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多效唑提高了地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强度,而赤霉素的效应相反。多效唑提高了地黄根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的含量,但降低了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多效唑显著降低了根茎酸性转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为改变白首乌源库比后对产量、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白首乌为材料,在生育期内人工摘除花蕾、果实或摘除主茎分枝,以不进行处理的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和时期的叶面积系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单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结果:在处理后前期,摘除主茎分枝虽然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单叶光合速率上升,但叶面积系数小,功能叶负荷大,叶绿素降解快,有早衰现象,物质积累低于对照。摘除花蕾和果实处理单叶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虽有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了植株衰老,并且叶面积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光合产物供应充足,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对根部的分配显著高于对照和摘除侧枝处理,所以该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摘除白首乌花蕾能增加叶面积系数,减缓叶片叶绿素降解,延长绿叶功能期,从而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运往根部比例,提高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用50ppm赤霉素溶液喷洒幼苗期黄连植株,可使黄连叶数增加。即使在夏季的生长休止期,也能长出新叶。由于叶数增加,根茎结节也就增多,采收量比对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6,(11)
目的:探讨抑制剂多效唑、氯苯胺灵及多效唑与氯苯胺灵的组合配方对姜黄根茎常温贮藏期间抑芽效果的影响,筛选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抑制姜黄根茎发芽的试剂,为姜黄根茎的安全贮藏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产道地姜黄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浓度的多效唑、不同剂量的氯苯胺灵及二者不同配比的复合配方处理姜黄根茎,测定影响抑芽效果的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与CK相比,各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抑制根茎发芽的效果,减少了重量的损失,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得到提高;复合剂多效唑+氯苯胺灵对根茎的抑芽效果好于单剂多效唑或氯苯胺灵。结论:综合姜黄根茎的抑芽效果、重量损失率、品质变化等因素,以选用多效唑与氯苯胺灵的复合配方作为姜黄根茎的抑芽剂比较理想,推荐使用的剂量为25 mg/L多效唑+4 g/kg氯苯胺灵。  相似文献   

5.
西南中山地区玄参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西南中山地区玄参不同生长期进行动态采样调查。根据玄参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玄参的个体发育分为4个时期,即苗期、茎叶生长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玄参一生共形成叶片约370片(主茎叶50片左右)。茎叶生长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量为225 cm2,8月中旬叶面积达到16 270 cm2/株。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系数随着茎叶的生长直线上升,茎叶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维持在8以上,块根充实期迅速降低至0。叶面积比率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净同化率的变化幅度较窄,一般为1~3 g·m-2·d-1,分别在苗期和块根充实期出现了2个小高峰。比叶面积值苗期较高,生长中期有所下降。相对生长率值变化幅度较大,苗期最高,茎叶生长期迅速降低,块根膨大期有所升高,块根充实期下降,甚至出现负值。作物生长率茎叶生长期至块根充实期前期相对较高,苗期和块根膨大期后期较低。干物质积累规律为苗期慢,茎叶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快,块根充实期减慢,略微降低,整个过程呈S曲线。生长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块根。准确掌握玄参生长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及其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立体栽培对老鸦瓣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索老鸦瓣立体栽培的可行性,于老鸦瓣生长旺期采用LI-3100型叶面积仪测量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与对照植株总叶面积并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合参数,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分配;并于采收期收获地下子鳞茎后进行子鳞茎更新方式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立体栽培中层光照强度最低,老鸦瓣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而子鳞茎总鲜重与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均为各处理中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子鳞茎鲜重比对照降低22.84%。立体栽培下层光强适中,老鸦瓣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率高,鳞茎所占生物量比例最高,且下层子鳞茎总鲜重、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老鸦瓣生物量、光合特性及产量指标,总体上立体栽培条件下老鸦瓣生长状况与非立体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相同土地面积的立体栽培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1.66%(鲜重)、141.35%(干重)。通过大棚立体栽培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老鸦瓣产量,同时实现老鸦瓣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四川峨眉地区黄连根茎生物量及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采收期,为黄连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峨眉黄连GAP基地为观测对象定点采样,采用称重法测定黄连根茎生物量,采用PR-HPLC法对基地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黄连根茎中各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随着黄连生长年限的增加,根茎干重在不断增加,2~3年是根茎重量大幅度提高期。