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诊断剂量超声波对细胞增殖和抑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产科诊中应用B超已成常规,但它的安全性引人关注。本研究采用模拟在人体中使用的实测超声剂量,对体外培养的C-929株细胞进行辐照,时间为15分钟,通过细胞回复能力试验,观察了回复前(辐照后立即)及回复(辐照后96小时)的细胞增殖与抑制。采用Cs-3超声诊断,分三档剂量进行实验。2^#剂量与人体应用进相近。结果1^#,2^#,3^#在回复前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87.5%,102.0%,115.4  相似文献   

2.
γ射线低温辐照对胶原膜体外稳定性和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下,胶原膜经γ射线辐照改性,采用剂量率为22 KG y/h,辐照剂量分别为15、25、35 KG y。测定辐照前后胶原膜抗胶原酶酶解能力,对胶原膜的体外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对辐照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计的条件下,辐照改性后胶原膜的交联度及稳定性均增加。采用M TT法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对辐照后胶原膜的细胞相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辐照剂量范围内(<25 KG y),辐照对胶原膜的细胞相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当超过一定剂量后,辐照改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原膜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剂量γ射线辐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系MKN-28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设MKN-28肿瘤细胞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照射和未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组,照射组的照射剂量为1Gy。利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定期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照射后培养至144h时有大量细胞死亡,存活细胞明显少于未照射组,培养至240h时.照射与非照射组中存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减少,但是在照射组中减少更明显一些,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MKN-28肿瘤细胞共培养组中,照射组在共培养96h-240h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比未照射组明显增强。结论:γ射线辐照对某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损伤作用,低剂量辐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但肿瘤细胞对辐照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趋化及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联合左旋棉酚对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l Gyγ射线照射人PBMC,辐射剂量率为17Gy/min,实验设对照组、照射及未照射的PBMC与LNCaP细胞共培养组、左旋棉酚处理组及照射的PBMC与左旋棉酚联合作用组。利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荧光双染色法及MTT法,观察PBMC和/或左旋棉酚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辐照的PBMC及左旋棉酚处理组对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辐照组(P0.05),而联合作用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辐照组及左旋棉酚处理组(P0.01)。结论:低剂量辐射PBMC联合左旋棉酚可以明显提高其体外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肝癌患者血液,观察经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后血液中肿瘤细胞的数量是否发生改变。方法:用吸收剂量分别为0Gy~40Gy的γ射线对混有肿瘤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进行照射,计数存活肿瘤细胞。结果:照射后细胞存活数明显减少,不同照射剂量对细胞数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能有效去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棉酚衍生物ApoG2对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1Gy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辐射剂量率为17Gy/min,实验设对照组、照射及未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PC.3细胞共培养组、ApoG2处理组及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ApoG2联合作用组。利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荧光双染色法及MTT法,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或ApoG2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辐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ApoG2处理组对PC-3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辐照组(P〈0.05),而联合作用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辐照组及Ap0G2处理组((P〈O.01)。结论: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ApoG2可以明显提高其体外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7.
