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21例(21眼)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所有患眼均采用巩膜宽环扎联合氪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手术前后应用Orbscan Ⅱ-3.00E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检杏,测量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果术后1周3mm区、5mm区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均不明显(P〉0.05)。术后1周3mm区、5mm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比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巩膜环扎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散光度增加,但角膜后表面形念改变微小。  相似文献   

2.
巩膜环扎术后角膜地形图,眼轴及屈光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TMS2型角膜地形图仪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只眼。于巩膜环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进行角膜屈光力测量分析。同时测量手术前后眼轴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①环扎术后1周角膜屈光力、散光值较术前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角膜屈光力、散光值与术前检查基本相同。②环扎术后眼轴明显延长,近视度亦增大。随着时间推移,眼轴逐渐缩短,近视度减小。术后1月眼轴长度及近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巩膜环扎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是导致眼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巩膜环扎加压术对眼屈光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通过测定巩膜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探讨手术对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观察行巩膜环扎加压术者19例(19只眼),测定术前1天、术后1月的模拟角膜镜读数、散光度及其轴向、角膜中央区3mm平均屈光力、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术后双眼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术眼各项高阶像差Z3、Z4、Z5及总高阶像差Zg与健眼比较均值增加,其中Z3、Z5及总高阶像差Zg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K1值、散光值、屈光度、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后面表高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K2值、散光轴向和角膜中央3mm平均屈光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屈光度与眼轴、K1值密切相关,统计学有显著意义;结论 巩膜环扎加压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低阶像差向负值偏移,柱镜部分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可植入式角膜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角膜曲率及散光的变化,并进行比较,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34例(52眼)为A组,同期行ICL植入术的患者26例(52眼)为B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散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前表面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及角膜总屈光力与总散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数值变化值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及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4、0.427),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0)。B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前表面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5、0.446),角膜后表面曲率及后表面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6)。A组与B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差值、角膜前表面散光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4、0.841)。A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差值、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值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2)。A组与B组手术前后角膜总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ICL植入术对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前表面散光的影响较小,但是对角膜后表面曲率及后表面散光的影响较大,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ICL植入术对角膜后表面曲率及后表面散光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5年随访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LASIK手术患者48例(48眼),平均屈光度(-6.25±2.87)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采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后表面曲率(中央6 mm区域)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较术前升高(t=8.211,P<0.01);术后1~9个月,数值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至2年,角膜后表面曲率逐渐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2.659,P均<0.01);2年后,角膜后表面曲率趋于稳定,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下降(t=10.08,P<0.01);术后1~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逐渐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4.428、-2.334,P均>0.05);术后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趋于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前凸,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此后两者均趋于稳定。随访期内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6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行Pentacam检查,获取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平坦子午线屈光力、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平均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等参数值。Spearman秩相关对各眼前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w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较术前变小,在术后1、3mo逐渐趋于术前水平;术后1wk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较术前增大,均在术后3mo趋于稳定。术后1wk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较术前增大,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mo稳定。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正相关,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术前,术后1wk,3mo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相对应时期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性较小。结论:白内障手术导致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发生在术后3mo内,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可准确评估术前及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动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及其对角膜前后表面的中央曲率、周边曲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均≥1.0D,行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进行显然验光,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中央3mm范围内的最大曲率、最小曲率,同一子午线上角膜前后表面周边7mm范围最大及最小曲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中央及周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及BCVA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术前UCVA>0.5占0%,BCVA>0.5占8.6%,而术后3个月UCVA >0.5占42.9%,BC-VA>0.5占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柱镜度数和角膜散光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前表面角膜中央和周边曲率与术前相比,早期均是陡峭轴曲率呈减小趋势,扁平轴曲率呈增加趋势,之后稳定(P<0.05),中央陡峭曲率FK2减少了(1.06±0.66)D,周边陡峭曲率FPK2减少了(0.76±0.50)D,中央平坦曲率FK1增加了(0.33±0.28)D,周边平坦曲率FPK1增加了(0.35±0.26)D。角膜后表面中央及周边曲率与术前比较有变化,但没有明显规律性。结论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是安全有效的,松解切开术会引起角膜前后表面中央曲率和周边曲率的变化,且前表面中央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较大,后表面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贾丽  米生健  常秋花  王晓鲁  李金科  张超 《眼科》2003,12(4):219-220
目的 :观察环扎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研究了 3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患者。分别在术前 1天、术后 1 0天测量屈光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结果 :巩膜环扎术后屈光度向负值偏移 (- 0 75± - 0 2 5)D。角膜水平曲率变大、前房变浅 (P <0 0 5)。而角膜垂直曲率和晶状体厚度变化不明显 (P >0 0 5)。控制环扎带平均 65mm长时 ,眼内嵴高 3~ 6D ,眼轴长度平均增加 1 36mm。结论 :巩膜环扎术后眼屈光度向负值偏移。眼轴长度的增加是偏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周边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初步确立新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术后周边后表面角膜曲率半径和比率R估算术前角膜总屈光力。方法 回顾分析OrbscanⅡ测量151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值的变化,计算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比率R推算30只眼术前角膜总屈光力,并验证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值与测量性角膜总屈光值的一致性。LASIK手术前后角膜7~10 mm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和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力与术前OrbscanⅡ测得角膜总屈光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ASIK术前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差值为(-0.005±0.154)mm(t=0.417,P=0.677),术前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 ~ 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为1.167±0.030,利用比率R推算的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49±1.79)D,OrbscanⅡ测得实际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77±1.53)D,两者差值均值为(-0.28±1.00)D(t=-1.523,P=0.139)。结论 LASIK手术前后周边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无实际临床意义,计算所得新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可准确的推算LASIK术者术前角膜总屈光力,为LASIK术后丢失术前资料患者双K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脱离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鸣  张劲松 《眼科研究》1991,9(1):23-26
用Javal Schizs角膜曲率计对二组总计62眼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屈折力和散光进行了测量,31眼对照组和31眼视网膜脱离术前组比较,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和屈折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散光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31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巩膜缩短组散光有显著变化(P<0.01),产生高度散光,巩膜环扎组散光变化没有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