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PE)的效果及使用中的问题。方法对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行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及有无并发症。结果46例均经皮股静脉穿刺在下腔静脉距肾静脉开口以下1~2 cm处成功置入,其中1例因肾静脉开口位置较低,滤器远端略偏右髂总静脉,但倾斜角度小于1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5例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注意术前宣教和术前准备,术后注意股静脉穿刺部位、患肢的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 25例患者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较为简单、安全和有效,手术前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55例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注意术前宣教和术前准备,术后注意股静脉穿刺部位、患肢的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 55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较为简单、安全和有效,手术前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中药内服预防肺血栓栓塞3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黎明  畅辉  刘延陵 《陕西中医》2006,27(5):526-527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预防肺栓塞的作用。方法:30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病史患者并经下肢静脉造影证实静脉以上血栓,植入永久滤器后观察随访,最长随访3年。结果:30例在抗凝期间均未出现肺栓塞。提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配合中药内服在预防肺栓塞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肺栓塞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的认识及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肺栓塞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对其诊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22例中接受治疗者20例,其中静脉溶栓11例,经导管肺动脉内碎栓及溶栓8例,1例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治愈或改善18例,无效2例。首次治愈或改善的18例患者中,源于下腔静脉系统的肺栓塞15例,其中5例术后放置下腔滤器,10例口服抗凝药物,随访5年,放置下腔滤器者无一例复发,口服抗凝药物者肺栓塞复发4例。结论 肺栓塞主要由体循环静脉内血栓引起,源自下腔静脉者最常见。肺栓塞症状无特异性,故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对易感患者或有肺栓塞史的患者应积极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对确诊者应立即给予抗凝、溶栓或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源自下腔静脉系统的肺栓塞,术后应积极放置下腔滤器以防复发,或在肺动脉未发生栓塞之前放置以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给予精心护理、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25例患者肢体肿胀消失,压痛消失,未发生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规范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手术护理干预措施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期间该院收诊的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借助股静脉或须静脉手段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其中,随访5~26个月。结果 26例患者术后1d患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减轻,1周后肢体红肿现象完全消失,术后2周以后患肢拆线后痊愈出院。1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有下腔静脉血栓产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过程安全,在防治肺动脉栓塞产生方面体现出巨大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危害较大,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既能阻挡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影响静脉回流,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2006年9月起,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治疗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使阻塞的血管再通。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PE)是由于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75%~90%血栓来自下肢深静脉及盆腔静脉,病死率为20%~30%;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降低。现将本院1999年1月-2004年11月59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卧床、手术(骨科、妇科)、肿瘤、妊娠、股静脉穿刺、输液等多种诱因引起单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一侧或双侧下肢急性或亚急性肿胀疼痛,急性期易并发肺栓塞。目前许多患者,急性期虽经溶栓、抗凝,置放下腔静脉滤器治疗,仍遗留下肢静脉功能障碍,长期出现单或双侧下肢水肿,影响正常生活。我们于2002年以来应用自制制剂通脉散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68例,收到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扩张及腔静脉内置入金属自扩张支架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 ,先用球囊加压扩张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段 ,对节段型狭窄严重或完全闭塞者再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 ,使下腔静脉再通。结果  6 3例下腔静脉压从术前的 (4.5 1± 1.4 8)kPa下降到术后的(2 5 3± 0 .79)kPa ;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从术前的 (4.2± 1.6 )mm扩张到术后的 (14 .6± 2 .1)mm。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经治的2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6例经超声检查确诊,6例经CT确诊,3例经肾静脉造影检查确诊,1例MR检查确诊。左肾静脉主干血栓10例,右肾静脉主干内血栓6例,合并下腔静脉内血栓5例,双肾静脉内血栓1例,左肾内小静脉血栓2例,右肾内小静脉血栓1例。本组中经肾动脉途径溶栓治疗12例,经肾静脉途经溶栓6例,肾动、静脉联合溶栓1例,手术切除1例。5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行临时性滤器植入。抗凝、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肾功能恢复。结论对于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简单、方便、准确,应作为首选方法。经肾动脉或肾静脉途径介入溶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同时常规抗凝治疗;28例常规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变化,并进行1个月~4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和57.1%,P〈0.01),随访3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98.0%和75.0%,P〈0.0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4.0%和28.6%,P〈0.05),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和17.9%,P〈0.05);观察组在肺动脉栓塞(PE)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0%和14.3%,P〈0.01)。结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传统溶栓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应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指征。  相似文献   

14.
PICC管留置期间所见问题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通常是肘窝静脉)插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导管,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的穿刺过程,降低了中心静脉的穿刺风险和感染几率,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法.因其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便等,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避免了因输入高渗透性液体或化学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由于PICC置管时间长,在反复输液,封管过程中容易出现导管堵塞,导致被迫拔管.因此,如何预防和处理导管堵塞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化疗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治疗的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上肢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静脉输液。[结果]33例均到达预定位置,1例首次穿刺未获成功,经改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危险性小,容易固定,留置时间长,有利于用药,降低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预防并发症。方法:由资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操作规程(2010年版)将32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盲穿置管术,B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A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10例,成功率71.4%,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12±4.8min,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约14.3%,B组穿刺成功18例,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6±2.3min,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约6.3%。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可极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介入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选取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客观比对,于彩超引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彩超引导溶栓治疗。结果 64例下肢深静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无滤器移位情况,均无肺栓塞发生,预后较好。结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用超声介入方法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1].大多数DVT病人虽经治疗但血栓不能完全消融,而转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临床干预主要涉及预防DVT发生,缓解DVT症状,预防肺栓塞,预防DVT复发.干预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类,非手术方法包括一般处理、抗凝、溶栓和去聚疗法,手术包括静脉取栓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手术取栓(传统方法和顺行取栓法)、溶栓和抗凝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手术、分娩、肿瘤等可直接诱发;分急性期、迁延期和后遗症期,治疗包括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溶栓、介入(介入导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和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股肿"、"肿胀"、"瘀血流注"等范畴,辨证分型论治充分展现了个性化、专属化原则,针对性强,临床疗效显著;但分型标准、治疗方法、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未来期待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发挥中医标本兼治特色,结合西医应用便捷特长,更加有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45例DVT患者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其中2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7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所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45例患者均介入操作成功,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术前、术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