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GM(1,1)灰色模型预测杭州市艾滋病与梅毒报告人数的适用性。方法对杭州市2006-2015年艾滋病与梅毒报告人数时间序列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GM(1,1)建模方法分别对艾滋病和梅毒的报告人数进行模型拟合,并对未来五年报告人数进行预测。结果 2006-2015年,杭州市艾滋病(r=1,P0.05)和梅毒(r=0.6,P0.05)报告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0.65%和4.76%。对艾滋病和梅毒报告人数建立的GM(1,1)模型分别为^X(1)(k+1)=1 181.8e0.2023k-1 069.8和^a(1)(k+1)=313.9e0.0267k-307.2。未来五年,杭州市艾滋病与梅毒年平均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2.42%和2.71%。结论 2006-2015年,杭州市艾滋病与梅毒报告人数均成上升趋势。GM(1,1)灰色模型为拟合和预测杭州市艾滋病与梅毒报告人数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刊2015年2期《性病艾滋病专刊》由艾滋病专家组评出优秀论文1~3等奖若干名,每篇奖励第一作者奖金500~1500元。现将名单公布如下:一等奖刘晓霞,李张,朱晴,等: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人数GM(1,1)模型预测分析二等奖赵艳秋,赵秀萍,傅卓华,等:苏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晏嘉璐,杨晋川,童晶,等:2012-2013年徐州市HIV-1/2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确证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2015年2期《性病艾滋病专刊》由艾滋病专家组评出优秀论文1~3等奖若干名,每篇奖励第一作者奖金500~1500元。现将名单公布如下:一等奖刘晓霞,李张,朱晴,等: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人数GM(1,1)模型预测分析二等奖赵艳秋,赵秀萍,傅卓华,等:苏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晏嘉璐,杨晋川,童晶,等:2012-2013年徐州市HIV-1/2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确证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梅毒发病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测江苏省梅毒发病率的数学模型,为梅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2009年江苏省梅毒的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梅毒发病率的GM(1,1)模型为^Yt=53.1596e0.2253(t-1)-42.9478(t=1,2,…,n),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模型外推预测了江苏省2010年的梅毒发病率。结论:如无较大规模的梅毒流行,运用此预测方法预测梅毒年发病率较为方便适用,2010年江苏省梅毒预测发病率为41.43/10万。  相似文献   

5.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我国梅毒发病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海强  曲波  丁海龙  孙高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397-2399
目的探讨我国1996-2009年梅毒的发病趋势,并进行短期预测,为科学制定梅毒防控措施,合理配置防控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1996-200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数据,拟合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进行回代预测、拟合精度评价和外推预测。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为:x(1)(t+1)=7.5437e0.206t-6.5437,模型的回代拟合精度指标后验差比值C为0.1929,小误差概率P为100%,拟合精度等级达最好级别。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2010-2012年全国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分别达25.12/10万、30.86/10万、37.92/10万。结论 GM(1,1)模型拟合全国梅毒的发病率数据结果理想,可用于梅毒发病率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GM(1,1)模型预测艾滋病、淋病、梅毒的可行性,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M(1,1)模型对全国2003-2012年艾滋病、淋病、梅毒发病率数据,进行建模拟合并预测变化趋势。结果建立艾滋病、淋病、梅毒发病率GM(1,1)预测模型,对全国发病率进行预测。艾滋病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x(1)(k+1)=0.517e0.298k-0.437(C1=0.312,P1=1.000);淋病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x(1)(k+1)=-144.792e-0.119k-158.882(C2=0.155,P2=1.000);梅毒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x(1)(k+1)=59.727e0.154k-55.227(C3=0.197,P3=1.000)。上述三种模型拟合精度高,均可进行外推预测。通过三种模型预测2013-2015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可能分别为2.758/10万人、3.731/10万人、5.046/10万人;2013-2015年全国淋病发病率可能分别为5.552/10万人、4.928/10万人、4.374/10万人;2013-2015年全国梅毒发病率可能分别为39.660/10万人、46.251/10万人、53.937/10万人。结论 GM(1,1)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和预测艾滋病、淋病、梅毒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通过预测可知,艾滋病和梅毒的发病率可能会继续增加,而淋病的发病率可能会减少。应加强对性病的防治,降低性病对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全人群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相关数据,使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3—2018年佳木斯地区全人群梅毒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20~45岁年龄段人群梅毒感染占比最高,占总感染人数的55.77%,Ⅰ期梅毒平均感染率最高,隐性梅毒呈现上升趋势,胎传梅毒下降明显,女性平均感染率大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 : 1.41,家务及待业人群占比最高,占总感染人数的37.05%。结论 梅毒感染已不再局限特定群体。老年人、家务及待业等群体梅毒感染率在不断升高。应加强对女性及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宣传力度,强化针对农民、无业人员的健康行为引导,提高重点人群及大众自我防护意识,最终达到降低梅毒感染率的目的,按期实现《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南京市六合区2010-2014年早期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本区梅毒疫情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六合区梅毒中早期梅毒共803例,占97.22%。发病率分别为21.65/10万、26.46/10万、23.50/10万、26.13/10万、22.95/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早期潜伏梅毒分别占33.12%、43.59%、23.29%,Ⅰ期梅毒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Ⅱ期梅毒和早期潜伏梅毒构成总体呈上升趋势(P<0.0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0~39岁组病例占51.81%;男性≥40岁组构成比高于女性,女性≤40岁组构成比高于男性。结论六合区梅毒疫情较为稳定,但Ⅱ期、早期潜伏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高危人群的梅毒筛查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宜宾市老年人口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宜宾市近2007-2016年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宜宾市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7/10万, 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75.23,P=0.000),其中2015年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到25.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2.38:1,男性年平均发病率18.92/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7.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86,P=0.000);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各年龄组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占68.87%)为主,其次是Ⅰ期梅毒(22.69%)、Ⅱ期梅毒(6.26%)和Ⅲ期梅毒(2.18%),各期梅毒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837例,占75.95%),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24例,占20.33%)。 结论 2007-2016年间宜宾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农民居多,因此,需重视对老年人梅毒的检测,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农民的宣传干预力度,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控制梅毒疫情,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的流行趋势与特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梅毒年均发病率13.17/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82.340,P<0.001),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22.50%。发病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隐性梅毒(χ趋势2=199.544,P< 0.001)和Ⅰ期梅毒(χ趋势2=13.727,P< 0.001)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高发病区依次为广昌县、南丰县、南城县、乐安县、临川区和黎川县。发病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和职业不祥人群为主,农民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趋势2=8.191,P=0.004),家务及待业人群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5.464,P<0.001)。不同性别人群隐性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发病年龄分布不同。结论 抚州市对梅毒高发病区需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为重点,加强人群性健康教育,对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实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