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机械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附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肺脑复苏(CPR)中,过去一直沿用的人工呼吸方式,其准确性难以把握。现代机械通气(MY)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在CPR应用MY的过程中,如何选择通气模式、参数、适应CPR错综复杂的情况。直接关系到CPR的成败,是目前仍需探讨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对21例CPR使用MY的回顾性研究,以期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模式和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PR)时高级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MV)产生的通气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2—2018-06期间我院急诊科在CPR中采用MV进行治疗的患者,并实时记录心电、指氧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波形参数至少18 min。收集入选CPR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复苏时间、使用药物、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采用PetCO_2计算CPR患者的通气频率,并按每2分钟一个CPR周期将CPR时间分为9个周期,共18 min,比较不同CPR周期通气频率是否存在差异。2015年主流CPR指南发布,以2015年12月31日为界限,分为指南发布前组(2013-2015年)和指南发布后组(2016-2017年)。比较2015年指南发布前后不同时期通气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符合指南要求。结果:共纳入68例CPR患者,其中ROSC率为35.3%,7 d生存率为0。每例患者纳入前18 min通气数据,共计纳入1 224 minCPR通气数据,通气频率中位值为22(16~29)次/min,通气频率合格率仅11.5%。与指南发布前组相比,指南发布后组通气频率合格率有所改善,但实际效果仍然很不理想,合格率低于20%。在9个CPR周期中,通气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着CPR的进行,通气频率并未得到改善。在CPR中最常见的呼吸机报警类型为"气道峰压高",约占CPR患者的91.2%,其次是"通气频率过快"占89.7%,但"分钟通气量高"仅占29.4%,"分钟通气量不足"占70.6%。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CPR时采用机械通气时,通气频率明显高于10次/min,通气频率合格率低,且通气频率随着CPR时间的延长,通气频率并无改善,呼吸机报警以气道峰压高、通气频率过快、分钟通气量低为主。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PR)时呼吸机的使用不同文献有不同说法,有人建议CPR时应积极插管后给予机械通气,因为CPR时使用呼吸机有许多好处[1];也有人通过资料比较认为CPR时使用呼吸机效果较差,因为人-机无法同步.我们对50例心搏骤停患者CPR时机械通气参数进行了特殊的调节,达到了良好的通气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CPR术成功率的影响 ,寻求最佳的CPR方法。方法 对 31例心跳骤停的病人进行CPR ,据通气方式不同 ,将病人分为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并间歇通气组 (按压 /通气比为 5 :1,17例 ) (研究组 )和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加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通气组 (呼吸频率 18次 /min ,14例 ) (对照组 ) ,比较 2组病人CPR前及CPR进行 1h后动脉血分析、血乳酸浓度及CPR术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ShumperCPR机间歇通气组动脉血气分析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通气组 ,P均 <0 0 5 ,前者血乳酸浓度升高值〔(1.2± 0 7)mmol/L〕低于后者〔(2 .5± 1.3)mmol/L〕 ,P <0 0 5 ,心脏复苏成功率前者 (2 9 4 1% )高于后者 (14 2 9% ) ,P <0 0 5。结论 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并间歇通气方式进行CPR较ShumperCPR机胸外按压加常规呼吸机控制呼吸通气效果好 ,临床行CPR术时宜选用ShumperCPR机同时进行胸外按压和间歇通气。  相似文献   

5.
早期心肺复苏中不同通气方式的对比观察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是医务人员,尤其是急救专业人员的努力方向。早期气道开放,畅通呼吸道,改善机体缺氧是CPR成功关键。为此我们观察CPR时采取不同通气方式、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装置时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合理应用现代通气机心肺复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现代机械通气作为一项人工替代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 ,正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如何适应心肺复苏 ( CPR)时错综复杂的情况 ,真正做到合理使用通气机 ,直接关系到 CPR的成败 ,无疑是临床医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1  CPR通气模式对于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 ,选用何种机械通气模式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实施标准。但给予机体完全通气支持、保证适当的气体交换这一基本原则是公认不变的。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用容量控制通气 ( V CV)或压力控制通气 ( P CV)模式完全通气来进行 CPR。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是 :到底…  相似文献   

7.
早期心肺复苏中不同通气方式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是医务人员,尤其是急救专业人员的努力方向.早期气道开放,畅通呼吸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CPR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观察CPR时采取不同通气方式、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通气装置时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肺复苏(CPR)法已用了30年。现就CPR中有关问题的进展综述如厂。1 气道管理与心脏按压 从通气程度分析,抬颈者达39%,抬颏者达78%,抬颌及颏部者达9l%。推头(托颏)开放气道操作简单,效果较好,适于普及。如条件允许应由一人开放气道把持面罩维持通气,另一人挤压呼吸囊,效果尤佳。CPR时心脏按压停止时血流和血压迅速降到零,再按压时血流相血压恢复很慢,故通气应在按压间隙进行,不应停压。CPR时每按压心脏5次只允许1~1.5秒用以通气。气管插管通气达12次/分,可不考虑暂停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9.
胸外提-压法复苏对肺潮气量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当无条件即刻建立人工气道,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尚未实施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但目前有关心肺复苏(CPR)早期应急人工通气尚缺乏满意的方法。本研究中应用自行研制的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采用吸盘吸附胸廓主动提拉与按压相结合,即胸外提-压方法,对12例心跳、呼吸停止后的患者进行了潮气量的测定研究,为进一步探讨CPR早期新型通气方法和机制、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报  相似文献   

