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50岁,主因右眼溢泪2年伴粘脓性分泌物1个月于2006年3月10日就诊。检查右泪囊区无红肿,挤压有粘脓性分泌物自泪点返流,冲洗泪道,冲洗液自上泪点返流,左眼泪道冲洗通畅,诊断为:右鼻泪管阻塞、泪囊炎。经过多次泪道冲洗探通(探针直径0.8mm至1.1mm)及抗菌素冲洗,于2006年3月20日行右泪道逆行拉管术,手术过程如下:1%地卡因棉片贴附于下泪小点,1%呋麻液棉片置于下鼻道鼻泪管出口处黏膜,用5mL注射器通过1号空心针将4号黑丝线从下泪小点送入鼻腔,退出空心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泪道探通术注入素高捷疗眼膏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7~9号腰脊穿刺针针头去尖,磨光后制成改良空管式泪道探针.为慢性泪囊炎98例、102眼探通泪道后沿空管注入素高捷疗眼膏,使之布满泪道内壁,尽快修复探通的泪道内皮,达到扩张疏通的目的.以同一疾病84例、85眼为对照组,以1~3号银质泪道扩张针扩通泪道,留针15min,隔日1次,共扩张2~3次,扩张后用 0.25%氯氟液冲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治愈率为97.05%,对照组治愈率为9.4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用改良的泪道探针探通泪道后注入素高捷疗眼膏,促使泪道修复,是治疗泪道阻塞或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解倒睫器治疗先天性泪囊瘘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倒睫器对先天性泪囊瘘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3例先天性泪囊瘘管患者先以探针或冲洗针头了解瘘管走行、全长,并冲洗泪道,了解瘘管是否与泪囊相通。将与电解器负极相连的电解针沿瘘管走行轻轻插入瘘管,达瘘管全长,接通电解器电源,通电时间为15~20?s,见瘘管口有细小白色气泡冒出,即可取出电解针。术后局部涂抗生素眼膏。结果术后复查无1例出现溢泪症状,随访1~6个月,无复发。结论电解倒睫器治疗先天性泪囊瘘管,简便、安全、无出血、无感染、无瘢痕,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辅助下行鼻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期泪囊炎的手术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收治的22例(43眼)新生儿期泪囊炎患儿,其中男6例、女16例,平均年龄22 d,所有患儿均有体温升高、患侧面部鼻部肿胀明显,患侧内眦以下泪囊区红肿及压痛,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鼻内镜辅助下鼻泪道探通术,术后观察泪囊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泪囊炎患儿均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术后随访8个月~2年,所有患儿症状均好转。结论 年龄<3个月患儿因泪道阻塞出现感染、红肿等症状时,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泪道探通,鼻内镜辅助手术可精确定位,避免鼻腔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单纯泪道探通术对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生后3月~13月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治疗前应用10%水合氯醛进行灌肠,待入睡后应用泪道探针行单纯泪道探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借助10%水合氯醛催眠后,单纯行泪道探通术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因左眼溢泪、流脓20天,于2000年1月以左眼“慢性泪囊炎”收治入院。既往双侧鼻腔通气好,无脓血性涕,无鼻面部肿痛。查体:左眼无突眼,视力正常,无复视。挤压左眼泪囊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泪道冲洗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返流。鼻甲无肿大,中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及新生物,面颈部淋巴结未触及。三天后在局麻下行左眼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见泪囊扩张,泪囊内壁光滑无肿物,鼻粘膜无增生肥厚,未见周边骨质破坏等。术后泪道冲洗通畅,“泪囊炎”  相似文献   

7.
