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双序号的60例为对照组,单序号的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观察组行阿托伐汀序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心功能,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左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D、LVMI、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M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DD、LVMI、LVEF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效果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左室重构情况,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用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瑞替普酶。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水平及用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49/50)]较对照组[80.00%(40/50)]高(P<0.05)。治疗后,两组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hs-CRP、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hs-CRP、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LVEF水平,降低hs-CRP、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并实施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1例)则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血脂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4.9%;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观察组治疗后TC、LDL-C、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血脂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在预防PCI围术期患者心肌损伤及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作用。方法将90例接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44例,入院即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40 mg,术后第1个月阿托伐他汀40 mg/d,1月后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长期维持)和常规治疗组(46例,入院至PCI术后长期阿托伐他汀20 mg/d维持)。主要观察指标是PCI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非计划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K-MB及c Tn I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较常规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9.1%vs 23.9%,P=0.02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术后c Tnl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均发生于PCI术后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的患者。结论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显著降低择期PCI围术期患者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术后(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TC及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对照组共发生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早期强化治疗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罗贵全  唐川苏  邓学军 《四川医学》2006,27(12):1269-1270
目的研究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素(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清BNP及LVEF的影响。方法血脂正常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他汀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利尿剂、ACEI,或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他汀组再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均测LVEF、BNP。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他汀组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LVEF显著升高(P<0.05),且以他汀组变化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NP浓度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71,P<0.05)。结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方法:选取78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血脂指标,在TC和LDL-C指标方面,观察组经治疗后其降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s-CRP、FMD指标对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F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提升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心功能,建议临床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瑞舒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对照组选择20 mg/d,观察组选择40 mg/d;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经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水平、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2例STEMI患者,按治疗时机不同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发病后≤6 h行PCI治疗,对照组发病后>6~12 h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变化,记录术后1年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0 d,两组BN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均较术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各类型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6 h内行PCI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下调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辅治冠心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猝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TG、TC、HDL-C、LDL-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辅治冠心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内皮舒张功能(FM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在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hs-CR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瑞舒伐他汀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改善炎症反应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评估两组患者冠脉血流TIMI分级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3级所占比例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0%,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3.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预后不良反应减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8,(2):241-243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5.6%(3/54)、再狭窄率5.6%(3/54)均低于对照组[20.4%(11/54)、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的发生率,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水平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hs-CRP水平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TC、hs-CRP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可有效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但瑞舒伐他汀对TC、hs-CRP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较阿托伐他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评价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效果。方法以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均接受同样的支持治疗,并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以治疗前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随访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且甲组治疗后TC、LDL-C和血清hs-CRP均远低于乙组(P 0.05),甲组LVEF远高于乙组(P0.05);甲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远低于乙组(P0.05)。结论两种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能调节血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但是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佳,还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确诊为AMI并成功行PCI术的患者11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55例,2组患者均常规抗凝、抗血小板,逆转心室重构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2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术后1、30 d时测定外周血NO、ET-1、slCAM-1、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炎性指标、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 d ET-1、slCAM-1、hs-CRP及血脂水平降低(P<0.05),NO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30 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变化更为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MI患者PCI术再灌注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效应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均接受PCI术,术后给予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78.33%(4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5.08%(3/59)]低于对照组[18.3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IMT,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疗效。方法:选取66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NT-pro BNP水平差异及患者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脏超声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田磊 《海南医学》2012,23(19):22-24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1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治疗80例为观察组和标准治疗8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PCI术前3~5d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PCI术前3~5d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两组其余药物治疗均相同,PCI治疗相同。主要检测指标为术前、术后6h、12h、24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变化,随访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PCI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8h、24hCK-MB、cTnI升高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患者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少PCI术对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