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HBGH)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收治的HBGH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30例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2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血肿清除率;根据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9±0.4)h]显著小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1.2)h],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5.5±8.5)mL]显著小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74.5±10.2)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脑内平均血肿清除率[(87.5±7.2)%]显著高于小骨窗组平均血肿清除率[(76.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恢复良好12例,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状态4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0例,植物状态4例。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HBGH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内镜组,49例)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小骨窗开颅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血肿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等相关情况。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较小骨窗开颅组短[(1.6±1.0)h比(3.6±1.2)h,t=8.625,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组[(41.5±20.3)m L比(350.9±110.4)m L,t=20.385,P<0.01];而血肿清除率则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90.1±9.3)%比(75.9±15.8)%,t=5.312,P<0.01]。不同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患者术后入住ICU时间内镜组均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1);内镜组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也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组[(7.0±1.9)d比(13.0±3.6)d,t=10.158,P<0.01]。内镜组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组(P<0.01)。内镜组患者预后整体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组(Z=1.183,P=0.044)。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更具微创优势,其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入住ICU时间较短、血肿清除率较高,且预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6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51例)和显微手术组(65例)。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显微手术组采用常规翼点开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血肿清除率、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术前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脑水肿、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脑水肿、术后1周GCS均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疗效优于显微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加尿激酶血肿清除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84例符合手术适应征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被随机分为微创术加尿激酶血肿清除治疗组(穿刺组)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小骨窗组)手术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结果】微创术加尿激酶血肿清除治疗组疗效与小骨窗开颅术清除血肿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加尿激酶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就诊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和小骨窗开颅组.神经内镜组22例,小骨窗开颅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神经内镜组死亡0例,小骨窗开颅组死亡2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1.52±0.40)h]、术中出血量少[(35.61±13.52)mL]、血肿清除率高[(90.12±4.32)%],神经功能恢复快[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量表评分术后1周为(25.15±4.37),术后4周为(18.13±2.8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神经内镜组(81.82%)高于小骨窗开颅组(65.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出血量在30~50 mL、病情较轻的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快捷、血肿清除率高、出血少、恢复快、预后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传统手术患者再出血概率较低,小骨窗微创手术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优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与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组(35例)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组(32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微创手术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明显低于内镜血肿清除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预后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较小,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将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钻孔引流组)25例和小骨窗开颅术(小骨窗组)23例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钻孔引流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小骨窗组(P<0.05~P<0.01)。2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前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传统组,43例)和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小骨窗组,41例)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小骨窗组手术时间较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而小骨窗组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时ADL功能评分显示,小骨窗组患者预后要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显微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治疗56例, CT定位下血肿腔穿刺钻孔置管引流治疗48例,开颅血肿清除+骨瓣减压治疗36例.结果小骨窗开颅手术组、血肿穿刺钻孔引流组和去骨瓣减压组存活率、血肿清除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县级医院宜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恢复快,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低等特点,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洪  阴金波  刘俊  杨辉 《重庆医学》2008,37(18):2083-2084
目的 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救治经验.方法 将16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3组,开颅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清除术,小骨窗组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将3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小骨窗组总有效率(61.40%)明显高于传统开颅组(43.64%)和微创组(48.15%),P<0.05,手术组与微创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小骨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手术组、微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术式明显优于传统开颅和微创引流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8):997-998
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CT显示确定其基底核区出血症状,血肿量20~65ml。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方法;观察组行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开颅后两组均切开岛叶皮质清除血肿。观察并统计不同手术措施对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术后血肿清除量,观察组>90%28例,60%~90%10例,<60%2例,对照组上述三个等级的例数分别为9、17和14例,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ADL评分Ⅰ~Ⅴ级例数分别为15例、8例、14例、2例和1例,相比对照组各等级例数7例、19例、5例、7例和2例具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6.1±2.1和64.5±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能对消除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血肿情况产生积极影响,预后效果较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骨窗面积)、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窗面积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比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7例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立体定向穿刺术、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去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岀血量在51~80 mL脑出血病例中,选择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优于去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出血量在51~80 mL时选择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总结不同术式的优缺点,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3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组(开颅组)54例、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组(微创引流组)53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组(内镜组)27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预后情况。结果 开颅血肿清除组手术耗时最长、术中出血最多;立体定向血肿引流组手术耗时最短、术中出血最少。血肿清除率开颅血肿清除组最高,立体定向血肿引流组最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开颅组最高,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微创引流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快清除脑内血肿是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最重要方式,不同的手术方式均有其优劣,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柯胜蓝  蔡程  邱乃锡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57-1058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7月在彭湃纪念医院治疗的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大骨瓣开颅手术,30例)与观察组(超早期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37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血肿吸收与住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26.67%、80.00%,观察组分别为5.41%、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超早期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利于缩减血肿吸收时间,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经头颅CT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组(骨窗组)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各30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CT检查显示两组血肿在不同的时间消失.骨窗组血肿在术后第3天消失1...  相似文献   

18.
李小利  李小战 《中外医疗》2012,31(26):11-12
目的探讨和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和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其中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90例,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例,手术1d后再复查CT,观察血肿的清除率,手术6个月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结果术后1d复查CT,两组血肿的清除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小骨窗开颅组手术后恢复良好率比大骨瓣开颅组有非常明显的提高,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骨窗开颅术的手术病治愈率和良好率以及预后的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开颅组,小骨窗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苏 《当代医学》2014,(5):105-10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手术组,小骨窗开颅手术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手术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对其临床治疗和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相比,小骨窗开颅手术组痊愈的比率和总的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可达50.00%及89.13%,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仅为(0.89±0.12)h及(23.15±2.06)d,且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仅为(80.21±35.79)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成微创组(66例)和开颅组(66例)。微创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疗法,开颅组则接受开颅血肿清除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血肿清除情况,记录其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差异。结果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GOS优良率及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3.6%和83.3%,明显高于开颅组的40.9%和65.2%(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开颅组的16.7%(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血肿清除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