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磁共振指导下溶栓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选取溶栓患者109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21例)和非糖尿病组(88例),接诊后对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头颅MRI检查;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 h及第7 d进行NIHSS评分;3个月后对存活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结果 2组患者发病时NIHSS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3.44±0.86VS2.88±0.87,P=0.048),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mRS评分为0-1分)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3),相关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5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等指标; 按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mof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组(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结局预后不良组年龄、吸烟比例、基线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基线NIHSS评分以及基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结局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独立的预测因素有年龄(OR=1.030,95%CI=1.006~1.056,P=0.016)、体重指数(OR=1.279,95%CI=1.124~1.455,P=0.000)、吸烟(OR=3.375,95%CI=1.755~6.491,P=0.000)、基线NIHSS评分(OR=5.465,95%CI=3.930~7.600,P=0.000)和基线D二聚体(OR=1.201,95%CI=1.027~1.405,P=0.022)。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0),其临界值为0.635 ng/mL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基线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 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 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 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 vs 15%, 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 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抚顺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80例(NIHSS评分5~20分),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42例)和低剂量组(38例),于脑梗死发病4.5 h内标准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9 mg/kg治疗,低剂量组患者给予rt-PA 0.6 mg/kg治疗,之后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溶栓24 h,7、30 d后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显著下降(P<0.05); 2组溶栓后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各时间点的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低剂量组溶栓后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度-中重度)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低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于患者的恢复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颅脑CT血管成像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32例,大血管闭塞38例.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高于无血管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01);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01).无血管闭塞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78.1%),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状况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r=-0.25,P<0.05;r=-0.73,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0.09, 95%CI: 0.07~0.12, 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 0.12, 95%CI: 0.01~0.24, P<0.05)与预后有关,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血管闭塞组患者进行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预后良好比率(分别为66.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明显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31.8%)(P<0.05).结论 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预后较差,CTA对判断ACI患者的预后及选择溶栓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发病4.5 h之内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发病48 h之内行头颅MRI检查,根据Staals等的评分标准,评估患者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为0~4分,通过电话随访评估患者90 d 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5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CSVD评分有无差异。结果124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远期预后基线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82例(66%),预后不良患者42例(34%),静脉溶栓早期有出血转化患者10例,其中HI-1型8例,PH-1型2例,2组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患者。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舒张压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既往房颤病史、既往心衰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TOSTA分型、CSVD影像总负荷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241,95%CI 1.125~1.370,P<0.001)、高CSVD总评分(OR=2.393,95%CI 1.493~3.873,P<0.001)是影响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SVD不同影像表现中WMH中重度(OR=2.560,95%CI 1.158~5.662,P<0.020)和腔隙性脑梗死(OR=5.030,95%CI 1.579~16.044,P<0.006)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CSVD影像总负荷评分较高者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及中重度的WMH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脑屏障通透性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绵阳市盐亭县人民医院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且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共76例,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血脑屏障通透性等。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后共有8例患者失访,其中mRs评分为良好(0~1分)共32例,为预后良好组,余为预后不佳组(2~6分)共36例; 2组患者性别、BMI、梗死部位、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卒中史、发病时间、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应用药物、基线NIHSS评分、Cr,BUN,HDLc,LDLc,PLT,HGB,APTT,D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 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房颤史的比例、UA水平与预后不佳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AUC无明显差异(P>0.05); 预后良好组患者Ktrans及VP与预后不佳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90,P=0.026)、Ktrans(OR=1.104,P=0.005)为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VP(OR=0.556,P=0.022)为保护因素。结论 血脑屏障通透性为影响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rt-PA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s)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行rt-PA溶栓治疗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溶栓前常规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溶栓后行DSA、CTA、MRI等颅脑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UIAs,并将患者分为未合并UIAs(对照组)与合并UIAs(观察组),并分析UIAs对溶栓的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38例瘤体直径2.0~6.0 mm,1例直径8.5 mm,平均直径(4.2±1.18)mm。2组溶栓后LDL、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11.11%(5/45),溶栓7 d后NIHSS评分(5.1±3.82)分,与对照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7.69%(3/39)及溶栓7 d后NIHSS评分(4.7±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分别是42.22%(19/45)、82.22%(37/45),与观察组38.46%(15/39)、79.49%(31/39)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直径≤6.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rt-PA溶栓治疗不会增加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6 h内头颅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为阴性及阳性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结局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AIS患者住院治疗行rt-PA静脉溶栓,根据静脉溶栓前MR-DWI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DWI阴性组18例和DWI阳性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资料,包括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TT),溶栓结束24 h内复查DWI,以发病后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DNT、OTT、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前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高于溶栓后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均P<0.05),DWI阴性组90 d mRS评分及NIHSS评分低于DWI阳性组(P<0.001,P=0.001)。结论 发病6 h内DWI阴性及阳性的AIS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颅MRI指导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发病12 h内的轻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患者306例,行头颅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符合溶栓标准131例,其中≤4.5 h组84例,4.5~12 h组MRI评价后存在缺血半暗带4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情况及pod的疗效。结果≤4.5 h组发生8例脑出血,发生率为9.52%,死亡0例,4.5~12 h组发生6例脑出血,发生率为12.76%,死亡0例,2组患者基线情况、继发脑出血的发生率、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均为非溶栓患者),同时把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入院的眩晕症、血管性紧张性头痛等就诊的非脑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 对入组患者进行常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同时对入组脑梗死患者的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根据NIHSS水平进行分组:轻度、中度和重度; 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患者及NIHSS不同评分组的RDW值的差异,评价RDW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入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发生后3个月随访,评定患者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情况,对mRS评分进行分组,即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的RDW值,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的RDW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 RDW的中位值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 P=0.001); 预后不良组的RDW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RDW、NIHSS及2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显示RDW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界值为14.2%(敏感度,72.8%; 特异性,68.6%; 准确性,71.2%)。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RDW对评估患者的严重性及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和心源性脑梗死(CE)机械取栓治疗的差异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8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33 例,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取栓次数、从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后补救措施和血管再通的程度,并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CE组的冠心病(或风心病)、房颤病史比例高于LAA组(P<0.05); LAA 组侧支循环良好率为43.48%,高于CE组的10%(P=0.045); CE组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的次数均P<0.05);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组开通后再闭塞、脑出血和病死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行取栓治疗需要更短的开通时间、更少的取栓次数、得到更好的血流灌注,但2组最终的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青年脑梗死与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关系及评估颅内大动脉狭窄对青年脑梗死发病、进展情况、预后及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脑血管造影是否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评估患者入院时、发病1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追踪发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死亡、脑出血事件以及发病1年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与患者发病、进展情况、预后及1年内脑梗死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中有59例合并颅内大动脉狭窄,2组患者入院时与发病1周时NIHSS评分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随访1年时mRS≤1分患者的比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RS≤2分患者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伴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青年脑梗死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1年脑梗死复发率较非狭窄者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抽签法将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就诊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1)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S100B蛋白及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医院,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确诊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干预措施,随访患者治疗90 d后mRS评分,采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将P<0.01的因素纳入多变量逻辑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以下方面有关:①年龄; ②入院NIHSS评分; ③ASTIN/SIR评分; ④入院CT-ASPECT评分; ⑤房颤; ⑥高血压病; ⑦是否使用rt-PA; ⑧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以下方面有关:NIHSS评分(OR=6.115,95%CI=1.051~35.580,P=0.044),ASTIN/SIR 评分(OR=0.214,95%CI=0.061~0.755,P=0.017)。结论 入院时高NIHSS评分以及DSA下的低ASTIN/SIR评分是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