我科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对 38例泪道阻塞患者行鼻腔泪道阻塞再通术 ,术后定期行泪道冲洗 ,疗效显著。鼻腔泪道阻塞再通术 38例中 ,男 15例 ,女 2 3例 ,年龄最大 73岁 ,最小 2 9岁 ,平均 4 2 .4岁。泪小管阻塞 8例 ,泪总管阻塞 6例 ,鼻泪管阻塞 13例 ,慢性泪囊炎 9例 ,鼻腔泪囊吻合术后 2例。 38例采用甘肃酒泉产鼻腔泪道阻塞再通管 (专利号 :96 2 14 995 .0 ) ,术后效果良好。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眼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患眼以 0 .5 % Dicaine滴眼行粘膜表面麻醉 ;以 1% Epherine喷鼻以收缩鼻腔粘膜 ,再以 1% Dicain…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35眼)采用德国Storz公司0°鼻内镜及手术器械行泪囊鼻腔造孔术,下泪小点植入硬脑膜外麻醉用硅胶导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随访30例(32眼),27眼泪道通畅,炎症消退;3眼术后泪囊造口处粘连闭锁,经鼻内镜下开放泪囊造口,泪道恢复通畅。2眼泪道阻塞,检查泪囊造孔处通畅,行泪道冲洗多次,1眼泪道恢复通畅,1眼仍有阻塞,经再次置管处理,恢复正常。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我们诊治下泪小管断裂48例、48眼,其中男42例、42眼,女6例、6眼,男∶女之比为7∶1,11~69岁,平均30.9岁,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周内手术,随访6~20个月。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找到两断端,利用直接插管法,自下泪小点处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经两断端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进入鼻腔,利用鼻窥镜将导管拉出鼻腔,吻合两断端上、下各1针,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先于导管上端打一双环结,扎紧后剪除上方多余导管,并使残端圆钝,再于下方导管位于鼻前庭处打另一双环结,剪除多余导管,术后3个月后拔除插管。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好转:患者溢泪但泪道冲洗通畅或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无效:泪道冲洗不通。术后随访6~20月,48例、48眼完全治愈43眼,好转5眼,无失败病例发生,治愈率89.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联合泪道置管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泪囊造口术联合泪道置管、术后冲洗。结果手术平均时长约1小时,术后无颌面部瘢痕形成,89例治愈,患者溢泪消失,泪道冲洗通常无阻塞,鼻内镜检查示造口上皮化完全,造口规则无狭窄、黏连,3例好转溢泪症状减轻,泪道冲洗畅通,鼻内镜示造口处黏膜增厚、造口狭窄,治愈率96.74%。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联合泪道置管术后反应少,复发率低,术后能减少疤痕形成,降低泪囊术后阻塞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以来,我们用泪道探通加碘必殊眼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注射,治疗成人泪道阻塞52例,经随访远期疗效满意.52例、52眼中,男10例、10眼,女42例、42眼,40~70岁,平均51.2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1.5年.治疗方法是于结膜囊内每隔5min滴1次1%丁卡因眼水,共滴3次,20min后常规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泪道.用泪道探针探通,再用圆钝头的9号腰穿针探入鼻泪管之下段,留置探针10~15min,抽出针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证实探针确在鼻腔内,换接有碘必殊眼膏的注射器,边注射药膏边抽出针头,使整个泪道充满药膏,最后拔出全部针头.术后用碘必殊眼水滴患眼.嘱患者勿按压患眼泪囊部皮肤,3d后再冲洗和注射药膏1次.本组治愈40例、40眼,治愈率76.92%;好转5例、5眼,占9.61%;无效7例、7眼,占13.47%.其中,单纯鼻泪管阻塞41例、41眼,治愈37眼,好转4眼;鼻泪管重度狭窄6眼,治愈2眼,好转1眼,未愈3眼;慢性泪囊炎5眼,治愈1眼,未愈4眼.  相似文献   

12.
