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霞  周爱民 《中华创伤杂志》2010,27(12):459-460
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系列复杂的骨再生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骨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选择适当的骨修复材料是骨缺损治疗的中心环节[1].  相似文献   

2.
骨节段性延长转移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骨节段性延长转移(SBTL)对长骨大段骨缺损断端和延长区血循环的影响以及骨修复重建过程。方法 通过建立18只山羊胫骨35%以上长骨干缺损模型,采用SBTTL进行实验性治疗,并行X线,墨汁灌注透明切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节段延长转移的长骨骨缺损断端血循环丰富,骨愈合良好,延长区血供丰富,骨修复迅速。结论 SBTL方法为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不植骨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G-RBX)在骨缺损修复时代谢活性的动态变化,同时为爆炸伤骨缺损寻找有效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方法 犬的左后肢用雷管炸伤,用G-RBX修复缺损,在修复后2、4、8、16、24周静脉内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进行SPECT骨扫描,探测局部骨代谢活动的变化,检测这种材料在不同时间的成骨活性。结果 在用这种骨材料后,2周时局部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4周时达到高峰,16周开始下降,结合X光片,可以看出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结论 G-RBX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可作为1种有效的爆炸伤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胎儿长管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胎儿长管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李斯明查健群张胜泉梁佩红叶惠贞如何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矫形外科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以新西兰兔为模型,对照观察胎儿长管骨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作者单位:510220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李斯明、梁佩红、叶惠贞...  相似文献   

5.
基因治疗是修复骨缺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当前对骨缺损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于对骨诱导因子目的基因、各种载体及靶细胞的研究,将目的基因通过体内或体外途径转入靶细胞,维持骨诱导因子在局部持续有效地表达,从而修复骨缺损。本文就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型互锁双钢板治疗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髓内皮质骨移植和松质骨充填,互锁双钢板固定治疗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观察移植骨和宿主骨的修复愈合过程和转归特点。结果显示:12-24周时植骨愈合良好,12周时髓内植骨两端已与宿主骨愈合,24周时髓内植骨两端呈松质骨化,充填的松质骨部分已改建为板层骨,骨缺损已大部分修复。新骨的形成是以哈氏系统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扩展,不同时期的新骨形成清晰可见。本法不仅可以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固定可靠,而且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7.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人工骨修复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BAM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32例下肢负重骨骨缺损患者,年龄21 ~ 77岁,平均32.5岁.骨缺损体积为1.0 cm×2.0 cm×2.5 cm~3.0 cm×3.5 cm ×5.0 cm,平均15.4 cm3.骨缺损病因主要为粉碎性骨折、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慢性骨髓炎等.术后即刻及术后1,2,3,5,7,9,12,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改变情况、骨缺损修复及患肢负重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9 ~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移植物排斥反应.随访X线片示术后3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与骨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入,人工骨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术后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2.5 ~4个月,平均3.2个月. 结论 BAM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作用,其内结构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可用于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比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2只兔子分为2组: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6只(左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喜勒可吸收生物膜,右侧不植骨不覆膜),市售生物膜组6只(左侧不植骨不覆膜,右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市售生物膜),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的条件下,采用直径为6 mm的球钻在兔下颌骨左右两侧下颌角区分别制备直径6 mm洞穿性的骨缺损。覆盖生物膜,需超出缺损边缘2 mm,分层缝合创口。术后3 d每天皮下注射抗生素。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取整个下颌骨。结果 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覆膜的动物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而不覆盖膜的骨缺损均明显存在,且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结构。术后3个月覆膜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不覆膜缺损区被结缔组织填充,没有新骨形成。结论 喜勒可吸收生物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均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有较强的抗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新型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66(n-HA/PA66)复合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长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n-HA/PA66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脱蛋白骨(deproteinelbone, DPB)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材料的骨缺损空白对照,同时设置未行任何处理只供力学测试的正常对照。在 2, 4, 8, 12, 16周各时相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照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力学测试。 结果 n-HA/PA66人工骨组与牛脱蛋白骨(bDPB)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n-HA/PA66与bDPB两组间及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生物力学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新型骨修复和重建材料n-HA/PA66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和力学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髋臼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仍是一个探讨中的课题.处理髋臼侧骨缺损的方法很多,可考虑使用骨水泥填充、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非骨水泥巨大髋臼杯固定、髋臼加强环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成年健康家犬随机均分为实验组b(FS bFGF bBMP)、实验组r(FS bFGF rhBMP-2)和对照组(FS),制成右侧桡骨中上段2.0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实验材料经伤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于术后4、8、12、16、20、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 实验组b和实验组r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骨缺损得到了成功修复.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多孔矿化胶原-硫酸钙仿生组织工程骨(3D printing 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mineralized collagen,3D-CSH/n HAC)对包容性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效果。方法 水热法制备半水硫酸钙;传统模具方法制备矿化胶原-硫酸钙仿生组织工程骨(CSH/n HAC);采用3D技术制备新型组织工程骨(3D-CSH/n HAC),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骨表面微观形态。选取新西兰白兔18只(由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提供),雄性10只,雌性8只,兔龄15~18个月,体重2. 5~3. 0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组; B组,CSH/n HAC组; C组,3D-CSH/n HAC组。制作临界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相应修复材料。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X线、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修复效果。结果扫描电镜示传统组织工程骨为棒状硫酸钙与不规则颗粒状矿化胶原的镶嵌复合结构; 3D-CSH/n HAC具有多孔结构,大孔结构完整,孔隙之间壁较薄,孔孔之间相互交通。术后4、8、12周X线检查可见C组的骨密度高于其他两组,骨缺损修复较好;术后4、8、12周Micro-CT检查可见C组骨缺损处有较多新生骨组织生成,修复明显好于其他两组。术后组织学检查:C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植入材料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呈现片状结构,3D-CSH/n HAC几乎完全降解,骨缺损处成骨量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 临界性包容性骨缺损不能自我修复,可作为研究骨缺损的模型; 3D-CSH/n HAC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修复骨缺损能力优于传统组织工程材料,是一种有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骨缺损的外科重建是对矫形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Ilizarov于1989年提出骨段转移(bone transport,BT),也译成"骨转位、骨搬移、骨输送"等,是一种不植骨而用骨外固定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方法,迅速受到推崇并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1].  相似文献   