在一年中根茎干重和生物碱含量随季节和生育期的不同有较大起伏,3~4月花期结实期根茎折干率最低,生物碱含量也降低,10~12月根茎坚实、折干率高,生物碱含量也相对较高。结论四川峨眉地区黄连在移栽后4~5年的10月~12月间采收较为合适,为黄连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黄连高产地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对生长发育性状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建其生长发育模型,为黄连高产栽培合理促控提供依据。得到黄连植株生长模型:y株高=3. 030 9+0. 732 6x-0. 009 6x2,y叶片数=111. 882 6-2 234. 881 7/x+15 218. 960 8/x2-31 740. 960 8/x3,y叶面积=-217. 136 1+30. 552 2x-0. 359 0x2,y根茎鲜重=-2. 748 8+0. 210 3x+0. 006 4x2,y根茎分枝数=-1. 246 0+0. 192 6x+0. 000 8x2,y须根鲜重=-4. 973 5+0. 589 4x-0. 002 6x2。结果表明:黄连种苗移栽后的叶片数和叶面积不断增加,三年生的黄连叶面积达到最大值425. 83 cm2/株,之后叶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五年生黄连叶片数达最大值70. 91片。黄连株高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快速生长-逐渐减低的趋势,植株高度在三年生达到最大值。根茎鲜重、根茎分枝数、须根鲜重随生长发育时间不断增加,整个过程呈S型曲线。一年生黄连根冠比最小,随后逐渐增大,生长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根茎,三年生黄连的地下部分质量已经超过地上部分,五年生黄连的根冠比值达到最大值1. 91∶1。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这4种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二年生黄连的药根碱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生,之后随生长年限的增加无显著变化。非洲防己碱在三年生黄连中得到最高值后逐渐降低。木兰花碱含量随生长年限逐渐增加,在五年生得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4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 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 菌剂,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长状况和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的侵染率不同,接种AM 真菌能显著降低苍术根茎的折干率,而对根茎挥发油中5 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AM 真菌与植物之间具有选择性。不同AM 真菌对苍术地下部分的营养生长存在差异,但对苍术挥发油的品质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川产地道药材附子为材料,研究喷施烯效唑对其原植物植株形态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为附子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附子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观测不同处理下植株主要形态特征并测定子根中总生物碱含量。结果:附子原植物经烯效唑处理后,表现出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茎粗、叶片数、须根数、干物质量增加等变化;子根中总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或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烯效唑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影响,从调整植株形态的角度考虑以子根形成期喷施效果更好,增产作用以子根膨大期效果更佳,均以120 mg/L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遮光对当归栽培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光强对当归大小苗的生长量、早期抽薹率、感病率、干物质量、产量、质量的影响.方法大、中、小苗于栽植成药前期5至7月,设遮阳网覆盖.结果遮光栽培使当归前期株高增13.1~23.1 cm,当归麻口病株率降低17.5%~33.19%,单根鲜重增加26.49~37.35 g,折干率提高6.3%~7.5%,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7.08%~10.02%.结论遮光栽培,能有效促进当归植株前期生长,显著提高当归产量和单根鲜重,降低麻口病感病率,改善品质.遮光能降低抽薹率,但大小苗表现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多效唑和赤霉素对地黄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多效唑处理地黄,其醇溶物含量、水溶物含量、氨基酸、维生素C以及矿质元素Fe、P的含量明显增加,而赤霉素处理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陈玉华 《中药材》1996,19(7):325-327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赤霉素50ppm和多效唑200ppm的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增长25.43%和16.09%。生物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11%和33.8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黄丝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取样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根据郁金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郁金的个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出苗期、苗期、叶丛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郁金一生形成8片叶,叶面积在苗期增加较慢,叶丛期迅速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苗期和叶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到叶部,块根膨大期主要分配到根茎,块根充实期主要分配到块根。结论:可根据黄丝郁金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多效唑对忍冬生长发育及金银花质量的影响 ,寻找适宜的施用浓度。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绿原酸。结果 多效唑可抑制花枝的伸长生长 ,增加叶面积 ,增加产量 ,提高花蕾绿原酸含量。低浓度 (10 0 mg· kg- 1 和 2 0 0 mg· kg- 1 )效果较好。结论 低浓度多效唑可用于金银花生产。  相似文献   

16.
