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和p5 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进而探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检测 4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用免疫组化S P法测定上述组织标本中的p5 3蛋白表达。结果 hTERTmRNA与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 0 % (4 0 /4 6)和 80 4% (3 7/4 6) ,均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中hTERY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明显相关 (r=0 .696,P <0 .0 1)。p5 3蛋白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为 67 4% (3 1/4 6) ,而正常组织未见阳性表达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大肠癌组织p5 3蛋白表达与hTERTmRNA表达或端粒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hTERTmRNA表达上调可能在大肠癌端粒酶活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p5 3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端粒酶激活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在肺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1):580-582
目的 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c myc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对肺癌组织以及癌旁非癌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测定。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hTERTmRNA与c myc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73 .2 % (3 0 /4 1) ,在癌旁非癌肺组织为 6.3 % (2 /3 2 ) ,P <0 .0 1。肺癌及癌旁非癌肺组织中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0 % (3 2 /4 1)和 9.4% (3 /3 2 ) ,P <0 .0 1,c 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5 % (3 3 /4 1)和 15 .6% (5 /3 2 ) ,P <0 .0 1。肺癌组织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70 7,P <0 .0 1) ,同时c myc蛋白与hTERTmRNA表达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60 9,P <0 .0 1)。 结论 hTERTmRNA表达增强不仅参与肺癌的发生 ,而且可能是调节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步骤。c myc蛋白可能通过激活hTERTmRNA表达而促进肺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食管病变中端粒酶活性 (TA)、端粒酶RNA组分 (hTR)及端粒酶逆转录催化亚单位 (hTERT)的表达 ,彼此间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TRAP 银染、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A、hTR及hTERT在 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食管鳞癌TA、hTR及hTE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 2 1%( 32 /38)、71 0 5 %( 2 7/38)及 81 5 8%( 31/38) ,不典型增生组织中TA、hTR及hTER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0 0 %( 9/15 )、33 33%( 5 /15 )及 40 0 0 %( 6 /15 ) ,与正常组织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TA与hTR及hTERT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TA、hTR及hTERT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 >0 0 5 )。结论 TA、hTR及hTERT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hTR及hTERT能够反应端粒酶活性 ,三者均为食管鳞癌恶性表型增高的标志 ;hTR及hTERT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和p 16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RAP和RT PCR法分别检测 5 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白血病组 )及 2 0例非白血病且骨髓象正常者 (对照组 )的端粒酶活性与hTERTmRNA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测定上述对象的P 16蛋白表达。结果 :白血病组端粒酶活性与hTERT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 75 .0 %和 80 .8%,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白血病组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5 ,P <0 .0 1)。白血病组及对照组P 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4 .6 %和 95 .0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白血病组P 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1,P <0 .0 1)。结论 :hTERTmRNA表达和p 16基因失活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激活可能与hTERTmRNA表达及p 16基因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初发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骨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的表达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4例初治AL患者的端粒酶活性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hTER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 2 4例初发AL患者骨髓、外周血样本中 ,18例 (75 .0 % )表达端粒酶活性 ,其吸光度 (A )均值分别为 0 .5 38± 0 .0 6 2和 0 .4 6 3± 0 .0 5 4 ,而 12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只有 1例表达端粒酶活性 A 均值为 0 .16± 0 .0 12 ,前二者分别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 2 4例AL患者中 ,19例 (79.2 % )表达hTERT基因mRNA。 2 4例AL骨髓样本中 ,17例既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又有hTERT基因mRNA表达 ,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hTERT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结论 :初发AL患者骨髓、外周血细胞端粒酶活性及hTERT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 ;AL患者细胞端粒酶活化与其hTERT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表达量改变成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检测人端粒酶RNA(hTR)、端粒酶协同蛋白(hTP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正常宫颈(NCE)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及宫颈浸润癌(I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组织类型中hTR及hTP1 mRN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织与ICC组织不同分期hTERTmRNA阳性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TERT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王艳双  罗速 《山东医药》2009,49(48):36-38