10.
CPR过程进行人工通气的目的在于维持血液充分氧合和清除二氧化碳。达到上述目的的最佳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入氧浓度目前仍未确定。CPR过程肺和全身的灌注减少,相对少的通气就可达到正常的通气/灌注比例,因此《指南2005》推荐比《指南2000》更低的人工通气频率。在心搏骤停前和  相似文献   

11.
人工通气是心肺复苏(CPR)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在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尽快做气管内插管行合理的人工通气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我科2004—01-2006—12在心肺复苏中,人工通气时采用限制性通气,有效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持续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面罩一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CPR)中的抢救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CPR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19例)首先并持续3小时实施面罩一气囊通气,与对照组(14例)气管插管比较通气后心跳、呼吸、意识及第1、第3小时血气变化。结果:两组心跳、呼吸、意识恢复特别是动脉血氧分压均无差异(P>0.05)。结论:正确使用面罩一气囊通气,其临床抢救效果肯定,十分适合CPR急救场合。  相似文献   

13.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通过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可以反映肺的气体交换状况、通气血流分布情况及循环状态等指标.PetCO2监测广泛应用于麻醉、危重症监护及急救医学等领域.2010年美国AHA心肺复苏(CPR)指南推荐连续PetCO2监测用于CPR整个过程以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监测CPR的质量,并指导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0月4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出现自主呼吸时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作为观察组,2005年1月~2007年5月31例应用SIMV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值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统计CPR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稳定,CPR成功率较高,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自主呼吸出现时使用SIMV+PSV模式,能减少呼吸肌的做功,利于呼吸功能恢复,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氧分压,提高血氧浓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是CPR自主呼吸出现时较理想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0月4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出现自主呼吸时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作为观察组,2005年1月~2007年5月31例应用SIMV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值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统计CPR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稳定,CPR成功率较高,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自主呼吸出现时使用SIMV+PSV模式,能减少呼吸肌的做功,利于呼吸功能恢复,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氧分压,提高血氧浓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是CPR自主呼吸出现时较理想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呼吸机)应用抗生素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CPR前无感染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时随机列入治疗组(抗生素预治疗)和对照组(未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两个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率及感染后死亡率。结果:两组院内细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组的真菌感染显著增高。结论:CPR中机械通气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无明显效果,应严格临床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CPR)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实施CPR抢救的患者120例,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短暂复苏率、家庭急救率、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率、医院救护率、肾上腺素使用量、CPR开始时间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结果 成功组患者短暂复苏率为45.00%、家庭急救率为23.33%、气管插管率为81.67%、机械通气率为76.67%、医院救护率为86.67%,均高于失败组患者的18.33%、8.33%、55.00%、53.33%、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CPR开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量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少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R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短暂复苏率、家庭急救率、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率、医院救护率、肾上腺素使用量、CPR开始时间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我们应该重视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实施抢救,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标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从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经60多年时间, 目前已被广为接受, 随着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出现, 俯卧位CPR逐渐被重视。1989年McNeil[1]首次提出, 基于标准CPR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即使俯卧位发生心搏呼吸骤停也可以给予基本的CPR, 其优势在于(1)不需要口对口人工呼吸, 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染概率;(2)减少胃胀气发生的概率;(3)减少呕吐物误吸的风险;(4)更利于开放气道;(5)更简单易学习。当时针对该观点出现了很多质疑, 其中Safar和Bircher[2]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认为, 使用俯卧位CPR不仅不利于开放气道, 反而更不易靠近面部观察患者情况, 同时也不能保证肺部通气, 但之后报道的一些临床案例及研究表明俯卧位CPR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俯卧位通气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俯卧位CPR一场全新的挑战, 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好俯卧位CPR的准备[3], 尤其作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医生更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影响其心肺复苏(CPR)的相关因素,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计6年间在院前急救时心脏骤停患者436例进行分析,分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心脏骤停的病因,心脏停博时间,心脏复律时间,心脏电击除颤,人工机械通气等与CPR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到达现场的时间越早CPR成功率越高,各种终末性疾病发生心脏骤停时很难复苏成功,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年龄越大复苏成功率越低,心脏骤停时间长短与复苏成功率成反比,心脏电击除颤和人工机械通气可提高CPR成功率;各年度间CPR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在各病因中;中毒组,外伤组CPR成功率相对较高;呼吸病组,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CPR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尽可能地去除影响CPR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患儿急诊心肺复苏(CPR)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CA患儿,均行CPR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所有患儿预后情况。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CA患儿急诊CPR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70例CA患儿中,57例预后良好,占81.43%;13例预后不良,占18.57%;两组第一目击者急救、机械通气、肾上腺素剂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第一目击者急救、未行机械通气、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是导致CA患儿急诊CPR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CA患儿急诊CPR治疗预后受第一目击者急救、机械通气、肾上腺素剂量影响,临床应加强知识宣教,规范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