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72岁,因"咳嗽、左锁骨上无痛性肿块1周"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行局部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示:转移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亚型CK7(+)、CK20(+).肺CT示:右上肺占位,双肺广泛结节灶,提示:右肺癌?双肺转移癌.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42岁,因“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0余天”于2006年5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人院查体:左锁骨上扪及2~3个肿大的淋巴结,大者约1.0cm×1.5cm,质韧、触痛、可活动,余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无哕音,心腹未见异常。鼻咽、双肺、腹部CT未见异常。颈部彩超示左锁骨上多个淋巴结肿大。乳腺、妇科彩超未见异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肠镜未见异常。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转移腺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4岁.于2003年8月25日不明原因摔倒,伤及头部,当时昏迷.昏迷时间不长。病人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CT显示脑出血。患者主诉有高血压史.无手术和过敏史,无肝炎、结核及两病患者长期接触史.无其它传染病史。体检发现病人左锁骨上有多个淋巴结肿大,纵隔、腹膜后淋巴结皆肿大.双肺上中下散在多发片状、条状、絮状阴影.以中下肺野为著.双侧全肺野散在大小不等圆形结节灶.双侧胸腔积液,肝前外方液体密度区围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为外科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共483例,其中实施根治切除术187例,姑息切除术93例,剖腹探查及未手术203例,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217例,肿大者266例,用SPSS13.0软件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来评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全部患者、姑息切除组、剖腹及未手术组组内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与肿大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7.13±2.66月、19.73±0.62月、10.16±0.96月VS10.83±0.46月、12.62±0.42月、9.34±0.26月,前两者差异显著,后者无显著差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2.73±0.42月VS9.34±0.26月,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9.68±0.63月VS10.16±0.96月,均差异显著。结论不论实施何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好于肿大者;胃癌晚期患者不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姑息切除者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者;实施根治切除时应摘除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36岁,胸闷2个月余于2012年2月入院.查体:右上肺呼吸音极弱,叩诊呈实音.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胸部CT示:气管居中,未见肿大淋巴结,双肺门不大,双肺各叶段支气管通畅,右侧胸壁可见多发不规则等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其内可见多发团块状及条状钙化灶,病灶突向肺野内生长,右肺及上叶支气管受压.上腔三维静脉重建示:纵隔结构欠清晰,右上纵隔内见较大类圆形等密度影,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斑块,肿瘤与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分界欠清晰,右头臂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不光整,上腔静脉受压变窄,略移位.经胸部穿刺肿瘤活组织检查示:未见异形细胞及不正常细胞.临床诊断: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7岁。15个月前因右颈部肿物伴右肩痛和头痛就诊于外院,行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示转移性小细胞癌,经PET/CT检查见纵隔内、右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增大,相继行放、化疗后病灶缩小。4个月前右上肢、颈部、面部及胸部再次出现进行性水肿,严重时不能平卧,遂来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7.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FEP-BY0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对3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84.8%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00%癌组织B超回声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强,治疗后35.1%的患者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40.6%无变化,24.3%有不同程度的增大,75.0%的患者治疗后梗阻症状缓解。全部治疗无疼痛,无皮肤灼伤、胃肠道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HIFU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中、上段食道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探索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胸中、上段食道癌患者的应用指征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对58例胸中、上段食道癌采用食管癌根治术合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同期18例查体颈部触及淋巴结肿大未手术者作为对照。结果:58例手术患者,检出颈部转移淋巴结24例。颈部查体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而彩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A组)20例;查体和颈部彩超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B组)22例;术前查体和颈部彩超均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C组)16例;D组为术前查体扪及颈部肿大淋巴结未行手术者18例,A、B、C组发生率分别为15.0%(3/20)、9.1%(2/22)、37.5%(6/16)。B组显著低于A、C组(P〈0.0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道中上段癌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能清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巧治乳腺癌     
A女士于3年前因左乳内上有约2×2厘米大小无痛性肿块,手术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为乳腺癌而施左乳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认为属早期乳腺癌,不再需要配合其他治疗。3年后,患者胸骨左缘又长出一个3×2厘米肿块,双侧锁骨上发现多个肿大淋巴结,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发现腺癌细胞,诊断为左乳癌术后左内乳和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 B女士,50岁,已绝经。2年前  相似文献   

