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型选穴规律,以便为临床医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文献数据库,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录入、审核、数据统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分型选穴规律。结果:(1)从卵巢早衰的辨脏辨经分型中看,少阴失调为其主要病因,其次为少阴厥阴失调、少阴太阴失调、太阴失调和厥阴失调。(2)针灸治疗卵巢早衰常用腧穴为: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脾俞、子宫、肝俞、中极。(3)十四经脉中,膀胱经、肾经、脾经、肝经及其表里经是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常用经脉,非经穴以局部取穴为主。(4)"三阴失调"各分型中针灸处方都含有三阴交、关元,其他腧穴均为辨证取穴。(5)针灸所选取的腧穴中88.46%为特定穴,其中常用特定穴为:交会穴、募穴、五输穴、背俞穴和八会穴。结论:少阴失调是导致卵巢早衰的关键病机,厥阴失调、太阴失调也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中以厥阴肝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及其表里经、任督二脉上的腧穴为主,选取的腧穴具有补肾调神、调和肝脾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吴文尧教授临床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对于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亦颇为丰富。吴老认为传统中医院校的教材中对于乌梅丸的理解和运用不甚完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厥阴主方的地位。乌梅丸并非只是用以治疗所谓"蛔厥"与"久利",还可以用来指导内科脾胃杂病的辨证,运用得当,常获恒效。  相似文献   

3.
卵巢早衰是妇科临床上的疑难病症,中医药治疗相对有其优势和发展前景。张玉珍教授认为卵巢早衰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肝郁血瘀",自拟经验方"滋癸益经汤",临床应用取得一定疗效。在继承张教授治疗经验基础上,笔者引入久病入络的治疗思路,认为胞络瘀阻是卵巢早衰病理基础,选用虫类通络药,另辟蹊径,自创新方"滋癸益经通络汤",将卵巢早衰与络病理论结合运用于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卵巢早衰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房繄恭教授认为卵巢早衰的病机为"肾精亏、冲任阻、情志乱",运用"调经促孕十三针"治疗卵巢早衰,以"调冲任,补肝肾,安神志"临床疗效显著。"调经促孕十三针"在穴位的选择上选取百会、神庭宁心安神,结合天枢、关元、大赫等穴位调节冲任,外加太溪、肾俞、太冲等穴位调补肝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改善卵巢反应,恢复女性生育能力。本文传承其治疗卵巢早衰思想,总结取穴经验以及针灸手法辨证施治,用以传承名医思想,创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厥阴病诸论。方法:查阅文献,进行梳理归类。结果:《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语意难明,病证变化多端,诸多医家对此争论颇多,一时间难以定论。目前有关厥阴病的论述有从阴阳论说、从寒热论说、从阳郁论说和其他一些论说,笔者推崇胡希恕先生的"凡辨证为不表不里之阴证皆可归为厥阴病范围"的思想。结论:厥阴病诸论说为进一步研究厥阴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厥阴病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7.
肠炎为临床常见病,病因较复杂,病情易反复。以《伤寒论》六经病证为基础,将有关肠病治疗的条文以太阳肠病、阳明肠病、少阳肠病、太阴肠病、少阴肠病、厥阴肠病之六经辨证进行归纳总结。从三阳经及三阴经对肠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加以探析,为临床肠病证治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总结王小云教授运用"养与疏"结合疗法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经验。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虚证为本,涉及心、肺、肝、脾;精亏源竭、瘀滞闭阻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同时强调注意情志因素影响。临床治疗补养脏腑为主,疏络通经为辅,并强调心身同调。  相似文献   

9.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按传统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当前临床治疗常用脏腑辨证,而六经辨证治疗咳嗽也有特色。本文论述了六经辨证在论治咳嗽的应用,阐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以及厥阴病六经病咳嗽的临床症状特点、与他经合病规律以及依据六经辨证指导下经方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并附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10.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40岁之前丧失卵巢活性,表现为闭经、不孕,伴有促性腺素升高和雌激素降低,是困扰育龄期妇女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导师杨正望教授认为卵巢早衰的基本病机以肾虚为本,累及心、肝、脾,临床擅于运用"补、通、养"三字诀,辨证治疗卵巢早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被视为治疗厥阴病的经方,其清热温寒的组方特点在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诸症如胸痹、失眠、黄疸等均有良效。临床中,结合患者症、脉、舌的特点,认准厥阴病寒热错杂病机,辨证选方,可收奇效。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3)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普通认为"阴虚燥热"乃消渴病基本病机,"养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而朱章志教授认为,阳气不足乃消渴病容易发病、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及难以治愈之主要病理基础,治疗消渴病宜以"首辨阴阳"为准绳而强调"阳主阴从",以"六经辨证"为宗旨而强调"三阴病"为本,温护三阴阳气乃治疗消渴病之根本方法,太阴重在"温运",少阴首在"温扶",厥阴贵在"温达",此乃执三端而统全局之法。  相似文献   

15.
俞健  王茂泓  叶丹 《江西中医药》2024,(3):28-29+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常规治疗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王茂泓从六经辨证入手,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为少阳与厥阴合病,病机关键为邪伏于厥阴而病发于少阳,并从“伏邪理论”论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六经辨证之厥阴病论治心病.厥阴经脉,与心相连,厥阴脏腑,肝、心包与心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伤寒论》中厥阴病相关方剂及其对心病的临床疗效,如乌梅丸、当归四逆汤、茯苓甘草汤等,得出心系病症与厥阴病的联系.临床论治心病可从厥阴寒热错杂的病机入手,更加符合危急病患的复杂情况,有利于为临床治疗心病提供理论依据,开拓中医临床论治心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腮腺炎是常见的儿科传染性疾病,临床治疗尚无明确的特效药,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可减少并发症。文章总结了罗笑容教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证经验。罗笑容教授认为其主要病因为风寒热毒,基本病机为外感邪毒,痰湿互结阻遏少阳,可下传厥阴。临床上需具体辨证,初起多为邪犯肺卫;随后容易邪毒蕴结;或可出现邪毒内陷厥阴等变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其基本治法,中药内服配合外敷,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厥阴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虚实夹杂,被认为是《伤寒论》学习中的难点。清代医家尤怡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对厥阴病的本质,厥阴病的治法、方药,厥阴病治法禁忌,以及瘥后劳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尤怡认为"阴尽阳生"是厥阴病发展的生理基础,阳生则热,阳退则寒;厥阴的脉证当以"厥热之进退"为主,厥热进则热,厥热退则寒;厥阴病的治疗围绕厥热的进退,尤怡将其归纳为"热进则清,热退则温"。尤怡化繁为简,从厥阴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将《伤寒论》中关于厥阴的相关条文从新分类,编排次序,并加以个人的见解,为后世学习厥阴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云  杨涛 《河南中医》2011,31(2):109-11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腹泻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机制与《伤寒论》六经中厥阴病相似,病位亦为厥阴经经络循行所及之处,故用厥阴病辨证提纲和厥阴病治法方药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月经的产生以肾为根本,多数医家从肾论治卵巢早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角色的转变,妇女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研究表明,卵巢早衰与情志关系密切,但古代医家及现代医家对之论述不多。《傅青主女科》从"郁"论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郁为病",首创"柔肝解郁法",提出了解郁重在养血育阴、益气健脾的新见解,对于治疗卵巢早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