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茂林  唐丽 《安徽医药》2023,27(10):2027-2033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不同隧道长度切口角膜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收集 2020年 10月至 2021年 11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 2型糖尿病病人 67例 67眼,行颞侧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按切口隧道长度分为两组:长隧道组(长度 ≥1.75 mm,<2.40 mm)共 33例( 33眼)。短隧道组(长度 >1.20 mm,<1.75 mm)共 34例( 34眼)。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两组病人术术后 1d、术后 1周和术后 1个月的角膜生物前、力学参数,透,明角膜切口隧道长度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病人术后 1d进行测量。结果术前及术后 1d、术后 1周、术后 1个月两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最大形变幅度、第一压平时间、第二压平时间、峰距、矫正眼压、第一压平时角膜硬度参数(stiffness parameter at applanation 1,SP-A1)及角膜生物力学指数( corneal biomechanical index,CBI)的总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术后 1d中央角膜厚度、 CBI[(长隧道组( 647.21±96.07)μm、0.58(0.10,0.82),短隧道组( 674.34±115.59) μm、0.50(0.23,0.80)]较术前[长隧道组:(564.03±29.45)μm、0.06(0,0.24),短隧道组:(553.19±29.54)μm、0.13(0,0.43)]均显著增大(均 P<0.05)术后 1个月两组中央角膜厚度及 CBI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0.05)。 l两组术后 1d第二压平时间及峰距较术前减少(均 P<0.05)、,在术后 1周及术后 1个月均比术后 1d增大(均 P<0.05)。两组术后 1个月及术后 1周最大形变幅度较术后 1d增大( P<0.05),SP-A1在术后 1个月及术后 1周较术后 1d及术前明显减小( P<0.05)。长隧道组与短隧道组术后 1d眼压[1.83(0.08,4.17)mmHg比 0.33(?0.50,1.83)mmHg]、第一压平时间[ 0.22(0.01,0.57)ms比 0.04(?0.09,0.23)ms]、第二压平时间[?0.47(?0.68,?0.21)ms比?0.22(?0.48,0.01)ms]及矫正眼压[ 0.6(?0.99,1.72)mmHg比?1.53(?3.80,?0.36)mmHg]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周第二压平时间、峰距及矫正眼压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三平面切口的糖尿病病人,长隧道切口组比短隧道切口组角膜生物力学在早期变化更明显、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更大,角膜修复愈合更慢。同正常白内障病人一样,对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人而言,两组病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 1个月角膜硬度也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2.
夏晔  董立红  俞华  张燕 《安徽医药》2020,24(7):1377-1380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检查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2019年 1—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病人 63例( 77例次)眼轴> 26.0 mm为高度近视组, 23.0?25.0 mm作为对照组,其中高度近视组 31例( 39例次)对照组例 32例(38例次)。应用角,膜内皮镜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 1月及 3月对病人中央角膜厚度( CCT)和内皮细胞密度(,CD)以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 6A%)进行观察,汇总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术后 1周时,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 1 965.32±306.39)个 /mm2和(2 135.60±285.31)个 /mm2,与术前相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周和 1月高度近视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642.54±31.10)百和( 572.53±25.84)百 μm,均高于对照组( P<0.05),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的损伤更严重,且恢复所需的时间更长;术前角膜内皮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CEC)的影响。方法采用颞上方透明角膜缘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平均超声能量及作用时间分别为23.8%、1分30秒;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3~6个月拍摄174例(184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自动分析。结果手术前和手术后3~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531.8±345.3 mm2和2246.5±402.2 mm2,内皮细胞丧失率为11.6%。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分别为331.13±125.25μm2和385.21±198.32μm2,变异系数分别为38.45%和48.63%,六角形细胞比率分别为52.6%±12.9%和43.8%±16.2%;与术前相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减少,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增大,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占88.6%,1.0以上者占50.0%。结论高龄或Ⅳ、Ⅴ级核的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时,术前检查应常规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术中采用高负压、低超声能量操作,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广源  刘家佳  温跃春 《安徽医药》2020,24(6):1134-1137
目的比较重力液流与主控液流两种灌注方式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病人视力恢复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病人 40例 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 20例 20眼术中采用主控液流系统(主控灌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照组 20例 20眼采用重力液流系统(重力灌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别记录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情况( CDE)术后 1d、1周、 1月病人最佳矫正视力( BCVA)、角膜内皮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ECD)、中央角膜厚度(CCT)],使用 iTrace分,别测量术眼自然状态下瞳孔直径 3 mm时的高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下的调制传递函数( MTF)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前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的 CDE比较试验组( 5.54±0.91,)s小于对照组( 7.27±1.47)s(P<0.001)。两组 BCVA在术后 1d、1周、 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 ECD在术前、术后 1d、 1周、 1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在术后 1d、1周 CCT均小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术后 1d、1周、 1月的全眼(瞳孔直径 3 mm)高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下的 MTF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的总高阶像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接近同一水平。结论主控灌注相较于传统的重力灌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能够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减少角膜内皮损伤,进而减轻术后角膜水肿和高阶像差的改变,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拟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例130例(177眼),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65例(89眼)和对照组65例(88眼)。