慢性泪囊炎90例、91眼,其中女89例,男1例.病程0.5~5年,无合并泪囊瘘者.手术在YZ20TⅢ型手术显微镜下由2人完成;麻醉及切口(长约1cm)与普通泪囊吻合术相同;贴内眦韧带下缘分离至眶缘,不切断内眦韧带;暴露泪囊及造骨孔与普通泪囊吻合术相同;显微镜下分别在鼻粘膜及泪囊作"〉-〈"形切口,各形成4片瓣膜,用8-0无创显微线对应吻合,吻合底及上下两侧瓣膜后,将明胶海绵充填于泪囊顶部及吻合口,再吻合前部瓣膜,并在其两端连挂骨膜;用8-0丝线缝合眼轮匝肌、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90眼均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及炎症反应.1眼偶尔出现泪溢,全部病例术后2周皮肤切口处见不到明显疤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改良式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慢性泪囊炎患者术后指标恢复与泪道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患眼数36只)与对照组(患眼数38只),各40例,对照组实施鼻内窥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实验组实施鼻内窥镜下改良式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分析2组治疗价值。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泪道通畅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实验组术后3个月泪道通畅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65.79%(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实施鼻内窥镜下改良式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治疗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9月43例(52眼)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慢性泪囊炎患者与同期54例(61眼)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患者比较,术后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鼻内镜组43例患者中39例泪道通畅(90.70%),通畅欠佳3例(6.98%),仍堵塞1例(2.33%),有效率97.67%;传统手术组54例患者中48例泪道通畅(88.89%),通畅欠佳4例(7.41%),仍堵塞2例(3.70%),有效率96.3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手术效果接近于传统手术,符合患者对手术的微创要求,选择合适病例,可以提高鼻内镜卞鼻腔泪囊造孔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硅胶管双路置入法在上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体会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15眼)行硅胶管双路置入法治疗上下泪小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2年。结果 双路置管稳定性良好,眼睑及内眦形态自然。术后3个月内15例患者存在轻度溢泪,无1例出现异物感、充血及分泌物,无置管脱落及其他并发症。拔管后所有患者冲洗上下泪道通畅,无溢泪。结论 此手术方式能达到上下泪小管断裂后的双路快速吻合的目的,泪小管断端对合牢靠,不影响美观,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1987年4月~1990年8月应用内窥镜鼻内手术成功地治疗了因鼻外进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失败的12例病人。9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成功率为75%,经9个月随访,并经内窥镜观察荧光染色液从眼通过新建的鼻内开口进入鼻腔而证实泪道通畅。3例失败,1例为鼻腔外侧壁与中甲粘连,另2例为泪道硅橡胶管取出后,鼻内开口封闭。手术方法:手术由耳、眼科医生联合进行,耳鼻咽喉科医生完成鼻内内窥镜过程,眼科医生以泪道探针通过泪小管进入泪囊,全部过程在摄影照相显示下进行,于是两科医生都能在影像监视器下进行操作。耳鼻咽喉科医生  相似文献   

17.
用双腰穿针法治疗陈旧性泪小管断离14例.方法是第1根腰穿针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通,并以其为支撑行泪总管或泪囊切开术.第2根腰穿针经下泪小管、泪总管或泪囊切口泪道探通的同时退出第1根腰穿针,泪道冲洗挂线,逆行硅胶棒置入,下泪小管与泪总管或泪囊吻合.14例中除1例泪小点撕裂轻微溢泪外,均一次治愈,提示该术式操作及术后处理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6岁。因左眼溢泪、溢脓1年而就诊。入院诊断为“左眼慢性泪囊炎”。鼻腔检查未见异常,经常规术前检查后于局部麻醉下行左侧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第2天拔除鼻腔引流条,情况良好,溢泪、溢脓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3个月后出现左鼻腔阻塞感,左眼溢泪,行左泪道冲洗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结合中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58例62眼,术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眼术后结合中药冲洗;对照组26眼术后置入扩张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结合中药冲洗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运用的中药代替扩张管的使用,患者更容易接受。术后采用中药冲洗泪道避免了西药大量使用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减少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鼻内境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远期随访观察结果,探讨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75例(310眼)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泪囊大小或病变情况决定术终泪道放置泪道硅胶扩张管。术后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处理、泪道冲洗及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果随访3~60个月,随访超过1年(远期)者211例(230眼),治愈率75.3%,好转率11.7%,无效13.0%,总有效率87.0%。9眼术后1年发现自然泪道复通,但泪囊鼻腔造孔瘢痕闭锁。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效果较好。扩大造孔骨窗,减少黏膜损伤和手术创面,以及随访清创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鼻泪管黏膜在手术造孔引流后,有可能发生可逆性转变,重新发挥泪道的泪液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