剪叶对地黄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正茬地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减源(叶片)处理,探讨地黄块根(库)的膨大与源库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分析源库比改变条件下地黄不同时期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剪叶(T1,T2,T3)程度的加大,植株地上、地下生长速度降低,相对于不剪叶处理块根膨大抑制率依次为17.53%,33.41%,59.47%,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源产物合成能力不足,抑制了根系活力,地上、地下糖含量减少.结论:地黄块根的膨大,并不是单一由源的大小所决定,而是植株地上地下源库相协调平衡的作用结果,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其光合源能力的一个指标,地黄根系活力降低、糖含量下降影响植株生长和块根膨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给杂交育种和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参考。方法: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低浓度的NAA(0.1~5 mg/L)抑制阳春砂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当浓度达到10 mg/L时对花粉萌发抑制作用消失,当浓度大于5 mg/L时对花粉管生长有促进作用;低浓度多效唑(50~200 mg/L)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多效唑(400~800 mg/L)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2,4-D、6-BA、赤霉素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结论:生产中在花期喷施一定浓度NAA或多效唑,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提高阳春砂的坐果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给杂交育种和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参考。方法: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泰国白豆蔻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不同。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对白豆蔻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均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萘乙酸在0.5 mg·L-1时不仅有利于花粉萌发而且有利于花粉管生长;硼酸在100~2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促进白豆蔻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最适质量浓度为100 mg·L-1;多效唑对白豆蔻花粉萌发起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减弱,促进白豆蔻花粉萌发时,可选择800 mg·L-1的多效唑质量浓度。结论:生产中在花期喷施一定浓度萘乙酸、硼酸或多效唑,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提高泰国白豆蔻的坐果率。  相似文献   

19.
遮荫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以盆栽半夏为材料,研究遮荫条件下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方法:待半夏苗高15 cm左右时,进行遮荫70%,90%和全光照(CK)处理,30 d后以三叶半夏中间叶片为材料测定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半夏块茎鲜重、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b减小;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下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结论:与对照相比,70%,90%遮荫条件下半夏株高、SLA,Chl,Pn,叶绿素荧光特征表现差异显著,其中,遮荫70%半夏块茎鲜重增加显著,为半夏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陇中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规律。方法:选用系统观察法,从白条党参定植后60 d开始,每次按序采挖20株,并进行编号,依次检测植株蔓高、叶片数、地上部茎叶鲜重、叶面积系数、主根长度及芦粗、侧根数及长度、根鲜重。试验于3月25日栽植,于6月1日~10月30日,每隔10 d观测一次,并观察其物候变化,于收获期再观测一次。结果:白条党参成药期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共生阶段,从栽植到收获约220 d左右。由于移栽前期地温低,生长速度缓慢,7月中旬后生长进程显著加快,8月下旬地上部茎叶量最大;白条党参根鲜重增长在8月上旬后显著加快,直到10月上旬为快速增重期;到10月20日后内在质量最好,浸出物含量达到65.2%。结论:气温8~19℃、0~20 cm地温12~15℃,降雨量350 mm左右,为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的最佳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