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河北省1993年至2002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对77个县6个年龄组9236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2.25%,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868.19;IgG抗体≥1∶3200者占6.24%~57.52%;不同年份抗体阳性率和GMRT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和GMRT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不同县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GMRT有一定的波动性。结论据监测结果预测河北省近几年不会发生较大的麻疹流行,但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仍然存在,存在麻疹在局部爆发的隐患,有必要在此人群中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群中对脊髓灰质炎(Polio)病毒的免疫状况,我们于1989年6月对本市、县部份正常人群,及经全程3价灰质炎减毒疫苗免疫的(TOPV)48名3~4个月婴儿,进行免疫前、后血清PolioⅠ—Ⅲ型中和抗体测定。结果在98名各年龄组人群中抗体阳性率Ⅰ型95.93%、Ⅱ型94.87%、Ⅲ型84.71%,PolioⅠ~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 分别为34.94%、32.89%、20.16%。在6个不同年龄组中,抗体阳性率和GMT都以Ⅰ、Ⅱ型较高,Ⅲ型偏低,与国内上海报导Ⅰ~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4.04%、92.66%、89.45%结果基本相同,表明人群中Polio 抗体已达到较高水平。43名婴儿抗体测定结果:免前≥1∶4低滴度抗体阳性者Ⅰ型11人,Ⅱ型16人,Ⅲ型5人,GMT 分别为4.53、6.72、5.27。免后1月抗体阳转率Ⅰ型39.58%、Ⅱ型89.58%、Ⅲ型95.82%;GMT 为47.88、59.43、  相似文献   

3.
1980~1981年,应用IFAT法调查昆山、句容、沭阳县各一个大队中人群的间日疟抗体水平,抗体阳性率昆山最低,沭阳最高。三个乡疟疾年发病率,昆山、句容基本保持较低水平,而沭阳明显为高。且年发病率与荧抗阳性率两者有相一致的趋势。说明在所检测地区的人群中,间日疟在继续传播。其中沭阳1981年传播期末人群的荧抗阳性率显著高于1980年,说明朱庄大队人群的疟疾感染率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4.
<正> 芦天林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85;6(6):356 本文用微量Hep—2组织培养技术,测定山西冀城县150例婴幼儿及小学生血清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结果表明0~15岁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较低。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者为22.67%;三个型均阴性者为11.33%。单型抗体及其滴度的分布:各年龄组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82~89.47%、0~72.5%、0~65.38%,以Ⅲ型抗体阳性率最低。各型大多在1:5~1:20之间,高滴度者甚少,因此几何均值(GMT)也较低。本文提示,由于人群对灰质炎免疫水平较低,一旦野毒采传入,即可引起灰质炎的感染,以致流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再次免疫的必要性,许多作者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初次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持久性的观察。本文作者对捷克2~40岁具有不同免疫史的283人进行了为期6年(1970~1976)的观察。根据国内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型别和遗传稳定性差异,着重调查了Ⅰ、Ⅱ型中和抗体水平经初次免疫后的变动情况。将283名调查对象依原抗体滴度分成三组:A组具有三个型1∶128以上高抗体滴度;B组为Ⅰ型低抗体水平(1∶4或1∶8);C组为Ⅲ型低抗体水平。又根据免疫史不同进一步分为四个亚组:a亚组:近期OPV免疫的2~3岁小儿;b亚组:远期OPV免疫的5~10岁儿童;c亚组:11~24岁曾接种过Salk和Sabin疫苗的人;d亚组:未经免疫的30~40岁个体。原具有三个型高抗体滴度的2~3岁小儿,6年后普遍下降,Ⅰ型降低1个血清稀释度,Ⅲ型降低2.58个稀释度。原Ⅰ、Ⅲ型抗体滴度低的小儿,因被检人数太少,难以作出评价。Ⅰ、Ⅲ型抗体滴度高的5~10岁儿童,后来分别下降了0.91和2.18个稀释度。而原来Ⅰ、Ⅲ型抗体滴度低的儿童,则各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on-ITP)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GPⅠb/Ⅸ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表达,并比较其对IT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检测ITP患者、Non-ITP患者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特异性抗体。结果 ITP组抗GPⅡb/Ⅲa、GPⅠb/Ⅸ抗体的总阳性率均高于Non-I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2,P<0.05)。