观察组行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CDE)和超声乳化总能量(EPT),术后前囊膜口相对直径、圆形度和居中性,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CDE和EPT均少于对照组,撕囊相对直径和圆形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降低,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撕囊偏中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剥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郭昕  陈鹏 《医药论坛杂志》2011,(14):66-67,70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方法将58例(58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B组: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A组(2231±192)个/mm2、B组(2042±141)个/mm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A组(2004±152)个/mm2、B组(1825±191)个/mm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损害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姜茂华  马青青  杨芳  裴蓓  李珊 《安徽医药》2019,23(10):2026-2028
目的探讨钩针预劈核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 2017年1—9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全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人 46例(53眼),晶状体核硬度 Ⅲ~Ⅳ级,将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钩针预劈核组(23例27眼)和超声拦截劈核组(23例26眼)比较两组术中实际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角膜水肿、术后裸眼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钩针预劈核组的 EPT(6.69±2.69s低于超声拦截劈核组s;),(9.49±3.03)(P<0.05)角膜水肿发生率较超声拦截劈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但术后视力提高情况钩针预劈核较超声拦截劈核组更为明显;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钩针预劈核的 EPT短,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低,较早地改善病人术后视力,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ECCE)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硬核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自己意愿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A组)或ECCE手术(B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状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状况。结果术中2组患者均有晶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组患者角膜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A组与B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9 0,P<0.01)。3个月后2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0,P>0.05)。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2组患者间角膜内皮细胞各项参数、变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硬核白内障治疗中,ECCE效果不差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角膜切口位置与术后手术源性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市邮电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4例(94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每组47例。A组患者在颞侧10点钟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在角膜上方12点钟位行手术切口。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行角膜波前像差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B两组患者Z(3,3)分别为(0.37±0.32)μm、(0.98±0.35)μm,Z(4,2)分别为(0.03±0.02)μm、(0.08±0.0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高阶像差(0.77±0.26)μm,B组(1.14±0.3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B两组患者Z(3,3)分别为(0.19±0.03)μm、(0.97±0.39)μm,Z(4,2)分别为(0.03±0.03)μm、(0.08±0.0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高阶像差(0.56±0.17)μm,B组(1.37±0.6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上方12点钟位切口,颞侧10点钟位切口的术后手术源性角膜波前像差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2mm及6.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同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对74例(81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除同期植入PMMA或折叠式人工晶体,对照白内障囊外球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超声乳化组后术1周~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除组(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球术具有早期恢复视力,术后散光轻微,屈光状态稳定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对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术中应用肾上腺素的合理浓度。方法选取2013年1至6月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30眼,分别于灌注液中加入0.1 ml、0.2 ml及0.5 ml肾上腺素,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检查。结果3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94±177;286)/mm 2,(2428±177;353)/mm 2,(2380±177;375)/mm 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9±177;13)/mm 2,(45±177;13)/mm 2,(43±177;14)/mm 2。3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组间比较,随加入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手术损伤及肾上腺素毒性损害的耐受性降低,在有效维持术中瞳孔散大状态的同时,选用浓度较低的肾上腺素,以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19例(13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循规性散光组,C组为逆规性散光组;A、B两组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术后90d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4±0.65)D、(0.75±0.58)D和(0.69±0.55)D,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A组较术前增加0.07D,B、C两组较术前减少0.34、0.37D,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透明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对指导术前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及评价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两组老年白内障由同一人施行手术 ,非超声乳化组 4 2眼 ,超声乳化组 6 6眼 ,均采用 5~ 6mm巩膜隧道切口 ,用Zeis公司Humphrey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后 1周、2周、1月、3月的角膜形态。