毫米波辐射对植入前小鼠胚胎及早期胚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小鼠受精卵体外及在体受毫米波辐照后一些改变。毫米波源为36.11GHz固态微波连续发生器,波长8mm,功率密度为10mW/cm~2、8mW/cm~2、4mW/cm~2及2mW/cm~2。结果发现2-4mW/cm~2毫米波辐照即可使体外培养之受精卵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脱落,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囊泡。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间隙扩大、胞浆中线粒体膨胀、空化,用FITC-ConA试验可见细胞表面结合荧光减少。酶试验证明辐照后卵胚细胞表面AKP,ATPase,5′-Nase均有降低。在体受精卵细胞经辐射后证明,辐射可使胎儿体重增长减慢,囊胚形成数量下降,植入率降低,而表面酶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NOD/SCID小鼠为模型, 经半致死剂量照射后输注新鲜或培养后的造血细胞, 以比较培养前后脐血CD34 细胞的造血重建功能.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 采用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Flt3配体(FL)、白细胞介素3(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组合体外培养14 d.通过MiniMACS免疫磁性吸附柱从新鲜或培养后的MNC中分离CD34 细胞, 4×105个CD34 细胞和5×106CD34-细胞混合后通过尾静脉输注入NOD/SCID小鼠中.饲养过程中动态观察外周血象恢复情况, 6周后检测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细胞及各系造血细胞的含量.结果:体外培养MNC 14 d后, 总细胞扩增了1.78倍;细胞移植6周后, 输注新鲜和培养后造血细胞的小鼠均存活, 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均可检测到人源细胞及各系人源血细胞和人特异ALU基因序列, 小鼠外周血象恢复到辐照前水平.培养后CD34 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水平与新鲜CD34 细胞的相近, 而其各系人源血细胞的含量高于新鲜CD34 细胞. 结论:体外培养14 d后的CD34 细胞仍保持了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的能力, 且其多系造血重建能力优于新鲜CD34 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蚕丝丝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寻找BMSCs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支架材料.方法 通过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犬骨髓基质细胞,与丝素共培养后,通过光镜(经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丝素上黏附和生长情况.利用丝素浸出液培养BMSCs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丝素、羟基磷灰石、有机锡浸出液和普通IMDM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12、24、48、72h和7d的细胞活力,每组重复12次.流式细胞术检测丝素浸出液培养BMSCs的细胞周期及表型,实验重复3次.结果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BMSCs 紧紧黏附于丝素材料,并沿着丝素纤维延伸,黏附于丝素纤维的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及呈梭形.与普通IMDM完全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相比,透射电镜下可见丝素浸出液培养后的BMSCs内部结构未见异常;MTT检测丝素和羟基磷灰石浸出液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丝素浸出液对骨髓基质细胞周期和表型无明显影响.结论 蚕丝丝素材料与犬BMSCs生物相容性好,且未见丝素对BMSCs有毒性作用,可作为BMSCs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成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鉴定,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MSC,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过程,HE染色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MSC表面抗体的表达及细胞的大概纯度。结果 用此法进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血液系细胞在换液过程中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可经差速贴壁法去除,经鉴定获得的骨髓间充质细胞能达到理想的纯度,生长状态良好。结论 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SC。这种方法简单、便捷、实用,并且用这种方法所分离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好,在体外条件下能大量增殖,原代及传代生长都可形成均一的细胞集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M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将细胞移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其在细胞移植中有无成瘤改变,是否具有细胞移植的潜能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用5-氮杂胞苷(5-Aza,10μmol/L)体外诱导成CM,并进行鉴定;将诱导成CM的hMMSCs接种于裸鼠皮下,移植后18d分别取接种局部皮下及心肌组织,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体外培养扩增出hMMSCs,流式细胞检查CD44阳性,表达Vimentin;hMMSCs经5-Aza诱导可分化成CM,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Ⅰ及Desmin,透镜观察可见肌丝样结构;进行细胞移植的裸鼠注射局部皮下组织没有形成结节样结构,但发现有表达TroponinⅠ、Desmin及Vimentin的细胞;此外,在心肌组织中也发现有表达这三种抗体的hMMSCs。结论hM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具有向CM分化的潜能,体外诱导分化成CM的hMMSCs在细胞移植中并没有成瘤性,且经皮下细胞移植诱导分化成CM的hMMSCs具有向心脏归巢的现象,可用于心肌损伤的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鼠羊水来源干细胞(mAFSC)的原代培养及向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方法 机械手段抽取孕中期小鼠羊水,体外培养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mAPSC表面抗原表达;锥虫蓝检测P3、P8、P13代mAFSC细胞活性.体外用神经元诱导液诱导mAFSC分化为神经元,并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β-tubulin. 结果 原代mAFSC培养7~10 d可以贴壁生长至80%以上,细胞数达3.5×105~4.0×105个.经3次以上传代以后,mAFSC呈现较均一的梭形细胞,并呈栅栏样排列.mAFSC在体外活性及增殖能力较强,经90 d以上的体外培养,P17代的细胞才出现细胞形态变化及增殖能力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表面抗原Sca-1、CD29阳性;CD11b、CD34及CD45为阴性.mAFSC经神经元诱导液诱导3 d之后,可于体外形成神经样细胞,同时部分细胞表达β-tubulin. 