目的探讨茜草提取物蒽醌单体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茜草蒽醌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MTY法检测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TRAP-PAGE银染半定量法和RT—PCR半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亚单位即端粒酶相关蛋白1(TP1)基因、端粒酶RNA(hTR)基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变化。结果茜草蒽醌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呈现与浓度、时间的依赖趋势;降低端粒酶活性,使hTERT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而hTR、TP1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茜草蒽醌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与其下调hTERT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粘膜活检标本 15 0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3 2例、肠上皮化生 3 6例、不典型增生 3 4例、胃癌 48例 ,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检测上述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RNA阳性率为 5 5 .3 % (83 / 15 0 ) ,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4 0 .0 % ,60 / 15 0 ) ,P <0 .0 5。端粒酶RN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 (包括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 )中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 (P <0 .0 5 ) ,胃癌中端粒酶RNA检出率亦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P <0 .0 5 ) ,但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对胃粘膜癌变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而且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扩增端粒重复序列(TRAP)及光度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及各类乙型肝炎患者PBMC的端粒酶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均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急性型肝炎组最高,重型肝炎组最低,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PHA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各组端粒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升高(P〈0.001),刺激后的端粒酶水平以重型肝炎组为最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经胸腺五肽(TP5)治疗后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 HBV急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升高;慢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在体内被抑制。TP5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使过低的端粒酶水平趋向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肺良、恶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中表达的定位,以阐明端粒酶在上述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在正常肺组织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对38例肺癌、7例良性实质性病变及35例病灶旁正常肺组织标本用核酸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蛋白质的定位表达进行了研究,同时与端粒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肺癌、良性实质性病变和病灶旁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分别31/38、3/7、7/35(P<0.001);肺癌组织癌细胞、肺良性实质性病变中的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病灶旁正常 肺组织小气道、细支气管上皮的部分细胞和少部分肺泡上皮细胞hTERT蛋白有阳性表达,在有淋巴小结的肺组织其生发中心可见hTERT表达,多数巨噬细胞也有hTERT阳性表达。hTERTmRNA所表达的细胞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类似。肺癌hTERT免疫染色平均吸光度比较:鳞癌A值比腺癌略高,Ⅲ期比I期、Ⅱ期稍高,分化程度越低A值也越高,但P>0.05。结论:(1)端粒酶除了参与肺癌的发病机制外,也参与肺良性实质性病变发生发展。(2)端粒酶对于维持正常肺组织支气管上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可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端粒酶是一种增殖指标,而非肺癌的恶性特异性标志,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时可能有一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Wang X  Zhang Z  Xu Y  Chen S  Xiong W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3):175-178
目的 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ASODN组、正义寡核苷酸(SODN)组和空白对照组,所用ASODN和SODN的浓度分别为10μmol/L,脂质体为16mg/L,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各组端粒酶活性、hTERP mRNA和蛋白质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结果 ASODN组显著下调或抑制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但直到第21天才出现细胞凋亡增多。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hTERT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并应用PCR 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对36 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36 例食管癌组织中29 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0 .50 % ,癌旁组织中2 例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00%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 41.30,P<0 .001);36 例食管癌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17 例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在19 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仅有12 例检出端粒酶活性,其活性检出率为63.15%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06)。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指标之一,同时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对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8例恶性腹水患者(恶性腹水组)和22例良性腹水患者(良性腹水组)腹水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脱落细胞未检出端粒酶,而癌性腹水94.7%端粒酶阳性。所有细胞学检查阳性的恶性腹水中端粒酶均为阳性,而3例细胞学检查阴性但端粒酶阳性的恶性腹水,复查细胞学检查,其中1例发现了恶性瘤细胞。结论 癌性腹水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良恶性腹水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尤其对细胞学检查阴性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人端粒酶是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酶,对维持染色体稳定至关重要,在细胞增殖、衰老、永生化及癌变中起重要作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激活的主要限制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认识其调控机制及在肿瘤诊治的研究广泛开展。目前,hTERT用于临床肿瘤诊断的意义已被认可,并且已有利用其进行肿瘤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hTR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粒酶RNA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与人端粒酶RNA组分模板区互补的硫代ASODN处理K562细胞,用端粒酶重复扩增分析(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PCR-ELISA检测法观察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Annexin V分析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经ASODN作用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并与ASOD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作用5d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结论:端粒酶RNA模板区ASODN可明显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细胞的永生化和演进中扮演重要作用,绝大多数肿瘤细胞通过端粒酶以补充因肿瘤细胞复制中丢失的端粒。端粒酶逆转录酶是其中关键的限速酶,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瑞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与增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与增龄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法测定端粒酶的活性。结果高血压病组(70例)端粒酶活性异常增高率(75.71%),阳性率(31.41%),OD值[388.21(×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癌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核酸杂交分析法检测癌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进行比较。结果:49例诊断明确的癌性胸水细胞样本中23例细胞学阳性胸水有20例端粒酶阳性,5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有4例端粒酶阳性,21例细胞学阴性有14例端粒酶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46.9%(23/49)和77.6%(38/49),二联合检测率为83.7%(41/49)。结论: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癌性胸水的诊断,弥补胸水细胞学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