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述情障碍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自伤成瘾的影响及内部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旨在为降低NSSI青少年自伤成瘾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有NSSI行为的123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渥太华自伤行为问卷(OSI)中的功能分量表、成瘾分量表以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调查NSSI原因、自伤成瘾以及述情障碍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3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插件和Bootstrap法对内部情绪调节在述情障碍与自伤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 123例NSSI青少年的TAS-20总分为(68.70±11.17)分,功能分量表中内部情绪调节维度得分为(19.32±6.02)分,社交影响维度得分为(15.29±6.24)分,外部情绪调节维度得分为(10.04±2.96)分,寻求刺激维度得分为(6.30±3.21)分,成瘾分量表得分为(20.26±8.16)分。不同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NSSI青少年的TAS-20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2.84;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的自尊在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频率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苏州市广济医院儿少精神科住院的142例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量表(FASM)、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多维同伴侵害问卷(MPVS)与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患者的NSSI行为、自尊程度、同伴侵害情况及抑郁程度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同伴侵害、自尊与NSSI频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3.0统计学软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的NSSI检出率为76.8%(109/142)。NSSI组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的PHQ-9得分为(20.39±4.85)分,RSES得分为19.00(14.75,23.00)分,MPVS总分为16.00(4.00,32.00)分。NSSI组患者的同伴侵害及身体侵害、言语侵害、关系侵害、财物侵害各维度与NSSI频率呈正相关(r=0.432、0.303、0.407、0.387、0.278;P<0.01);自尊与NSSI频率呈负相关(r=-0.460,P...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中青少年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3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1)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占总人数69.5%,NSSI行为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故意掐伤自己、故意割伤自己(如用刀片、玻璃等)、故意用拳头打击硬物;NSSI行为功能依次为:缓解压力或焦虑的心情、应对悲伤或失望的情绪、有伤害自己的欲望且无法停止;2)伴NSSI组和不伴NSSI组在性别、父母婚姻、抑郁得分、童年期创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与抑郁严重程度、童年期创伤呈显著正相关(r=0.513、r=0.356,P<0.01);4)抑郁严重程度在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童年期创伤会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抑郁严重程度进而增加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性θ脉冲刺激(i 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 将首发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n=36),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iTBS模式rTMS治疗(n=38)。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病情,TESS量表记录其不良反应,Barratt冲动量表(BIS-II)中文修订版评定其冲动行为,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评定其自伤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第4周时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IS-II修订版评分和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NSSI-AT)修订版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TBS模式rTMS能显著降低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冲动性及自伤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在重庆市某县8所乡镇初级中学选取1 945名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点二列相关分析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社会支持、自伤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V4.0插件分析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留守青少年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1.8%(619/1 945)。按照是否有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n=619)及非自伤组(n=1 326)。两组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相关分析显示,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314、0.307、-0.203、0.371;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伴混合特征(DMX)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 4 日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就诊的 100 例 DMX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近 1 年是否发生 NSSI 行为将患者分为 NSSI 组 (n=39)和非 NSSI 组(n=61)。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 氏躁狂量表(YM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4 个他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严重程 度和自杀意念风险等级。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斯奈 思 - 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3 个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快感缺失严重程度。采用多因 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DMX 患者发生 NSSI 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居住方式、起病年龄、 HAMD-17 得分、PHQ-9 得分、SHAPS 得分以及自杀意念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OR=0.900,95%CI=0.829~0.977,P=0.012)、HAMD-17 得分高 (OR=1.361,95%CI=1.013~1.829,P=0.042)、SHAPS 得分高(OR=1.147,95%CI=1.078~1.215,P< 0.001) 是 DMX 患者伴 NSSI 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小、抑郁程度重、快感缺失程度重是 DMX 患者 NSSI 发生 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关注伴有此特征的 DMX 患者,尽早干预,以减少 NSSI 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且患者多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病情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目的 探讨心智化家庭治疗(MBFT)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及NSSI行为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月—12月选取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9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6)。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MBFT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第1、2、4、8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SI)评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和干预第1、2、4、8周末,两组HAMD-24评分(F=69.621、15.428、29.623,P均?0.05)、OSI总评分(F=176.642、37.682、21.873,P均?0.05)、GSE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64例存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NSSI行为的青少年女性患者(NSSI组)和57名青少年女性健康对照(对照组)。NSSI组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评估NSSI情况,两组对象使用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Barratt冲动人格问卷(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评估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NSSI组患者最早于7岁开始出现自伤行为,近1年中的自伤次数中位数为34(11,62)次。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81.3%)、头面部(57.8%)、手(50.0%),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75.0%)、搔抓(53.1%)、啃咬(48.4%)、击打(45.3%)。NSSI组患者暴露于躯体虐待(21.9%vs.0)、情感虐待(45.3%vs.1.8%)、情感忽视(60.9%vs.19.3%)和性虐待(12.5%vs.1.8%)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DERS各维度评分、BIS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β=77.31,P<0.01)、情感虐待(β=14.81,P<0.01)、情绪知觉(β=6.84,P=0.01)、情绪感受(β=3.07,P=0.04)、认知冲动(β=6.92,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正相关,文化程度(β=-61.31,P=0.04)、躯体虐待(β=-19.47,P<0.01)、行为冲动(β=-5.93,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负相关,该模型可以解释自伤频率43%的变异(F=3.36,P<0.01)。结论青少年女性患者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头面部和手,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搔抓、啃咬和击打,并且儿童期情感虐待、情绪调节和冲动与NSSI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方法 纳入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伴有NSSI组)30例,不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不伴有NSSI组)29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1名。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集粪便标本,应用16S rR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 三组间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的菌群Chao1指数(241.11±591.11、246.04±54.41 vs. 201.55±69.54)、Ace指数(25.12±3.67、21.42±5.13 vs. 19.02±54.73)、Shannon指数(5.02±0.83、4.71±0.62 vs. 3.72±0.91)、Simpson指数(0.95±0.17、0.93±0.04 vs. 0.82±0.18)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伴有NSSI组的Ace指数高于不伴有NSSI组(P<0.05)。较之对...