者均好转出院,随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临床上对于成年人初次发作的癫痫应考虑到神经梅毒的可能.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措施,除进行癫痫发作与梅毒治疗的护理外,更要注意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入侵导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经性传播,梅毒侵犯神经系统时,称为神经梅毒。青霉素是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孕妇合并神经梅毒相对少见,但同时又为青霉素过敏者更加罕见。本院神经内科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神经梅毒患者12例,其中1例为青霉素过敏孕妇,因其治疗和护理有其特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在1964年经过大力防治宣布基本消灭了梅毒,使本病几乎绝迹。近20年来,我国的性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41.46/10万,梅毒增幅最大62.20%。随着梅毒在我国的再次流行,神经梅毒又重新被发现,发病率亦逐年上升。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病人中约6.5%可累及神经系统。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梅毒等性病的泛滥给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1月共收治2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病人,现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Ig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对临床确诊为梅毒的患者血清标本59 、正常献血员血清标本25例及生物性假阳性标本20例等进行了检测,并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标准方法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FTA-AB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被动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结果相比较。结果 44例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和15例经过治疗后的梅毒患者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正常献血员和生物性假阳性患者结果均为阴性。59例梅毒患者中,除2例梅毒治疗后患者未检测出针对17KD多肽抗原抗体外,均检测出针对分子量为47KD,17KD和14KD多肽抗原抗体。针对上述3种多肽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96.6%和100%。而针对90,60,33,30,25,22,45KD等多肽抗原抗体,在所有梅毒患者血清中亦检测出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在51例非梅毒患者中,均未检测出针对47KD,17KD和14KD多肽抗原抗体,5例分别检测出一种或多种针对分子量为90,60,33,30,25,22KD和45KD等多肽抗原抗体。四种方法检测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结果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2.8%,四种方法检测梅毒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8.3%,98.3%,100%,经卡方检验,四种方法检测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敏感度(100%)等于或高于其它三种同类方法,特异性(100%)与ELISA和TPPA两种方法相同,但显著高于FTA-ABS法(92.2%)。结论 免疫印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阴阳性结果界线分明,易于判断,适应于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神经梅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性病在我国的再度蔓延,梅毒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病也再度席卷而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以往罕见的神经梅毒也不断浮出水面。神经梅毒是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机体对残余螺旋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1]。该类患者大都因婚外性行为传染,因受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神经梅毒患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现就我科收治的11例神经梅毒患者,探讨他们的心理意向,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1临床资料自2003年12月~2005年月8月,共收治11例神经梅毒患者,10例为男性,1例女性。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为38岁。已婚9例,未婚1例,但已同居,离婚1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而确诊,无精神病史。2例为麻痹性痴呆患者,临床表现为判断力、记忆力、计算力下降,言语欠清,有人格障碍。8例为脑血管梅毒,有偏瘫,偏感觉障碍,伴有人格改变和智力降低。2心理特征的表现2.1恐惧心理。神经梅毒的患者多因有神经科的症状如头痛,偏瘫,抽搐而入院,且患者较为年轻,或多或少都有经济压力,有的还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害怕自己以后不能自食其力,害怕孤独,害怕影响家庭、工作及前途等,亦有1患者害怕自己会死亡。2.2羞愧、负罪感。当他们得知自己患的是神经梅...  相似文献   

18.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包括神经系统.神经梅毒即为TP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所导致的以脑(脊髓)膜炎症和闭塞性血管内膜炎等为基本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早期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15%~4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1].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传播,神经梅毒病例逐渐增多,尤其是在HIV人群中[2-3].神经梅毒的早期误诊和漏诊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Proko-sch V等[4]报道了23例神经梅毒,其中有21例存在各种眼部损害,18例累及视神经,10例患者眼部损害为唯一临床表现,由此可见神经梅毒患者眼、视神经受累发生率较高,眼部损害也可能是神经梅毒的唯一临床表现.本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现状及其眼部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探讨神经梅毒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6例神经梅毒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总结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护理措施.[结果]神经梅毒可造成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主要影响病人精神和认知,经药物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34例病人好转出院,随访未见复发或加重,2例拒绝治疗自动出院.[结论]重视对病人在神经功能缺损、药物不良反应、健康宣教、个人防护等方面的护理是促进病人康复、防止院内外感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调查分析妇科术前梅毒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护理对策,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自行设计梅毒抗体阳性患者调查问卷,收集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病区妇科微创术前常规检测梅毒相关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在SPSS22.0中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护理相关内容的讨论。结果 共有1912例妇科微创术前患者接受检测,其中检出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1%。48例患者中知晓曾经感染梅毒并经过正规治疗8例(16.67%),知晓曾经感染梅毒但未经过正规治疗5例(10.42%),潜伏梅毒35例(72.92%);传染来源非婚17例(35.42%),配偶20例(,41.67%),未知11例(22.92%);合并感染HPV9例(18.75%),衣原体4例(8.33%),支原体3例(6.25%),HPV和支原体同时感染4例(8.33%);38例潜伏梅毒患者中通知性伴31例,占81.58%,其中性伴感染28例占73.68%,有性伴未通知性伴5例,占13.16%;48例患者均希望获得梅毒相关健康教育信息。结论 妇科微创术前检测发现梅毒感染患者,首先要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和护理,并要针对患者由于感染梅毒而引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采取各种护理对策,以真正提升护理的内涵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