结果术后 1周、2周的视力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5 .5 787,3.935 4P <0 .0 1) ,1月、3月视力恢复状况无差别 (t=0 .6 930 ,0 .32 2 8,P >0 .0 5 ) ,两组术后散光状况亦提示短期有一定差别 ,phaco组在术后 1周、2周优于相应时期的N -phaco组 (t=5 .5 787,3.935 4P <0 .0 1)。CIM显示 1周、2周时两组不同 (t=4 .80 15 ,3.2 2 78P <0 .0 1) ,晚期角膜形态的恢复状况接近。SF的变化两组无明显区别 (P >0 .0 5 )。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同样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的远期角膜形态的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青光眼小梁切除、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分期手术治疗眼压难以控制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眼压分别降低(10.25±2.37)mmHg(,10.74±2.68)mmHg,较术前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短期内眼压不能控制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分期手术在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并提高视力方面能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情况,为临床评估术后角膜受损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80例(119眼),根据患者是否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将其分为观察组(糖尿病性白内障)36例(54眼)和对照组(非糖尿病性白内障)44例(6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比手术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两组术前角膜中央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中央厚度均显著厚于对照组(A超法:=4.538,6.832,5.038,均P<0.05;Orbscan Ⅱ法:t=5.392,6.910,4.052,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角膜中央厚度显著厚于术前(=8.692,P<0.05),而对照组和术前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的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 =5.248,4.892,均P<0.05).结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更明显,且恢复速度慢,测量术后第1天的角膜中央厚度对评估其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沈培清  李永蓉 《安徽医药》2021,25(8):1581-1584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爆破模式在白内障术中应用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9例(83眼),其中42眼采用爆破模式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爆破组).另41眼作为对照组采用连续模式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组).术中连续组最大能量50%,最大负压240 mmHg,流量26 mL/min;爆破组最大能量50%,最大负压300 mmHg,流量30 mL/min.观察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平均超声乳化功率(AVE),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等.结果 爆破组EPT(12.31±8.30)s、AVE(10.00±6.81)%均低于连续组EPT(18.51±9.30)s、AVE(15.0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爆破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高于连续组、变异系数低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爆破模式能提高超声乳化效率,减轻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2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微切口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使用和前房稳定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散光情况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中前房稳定性较好,术后散光小,更利于视力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口及透明角膜切口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力及散光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单纯白内障患者70例,共84眼。男性患者43例,46眼;女性患者27例,38眼。年龄36~80岁,平均(56.7±7.8)岁。按照切开入路不同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26例,31眼行透明胶膜切口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改良式组:44例,53眼行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视力恢复及散光做统计。结果改良式组术后裸眼视力>5.00°的患者比例(84.90%)明显高于透明角膜组(64.5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16,P<0.01),改良式组最大较正视力>5.00°的患者比例(86.79%)也高于透明角膜组(74.1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20,P<0.01);透明角膜组角膜散光发生率(85.48%)明显高于改良式组(72.6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该组患者散光度数[(0.82±0.22)度]也大于改良式组[(0.50±0.21)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2,P<0.05)。术后患者均出现轻度角膜水肿,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费用低,切口愈合快,患者恢复好,角膜散光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于治疗我国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选择和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方法46例(52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均经UBM检查,选择做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治疗,术前、术后对比观察房角、前房深度、眼压等,判断疗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51.69±9.68)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4.70±5.12)mmHg(P<0.05),随访后平均眼压(13.02±3.47)mmHg(P<0.05)。房角术后全部开放46眼;术前中央前房深度(ACD)平均(1.34±0.36)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平均(3.47±0.24)mm(P<0.05)。房角开放度数(AA)术前(19.23±5.05)度,术后(33.01±5.84)度(P<0.05)。房角开放距离(AOD500)术前(231±105)μm,术后(506±113)μm(P<0.05)。结论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中,应用UBM进行病例选择及评价疗效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切口乳化囊外摘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两种手术方式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科60例高龄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数目相等的两组,研究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照组采用小切口乳化囊外摘手术,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时散光度数都明显比术前高但是在术后3个月都恢复术前水平,并且两组患者不同时期散光度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囊破裂和角膜水肿发生率明显比研究组高(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费用低、疗效好的手术方式,相对超声乳化其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