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浅部静脉炎系现代医学病名,与祖国医学中的“筋痹、脉痹”相类似。《素问·痹论》中说:“帝曰:其(痹)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迂此者为骨痹;以春迂此者为筋痹;以夏迂此者为脉痹;以至阴迂此者为肌痹;以秋迂此者为皮痹”。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乃是邪气留着于经络肌腠间,致气血运行不利而发病。但与内脏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又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  相似文献   

2.
马兰  石磊 《陕西中医》2014,(10):1440-1441
<正>"胸痹"这一病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解释多种多样,未有定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先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湿病也。素问痹论,痿论各成篇。岐伯曰:风寒湿三气集至,合而为痹也。从畀声。必至切。十五部。"就病名而论,中医病名多数按照症状而定,"胸痹"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的医学病名,在祖国医学中虽无从可查,但在很早就有了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痹论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曰:风寒温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秦景明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  相似文献   

4.
对“痹”的再认识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74)徐木林,王秋琴关键词:痹证,中医病机,病名分类,辩证论治当前在对“痹”的认识上,多数认为“痹”是证,或以痹证为病名,少数认为“痹”是病名,即痹病,也有主张在痹证下再分病名的。笔者就这些不同的认识重温《...  相似文献   

5.
100例"心痹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病"属中医古病名."心痹"一词,语出《素问·痹论》,原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称之为"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6.
考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承《灵枢》之说,而又有所发展。《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三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四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  相似文献   

7.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8.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  相似文献   

9.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不差,更服。”笔者根据欧阳锜氏编著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胸痹心悸类篇·心痹》概念,以病名诊断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欧阳氏指出:“本病是因痹病久不愈,病邪内舍于心所致。以悸、喘、咳、肿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胸痛类疾病。临床早期偶有心悸,继而心悸胸闷,劳累后呼吸气促,每因复感外邪病情加剧。严重时足背浮肿,渐及周身,呼吸喘促,不能平卧,咳嗽咯血,颈脉动甚,唇舌青紫,甚至额汗如珠,突发晕厥或猝死”的  相似文献   

10.
痹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病在临床上以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累及脏腑。本病缠绵难愈,病程久长,瘀血则贯穿疾病始末。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痹证有瘀血。”高士宗亦曰:“痹,闭也,血气凝涩则不行也。”为此,笔者就从瘀论治痹病作一探讨。1痹病之因皆可致瘀痹病内因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里空疏、卫外不固,且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血行不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指出“血凝于肤者为痹,凝…  相似文献   

11.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中医无心肌梗死这一病名 ,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病证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下痛 ,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灵枢·厥病》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素问·痹论》曰 :“心痹者 ,脉不通。”这些描述均与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  相似文献   

12.
风湿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 ,是因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引起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 ,甚则关节变形 ,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中国风湿病学》)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且多缠绵难愈 ,危害极大。1 风湿病沿革“风湿病”之名 ,自古有之。长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风湿”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风湿”有 2 6处之多 ,《黄帝内经》除痹论篇外 ,以“风湿”单独出现者有 17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次以“风湿”作为病名 ,曰 :“病人一身尽痛 ,发热日晡所剧者 ,…  相似文献   

13.
喉痹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喉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别名众多,根据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有火证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瘟毒喉痹等,根据发病特点命名的病名有喉风、乳蛾、马痹、马喉痹等。历代医家对喉痹病因病机、治法各有见解,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火热上攻、虚火上炎、阳气虚衰、瘟疫邪气、痰热壅盛、风寒侵袭、风毒所客等,其治法可概括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祛痰消肿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整理喉痹病名、因机、治则之源流,可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升补宗气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现。CHF的主要症状有:疲劳、乏力,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中医学虽无“心衰”的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时已多处论及心衰的病因病机及典型表现。如《素问·逆调论》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素问·痹论》曰:“脉痹者,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水热穴论》云:“故水病…  相似文献   

15.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痹”的论述,从“痹”的病名、病因病机、证侯、预后和治疗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口苦不尽属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人味觉正常,未进任何食物之时,口中当无异味。对于口中常有苦味者,《素问·奇病论》论述较详:“帝曰:‘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交”出自《素问·评热病论》。论中,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可见,它是以病机作为病证名称的,实指热病传变过程中的极期所出现的上述一系列危重症侯。正因为这样,有关“阴阳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骨质增生属于中医骨痹一类疾患。《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笔者在临床中把腰椎骨质增生病分为:肾虚骨痹、外伤血瘀及寒湿骨痹。治疗时采用中药汤剂,结合按摩和热敷获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局限于肺、进行性致纤维化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早期多起病隐匿,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中医治疗在急性发病期和迁延期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综述如下。1病名归属IPF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而现代多数医家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多以"肺痹"、"肺痿"论之。《素问·痹论》[1]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皮痹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它是一种具有慢性过程和多数关节呈对称性发炎的全身性病变,有少数病例除损害骨关节外,也严重地累及心、肾、肺、肝等器官。本病隶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成因及类型宛如《素问·痹论》所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其病程与特点颇似《灵枢·周痹》篇所述:“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