男、女及急、慢性ITP患者间抗GPⅡb/Ⅲa及抗GPIb/Ⅸ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特异性抗体检测对ITP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二者对IT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无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模型、滴度差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福田区风湿病专科医院就诊的153例AID患者(AID组)及92例非AID患者或健康者(非AID组),回顾性分析两组ANA阳性率、ANA模型、滴度分布情况及差异,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ANA滴度与抗ds-DNA抗体浓度的关系。结果 AID组ANA阳性率为83.0%(127/153),非AID组阳性率为13.0%(1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D组中ANA模型以核颗粒型、均质型、混合型为主;SLE模型以核颗粒型为主,其ANA滴度与抗ds-DNA抗体浓度呈正相关(r=0.538,P 0.05);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ANA滴度(中位数)均为1∶320,非AID患者ANA滴度(中位数)为1∶100,其余AID患者ANA高滴度(中位数)≥1∶1000。结论 AID患者ANA阳性率和滴度不一样,不同ANA荧光模型提示不同疾病。SLE患者ANA滴度与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非AID者ANA亦可阳性,但滴度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水平定量检测在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7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其中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患者40例[复发性视神经炎10例及复发性长节段横惯性脊髓炎患者10例(设为Ⅰ组)、视神经脊髓炎20例(设为Ⅱ组)]、多发性硬化患者30例(设为Ⅲ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设为Ⅳ组。通过间接荧光免疫沉淀法检测四组的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水平,比较四组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检出率,分析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荧光值与脊髓受累段数、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水通道蛋白4抗体呈阳性患者首次发病2年内复发次数的相关性。结果Ⅰ组、Ⅱ组、Ⅲ组、Ⅳ组中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00%(13/20)、70.00%(14/20)、10.00%(10/30)、0,Ⅰ组、Ⅱ组中的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Ⅲ组、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荧光值与脊髓受累段数呈正相关(r=0.136, P=0.017<0.05);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水通道蛋白4抗体呈阳性患者首次发病2年内复发次数与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荧光值无相关性(P>0.05)。有5例水通道蛋白4抗体呈阳性的患者在接受硫唑嘌呤、强的松、甲强龙冲击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4个月后,体内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开始转变为阴性。结论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水平能够帮助鉴别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和多发性硬化,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人体感染疟疾以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这是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事实。但是用血清检验的方法,具体测定疟疾抗体的存在,是从六十年代才开始的。Tobie 及 Coa-tncy(1961)报告,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偶然感染 P.cynomolgi(B 株),发病14天后有荧光抗体反应。Kuvin 等(1962)报告,对二例间日疟患者的连续观察,发现在周围血液中查到原虫后,随即可见抗体出现;抗体滴度增加很快,1例最高达1∶2560,1例1∶320。经治疗原虫消失后,抗体仍维持至感染后两个月,然后逐渐下降,至121天  相似文献   

10.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用于丝虫病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能否用于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却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85~1987年将IFAT用于丝虫病的后期监测工作,并对原班氏丝虫病高、中、低等不同类型流行区人群血清丝虫抗体水平进行对比,结合血检mf率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1979年3月疟疾休止期根治工作前,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456例不同人群进行了疟疾血清学调查,结果荧光抗体阳性者130例,阳性率为28.5%。男女性别的阳性率各为28.6%、28.5%,无显著差异。0~4岁组阳性率为13.5%,5~9岁组为17.4%,10~14岁组为22.7%,15岁以上为34.5%,各年龄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x~2=14.37,P<  相似文献   

12.