10.
邓维成  潘舸  范澍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1):1512-1512
患者 ,男 40岁 ,因上腹痛五年 ,加重一月入院 ,患者五年前始有上腹痛 ,曾经胃镜检查示 :胃溃疡 ,不规则服用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 ,但反复发作 ,近一月加重 ,经胃镜活检 :“胃高分化腺癌”。入院体查 ,一般尚可 ,皮肤巩膜不黄 ,左锁骨上可扪入 1cm× 1cm大小肿大淋巴结 ,活动可 ,表面光滑 ,无触痛 ,心肺正常 ,腹软 ,肝脾未扪及 ,未扪及包块 ,无压痛。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多年。入院诊断⑴胃癌 ;⑵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入院即作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 ,报告为 :淋巴结内血吸虫卵 ,未发现转移癌细胞。充分术前准备后 ,连硬外麻下行胃癌根治术 ,术后…  相似文献   

11.
矽肺合并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在排除结核、癌转移时,淋巴结活检可以帮助确诊,病理可见炭末沉积和矽结节。  相似文献   

12.
在15~35岁的男性中,睾丸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睾丸肿瘤表浅,如不注意容易被遗漏。而一旦发生。会很快引起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甚至累及肺部或锁骨上淋巴结,危害性很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上述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术前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No.14v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假阴性率为12%。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24%,No.6淋巴结转移阴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3%。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淋巴结转移、肿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及肿瘤直径有关妒〈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T对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不高,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14.
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及保留卵巢功能的宫颈癌根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中.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卵巢移位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研究资料选择45例年龄为26~40岁宫颈癌Ⅰb-Ⅱa期的患者。其中,研究组(22例)宫颈癌根治术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术,对照组(23例)行传统的官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1~4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差异有硅著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2年卵巢功能正常。两组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的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保留卵巢功能.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FOLFOX4方案单纯化疗)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效果确切,有利于肿瘤的控制,近远期疗效均好。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不同于其他疾病,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侵袭和转移.转移性癌并不都在癌症的晚期才出现,有时转移灶先被发现,而后才发现原发灶.如首发症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鼻咽癌;胃癌患者先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后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癌.  相似文献   

17.
一、一个出乎预料的病例出现 医生束手无策 病情山穷水尽 患者王某,女,36岁。2006年10月在河南省某肿瘤医院诊断为左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2006年12月TA方案化疗4个周期。2007年4月份发现左锁骨上肿块,穿刺诊断为乳腺淋巴结转移,同时发现双肺和纵膈肿瘤转移灶。再用化疗效果不佳,且病情进展,胸水出现。当地医生建议到外地治疗,患者于2007年6月来到广州治疗。当时复习病历:病理诊断:左乳低分化腺癌,部分为透明细胞癌,部分为髓样癌,浸润脉管。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42岁,因"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0余天"于2006年5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人院查体:左锁骨上扪及2~3个肿大的淋巴结,大者约1.0 cm×1.5 cm,质韧、触痛、可活动,余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无啰音,心腹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疗后腋窝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左乳腺癌术后因局部淋巴结转移而放射治疗引起的腋窝黏液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5岁。14年前因左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II级,腋窝淋巴结5/15。术后左腋窝给予一个疗程放射治疗,总剂量50Gy/25次。四个月前发现左腋窝长一包块,渐进性长大。彩超示肿块位于左侧腋窝放射野处,大小4.4cm×3.0cm×2.9cm,遂行肿块切除。镜检: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分布于黏液背景中,呈梭形或星芒状,瘤细胞轻度异型,核深染,核分裂象少,偶见假脂肪母细胞,间质中可见细长弧形的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CD68(+),Ki-67增殖指数约50%~60%,SMA、desmin、S-100、CD34和CK(AE1/AE3)均(-)。结论放疗后软组织肉瘤是放射治疗的一种十分少见的并发症,术后易复发。根据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螺旋CT在不典型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0例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应用CT进行检查,观察其影像资料,并和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瘤及矽肺等比较分析。结果本文所选取T40例患者中胸部出现位置和钙化状况:一侧肺门及纵隔患者有24例(60.0%)、纵隔处患者14例(35.0%);纵隔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中纵隔28例(75.7%)、前及中纵隔4例(10.5%);CT强化主要有均匀强化者26例(65.0%)、不均匀强化者6例(15.0%);CT强化程度主要有明显强化者241例(60.0%)、中度强化者10例(25.O%)。结论不典型结节病在诊断中其肿大淋巴结位置、CT扫描强化方式、程度均具有明显体征性,大部分多数出现在一侧肺门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显著均匀强化现象,聚集为团状,但是界线较为清楚,未出现融合状态,伴斑点状钙化样或囊变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