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明珍 《现代护理》2002,8(4):325-326
将50例静注心律平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后,自穿刺点以上10-15cm用50%友酸镁湿敷;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对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经进行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χ^24.88,P<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用硫酸镁湿敷静脉穿刺点对预防静脉炎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病人静脉注射后,穿刺部位出现肿胀或青紫。其原因是按压方法欠妥,因为,静脉穿刺是由静脉穿刺点的下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这样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上,拔针后,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未按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3.
经直肠超声引导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3例直肠指诊阳性和/或PSA>4ng/m1的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即在标准的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同时,增加前列腺中间部位及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远侧的穿刺点数,总共穿刺活检13点。将增加的7点活检部位的病理结果与标准的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进行比较。结果:213例患者中确诊为前列腺癌者66例(31%)。66例患者如按6点穿刺方法,将有14例患者漏诊,占21%(P<0.05)。213例接受13点穿刺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13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接受静脉输液患者穿刺点作不同的固定方法,观察其穿刺点的感染情况。方法:对500例在门诊作静脉输液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单号为常规组,双号为实验纽一常规组以常规法作静脉针头固定,实验组则在穿刺点处覆盖70-75%的无菌酒精棉球后,再作固定。结果实验组杜绝了穿刺点感染的发生.明显优于常规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45例患者进行房间隔穿刺点的定位研究,实际的房间隔穿刺点与超声法测定的穿刺吻合率为97.8%。该法简便无创,可做为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房间隔穿刺定位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造影是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已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方法。但穿刺点皮下血肿及假性动脉瘤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防止穿刺点出血,在术后需用砂袋压迫穿刺点止血长达6h之久,术侧肢体12h不能弯曲。因此,患者心理压力大,担心砂袋移位,鉴此,我科自行设计一种穿刺点压迫制动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霞 《护理研究》2008,(1):174-174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传统股静脉穿刺法是以股动脉搏动最明显点内侧0.2cm-0.5cm处为穿刺点,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易哭闹、股动脉搏动不明显,穿刺成功率低,且容易污染。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法对52例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两种穿刺方法对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插管前评估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观察传统穿刺法与改良穿刺法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将7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两组穿刺置管首次成功率及24h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两组静脉穿刺置管首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置管首次成功率及24h穿刺点出血情况均显著优于传统穿刺法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钻孔法L5/S1椎间盘穿刺的有效方法,解决L5/S1椎间盘穿刺受髂骨阻挡的难题。方法①挺腹翘臀位穿刺法:腹部挺起,臀部后翘,以加大腰骶角使穿刺点上移;②盘缘穿刺法:穿刺针沿L5椎体后下角斜行进针到椎间盘中前1/3处,从而使穿刺点上移;③配合自制穿刺定位器对L5/S1椎间盘进行穿刺。结果运用该法穿刺L5/S1椎间盘280例全部成功,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该法对L5/S1椎间盘穿刺效果理想,操作方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总共112例直肠指诊阳性和/或PSA〉4ng/ml的患者接受了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即按照Hodge描述的方法,在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的矢状面,分别于前列腺的基底部、中间、及尖部各间隔穿刺3点,总共穿刺活检6点。并对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进行了讨论。结果:总共112例患者中有4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42/112),占38%。所有接受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相比。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检出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式。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和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介入治疗中常选用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由于动脉压力高,不易止血,且病人术前常规运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可诱发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因此术后穿刺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如对其处理不当,可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安尔碘Ⅲ湿敷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局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局部涂抹穿刺点感染部位;处理组采用安尔碘Ⅲ湿敷,观察7d,记录穿刺点感染或全身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穿刺点感染治疗有效率为45.4%,处理组为86.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尔碘Ⅲ湿敷是治疗癌症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法对深静脉局部穿刺点感染的影响。方法对ICU 195例行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无翼无线组)、B组(用翼固定组)及C组(缝线固定组),每组各6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法,并观察记录穿刺后7 d、14 d及21 d穿刺点感染及导管脱管情况。结果A组在14 d及21 d内深静脉局部穿刺点感染率(4.6%及10.8%)明显小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固定深静脉导管中,可采用无翼无线固定法,既保证低局部穿刺点感染率,又可做到有效固定深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中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对3例植入人造血管病人行21例次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首次穿刺人造血管的时间一般在术后2~3周;穿刺点要离开吻合口3cm以上,动、静脉端穿刺点之间距离应在10cm左右;每次更换穿刺点,避免在一点上反复穿刺;穿刺针进入人造血管后,应旋转180°,并将其继续推进至针柄处,以防止漏血;透析结束后,用指端轻压穿入管壁部位,约10~15分钟,禁用止血带。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顺利的情况下,在金属针芯未抽出之前,回血框内回血应不间断,如进针后回血框内见少量回血后停止回血,稍将针头回撤,回血继续,穿刺点上方皮肤不同程度变青色,证明静脉留置针已刺破穿刺点对面血管壁(扎穿),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立即按压穿刺点上方皮肤10~20S,目的是促进穿刺点对面血管壁针眼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3.75%,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人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气胸、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导管阻塞、休克,由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症状均能缓解。置管时间7—45d,中位天数23d。结论对老年病人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充分评估,认真做好健康指导;穿刺后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抢救病人及监测治疗提供通道保障,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7.
采血后病人需要持续按压穿刺点5min~10min,但有许多病人不方便按压、无法自己配合按压、不能正确持续按压造成穿刺点出血、淤血、皮下血肿,我们将自制止血棉球贴直接贴敷于采血后的静脉穿刺点,不需病人按压即可止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人工血管进行血液净化患者60例次,按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模式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选择A穿刺模式:动一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观察组选择B穿刺模式:动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的静脉或动脉侧交替进行,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自体血管。比较两种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血管瘤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平均透析次数、人工血管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208±56)和(416±112)均高于观察组的(482±60)和(482±60);对照组血管瘤形成比率(25.00%)高于观察组的(15.6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B穿刺模式优于选择A穿刺模式,不但可以延长人工血管使用寿命,而且能降低血管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将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穿刺点常规采用无菌小纱布折叠后压迫于穿刺点2~5 min后加盖透明贴膜,外用自粘绷带常规缠绕加压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穿刺点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与无菌小纱布叠放按压2~5 min后加盖透明贴膜,外用自粘绷带在穿刺点处呈十字交叉加压固定,并再次指压10~15 min。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以缩短置入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患者穿刺点渗血的持续时间,减少渗血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167例行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