宁化县位于福建西部,辖15个乡(镇),1204个自然村,296236人。原为疟疾严重流行区,1957年抽查10个区(乡)2647人,年发病率28.11%,脾肿率为26.91%,原虫率7.22%。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仅占16.5%及14.7%。曾捕及12种按蚁,其中中华、微小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等3种按蚊有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调查检测宜春中心城区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的血清抗体水平,分析了解该市中心城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为制订甲型流感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市区4家医院门诊就诊人群和2家CDC体检中心体检人群共400人,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结果 400份血清样本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133例,阳性率为33.25%(133/400),抗体平均滴度(GMT)为14.64.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滴度(MGT)分别为≤5岁的6.56%(6.13),6- 17岁52.11%(24.39),18 - 55岁21.05%(12.68),>55岁4%(5.99).结论 宜春市中心城区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只有33.25%,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91例肝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研究样本,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其分为PBC组(9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组,91例)和其他肝病组(LDC组,10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AMA-M2),采用ELISA法测定抗SP100以及抗-GP210抗体;结合PBC的诊断标准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PBC组抗-Sp100以及抗-GP210的阳性率分别为28.57%(28/98)和43.87%(43/98),抗-GP210、抗-Sp100两者同时出现的阳性率为9.18%(9/98);AIH组与LDC组均末出现抗-Sp100阳性或抗-GP210阳性病例.PBC组的AMA-M2阳性率为96.94%(95/98),其中AMA-M2抗体滴度水平≥1∶800的患者39例(39.80%,39/98),AMA-M2抗体滴度水平在1∶25~1∶200的患者24例(24.49%,24/98),AMA-M2抗体滴度水平在1∶200~1∶800的患者32例(32.65%,32/98).AIH组的AMA-M2阳性率为5.49%(5/91),且所有阳性患者AMA-M2抗体滴度水平均在1∶25~1∶200内,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MA对PBC的诊断具有标志性意义,抗SP100对PBC的疾病进展具有提示作用,抗-GP210对阴性PBC患者具有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TPOAb、TGAb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T患者(Ⅰ组)162例,分为甲功低下组(Ⅰa组)87例和甲功正常组(Ⅰb组)75例,Ⅰa组均给予优甲乐治疗;对照组分为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组(Ⅱ组)160例和正常体检健康人组(Ⅲ组)162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及Ⅰa组治疗6个月后均进行TPOAb、TGAb检测,并对不同组中的两种抗体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Ⅰ组(Ⅰa、Ⅰb组)与Ⅱ组、Ⅲ组对比,TPOAb、TGAb的阳性率和滴度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a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TPOAb、TGAb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GAb和TPOAb的检测为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一九五九年 Broone 第一次将荧光抗体技术应用于疟疾研究以来,至今已二十年,通过多年来大量实践表明,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简称 IF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抗原和标记物易得到等优点,和其它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全面地考核和评价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的效果。为更好地应用 IFA 技术指导疟疾防治,我所于一九七八年十月份在我省南部间日疟和恶性疟并存的三个县进行了一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一、实验目的:1.测验 P.Cynomolgi 作替代抗原对恶性疟患者进行 IFA 试验的灵敏性。2.了解不同类型疟区在不同防治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5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健康人20例(年龄、性别匹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抗体(anti-LKM1)、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anti-LKM1)、AMA-M2亚型等多种自身抗体.结果PBC中ANA、AMA、M-2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8%、96%及96%,组间比较,Pearsonχ2检验在α′=0.02水准,PBC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HBV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BC组AMA滴度范围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2252.3,非PBC组AMA滴度范围为1:100~1:320,几何平均滴度为1:147.4。PBC组ANA滴度范围在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827,也较非PBC组1:262.2明显高。SMA、anti-LKM1、anti-LC1、anti-SLA/LP、pANCA、cANCA阳性率在各组均较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ANA、SMA以及ANA、LKM-1同时阳性,此2例患者结合性别、生化、自身抗体等资料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条件。结论PBC中ANA、AMA及M-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乙型肝炎组,而且存在高滴度的AMA、ANA。而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较低。存在PBC/AIH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谢冰  邹霓  李莉  张立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8-164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RA患者78例,其中并发心血管并发症40例,单纯RA 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滴度,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滴度,并分析两者与RA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单纯RA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74.6%,RA并发心血管病变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87.3%;RA并发心血管病变组与单纯RA组不同抗CCP抗体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9.04、6.48,均P<0.05);单纯RA组患者RF阳性率为76.5%,RA并发心血管病变组患者RF阳性率9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3.41,P <0.05);两组不同RF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5、34.14,均P<0.05).RA并发心血管病变患者抗CCP抗体与RF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301,P=0.174).结论 RA并发心血管并发症以老年患者多见,高滴度抗CCP抗体和RF可能与RA患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 广西是全国四大高疟区之一,解放后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取得显著成果。进八十年代,疟疾防治工作重点转入灭疟后期管理阶段。采取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重点居民血检及结合间接荧光抗体测定的“查源拔灶”综合性措施,使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年带  相似文献   

20.
<正>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位于北纬15度线两侧,我国维和部队任务区位于苏丹南部城市瓦乌市。瓦乌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同时是恶性疟疾高发地区和全疟区(9岁以下儿童脾肿率>50%以上)。中国属于低疟区国家,维和部队自中国到达苏丹瓦乌,官兵对疟疾无免疫力,属高发人群进入疫区,因此疟疾预防工作是维和部队防病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