结论 mAFSC在体外具有很好的活性及增殖能力,且拥有定向分化的潜能,为今后的小鼠动物实验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原花青素对微波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原花青素(procyanidin,PC)对微波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GCs,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即不同PC剂量(0 μg/L 、2 μg/L、20 μg/L和40 μg/L)4个实验组及维生素C 40 μg/L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频率为2 450 MHz、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微波连续辐照1 h,对照组不给予辐照。光镜下观察辐照前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和DNA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定量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结果: 微波辐照后,细胞即有聚集现象,部分细胞突起消失。辐照后0 h,20 μg/L和40 μg/L PC组较0 μg/L PC组的细胞凋亡率有所降低(P<0.05);辐照后6 h和12 h,3个PC剂量组较0 μg/L PC组的细胞凋亡率都有降低(P<0.05);辐照后18 h,只有40 μg/L PC组较0 μg/L PC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微波可诱导RGCs细胞凋亡,PC对此损伤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刘斌 《解剖学报》1995,26(3):324-328
收集人次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n=69)进行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23个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后用组织学方法观察,19个(成熟率83%)排出第一极体。46个经体外培养后再进行体外受精的卵母细胞中有24个(受精率53%)成为受精卵。其中有13个(卵裂率54%)在体外发育到2-细胞胚或4-细胞胚。本实验结果提示人次级卵泡中的初级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达成熟并具有受精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林苹  陆燕蓉  张洁  黄孝忠 《免疫学杂志》2000,16(1):66-67,71
目的 改善肿瘤细胞B7分子表达,方法 将小鼠ALA9702肺癌细胞与活化的B淋巴细胞用PEG进行细胞融合,经ELISA及免疫细胞化学筛选后,观察了融合细胞的体外生长曲线,并用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了融合细胞的肺癌抗原及B7分子的表达。结果 经筛选获得1株晤细胞FLB2C,既表达肺癌抗原又表达分子,该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贴壁性减弱,生长变慢。结论 通过细胞融合方法可以有铲改善肿瘤细胞的B7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酶消化结合差时贴壁培养的方法对人子宫内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的培养效果,以寻找一种简单高效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结合差时贴壁的方法,对人正常子宫内膜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传代、冻存及复苏。光镜下观察其培养效果,通过免疫荧光法对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纯度。结果共培养人子宫内膜38份,成功培养35份,培养成功率92%,冻存后成功复苏率达97%;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免疫荧光显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原代纯度均达90%以上。结论酶消化结合差时贴壁的培养方法,操作简单、培养成功率高、污染机会少、省时、维持细胞活性好,是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简单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牛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永乐  李维业 《解剖学报》1997,28(3):297-300
为了在体外研究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二次消化法成功地从牛眼球中分离培养了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后48h已出现岛状细胞团;96h细胞团增大,可区分出细胞密度较大的中央区及细胞密度较小的边缘区;144h细胞开始汇合成单细胞层;168h细胞已汇合成单细胞层。通过形态学特征、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检测证实是内皮细胞。该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脉络膜微血管内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不同剂量的超声辐照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CASMC)增殖的影响 ,寻找出抑制细胞增殖的最佳辐照剂量 ,利用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用细胞计数法、MTT法、3H 胸腺嘧啶核苷 (3H thymidine,3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的变化 ,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不同剂量的超声辐照对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值的预防和逆转作用。细胞计数、MTT法、3H TdR掺入法均显示 1 0 - 9~ 1 0 - 7mol L浓度的AngⅡ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用一定剂量超声辐照后 ,AngⅡ诱导的上述作用被明显抑制 (P <0 0 5 ) ,提示一定频率和剂量的超声辐照可以抑制CASMC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探讨不同分离方法对人胚胎生殖系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取4~8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利用组织化学法通过检测原始生殖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及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培养,第一次传代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干细胞因子(SCF)在发育中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分布,探讨SCF在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两次传代后,取培养2、4、8、16、24、48、72h的细胞行SC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SCF免疫阳性反应物存在于发育中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形成肌管后,细胞核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SCF在发育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中有表达,它可能在骨骼肌的生理发育中起某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