15.
崔赓  李洁  唐佩福  梁雨田  陶笙  张群  郭义柱 《武警医学》2007,18(2):91-94,F0003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其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bBMP组)、对照组(FS组).于28只新西兰白兔右侧桡骨干处造成1.5 cm缺损,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骨密度等方法检查,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实验组(FS+bBMP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S组),使骨缺损得到了彻底的修复(P<0.01);对照组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技术对其的监测作用。方法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制成 15mm骨缺损。左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 (CPC)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复合体 ,右侧植入CPC。采用核素骨显像和γ计数定量分析于术后 4、8、12周监测骨修复情况。结果 复合骨移植较人工骨有明显的放射性聚集 ,核素骨显像的感兴趣区计数、γ计数定量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动物骨缺损的能力 ,放射性核素技术对修复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6例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关节镜下在其非负重区的软骨面上,用专用器械凿取圆柱状的骨软骨,并移植至软骨缺损部位,用于修复缺损。结果 随访2~24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MRI显示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平整,移植的骨软骨柱位置良好。结论 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保持关节面的曲度,是较为实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致长段骨缺损、骨骺损害的成因及其预防和修复手段.方法对2例儿童期肢体骨折(胫腓骨、肱骨各1例)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经过1年和10年反复治疗失败形成的骨感染、骨缺损、骨外露和肢体短缩、假关节畸形肢体,进行一次性病灶清除、骨畸形矫正,并以游离腓骨皮瓣移植完成一次性骨结构重建修复创面.结果移植骨皮瓣一次性成活,伤肢于手术后半年达到骨性愈合并恢复持重和行走功能.结论游离腓骨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所致长段骨缺损的理想方法,骨折术后感染早期合理救治对于避免继发骨及骨骺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尺骨造骨缺损模型.取白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术后将造模兔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12只,A组术后呼吸常压空气,B组术后高压氧治疗,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多种方法,检测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并对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内成骨的能力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仪动态测量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单位面积内血管的数量及质量,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有明显的优势,提示高压氧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血管化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具有促进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技术对胶原基纳米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股骨头创伤性缺损的过程进行比较观察.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制作缺损而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为单纯填充nHAC,C组填充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材料.植入后4,8,12周的股骨头行同步辐射类同轴全息相位衬度显微成像和衍射增强成像,观察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的修复作用以及降解替代过程. 结果 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和nHAC降解及骨细胞替代过程.4周时,A组缺损区未愈合,部分发生塌陷,B组和C组出现植入nHAC降解和新骨替代,无塌陷;8周时,A组缺损区未愈合,可见纤维组织形成,B组和C组缺损区初步修复,可见成骨和材料降解;12周时A组缺损区仍未愈合,出现纤维组织替代,B组和C组缺损区修复,C组骨小梁结构形成.B组和C组在股骨头缺损修复成骨方面与A组有显著差异,C组成骨更佳. 结论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可检测到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骨缺损修复情况,显示骨组织显微水平上的修复过程,为骨缺损修复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组织工程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