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是危害中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和NSSI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纳入1 16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中学生均接受青少年NSSI行为评定问卷(ANSA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Barratt冲动量表(BIS-II)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与NSSI行为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冲动性在中学生抑郁情绪与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检出存在NSSI行为的共122人(10.51%)。CES-D与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0~0.556,P均<0.01),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7~0.540,P均<0.01),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157~0.437,P均<0.01)。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35(95% CI:0.004~0.067,P<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81%]。结论 中学生的抑郁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其NSSI行为,也可以通过冲动性间接影响NSSI行为,冲动性在抑郁情绪和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诊断性预测模型,以期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n=366)临床资料。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NSSI行为组(n=289)和不伴NSSI行为组(n=77)。将366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58)和验证集(n=108)。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区分度,使用校准曲线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校准度,使用Homs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使用临床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情况。结果 性别(β=1.734,OR=5.561,95%CI:2.678~11.964)、受教育程度(β=0.864,OR=2.737,95%CI:1.174~4.795)、自杀未遂史(β=0.932,OR=2.5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门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11月-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江门市1 22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BVQ)、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评定。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204名(16.72%)中学生曾有过NSSI行为,其中男生67人、女生137人。NSSI组与非NSSI组在性别、学段、住校情况、同伴关系及学习成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2、7.247、6.541、45.787、25.097,P<0.05或0.01)。与非NSSI组相比,NSSI组CES-D评分(t=-14.240)和BVQ评分(t=-5.952)更高,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更低(t=9.238),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问题应对分量表评分更低(t=7.148),情绪应对分量表评分更高(t=-7.038),受校园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检出率更高(χ2=34.215,29.785,16.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OR=1.090,P<0.01)及受校园欺凌(OR=1.492,P<0.05)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江门市中学生NSSI形势严峻,抑郁及受校园欺凌是其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失眠障碍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疲劳与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8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就诊的131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维度疲乏量表(MFI-2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席汉残疾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失眠程度、疲劳情况、抑郁情绪、社会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社会功能、抑郁情绪、失眠障碍、疲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PROCESSV4.1插件中的模型6构建链式中介模型,并使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31例患者的SDS得分为(14.12±6.46)分,PHQ-9得分为(9.23±5.29)分,MFI-20总分为(57.97±11.82)分,PSQI得分为(15.74±4.89)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会功能、抑郁情绪、失眠、疲乏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383~0.657,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总效应值为0.736,失眠对社会功能存在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294,占总效应的39.95%;疲劳、抑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WLST)在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6月在苏州市广济医院住院的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88例。按入院顺序编号,偶数者为干预组(n=44),奇数者为对照组(n=44)。两组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抑郁症疾病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WLST。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SSI行为发生率、出院时HAMD-17评分减分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SSI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2,P=0.001)。出院时,两组HAMD-17、GSES、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5.256、10.690、-21.220,t_(干预组)=-12.540、11.300、-32.840,P0.01),两组组间HAMD-17、GSES、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及HAMD-17评分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851、-12.809、-4.883,χ~2=75.990,P0.05或0.01)。结论 WLST可能有助于降低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减轻抑郁程度,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伴或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24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家庭教育方式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比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组)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照组)患者的差异。结果241例患者中,44.8%(108/241)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对照组(133例)比较,研究组家庭教育方式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24.80±7.36)分比(21.41±6.89)分]、过分干涉[(23.56±5.02)分比(21.74±4.66)分]、拒绝/否认[(13.44±4.39)分比(11.35±3.81)分]、过度保护因子[(12.56±3.28)分比(11.20±2.94)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42.23±8.06)分比(37.73±7.80)分]、拒绝/否认[(18.65±5.85)分比(15.70±5.72)分]、惩罚/严厉因子[(19.13±6.52)分比(15.97±6.20)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述情障碍量表中,研究组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及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9±6.23)分比(22.12±7.09)分,(18.06±4.19)分比(15.90±4.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焦虑情绪、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8~18岁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分为两组,其中伴NSSI的71名为研究组,不伴NSSI的59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焦虑症状,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应对方式.分析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差异性,并对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伴NSSI组的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患者无论在状态焦虑情绪还是在焦虑特质方面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患者.患者的状态焦虑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并无相关性.而其特质焦虑无论是与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在相同抑郁状态下,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及抑郁、焦虑情绪时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更为明显的患者也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提示早期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减轻焦虑、减少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父母婚姻适应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母亲抑郁症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选取河南省某高中的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洛克-华莱士婚姻适应量表(LW)、儿童抑郁量表(CDI)调查青少年的父母婚姻适应水平、抑郁症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调查青少年母亲的抑郁症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状、父母婚姻适应与母亲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中Process 3.3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本研究获得1 039份有效的匹配问卷。1 039名青少年父母的LW得分为[84(71,95)]分,CDI得分为[13(8,18)]分,1 039名青少年母亲的CES-D得分为[3(0,12)]分。21.56%(224/1 039)的青少年CDI得分≥19分,20.31%(211/1 039)的母亲CES-D得分≥16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父母婚姻适应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母亲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10、-0.48;P<0.01),母亲抑郁症状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12,P<0.01)。母亲抑郁症状在青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在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青少年同伴关系与孤独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大庆市第三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65例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ADD青少年同伴关系、孤独感、睡眠质量、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PROCESS宏程序中的模型6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为93.00%。结果 MADD青少年的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得分为(59.69±12.93)分,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为(56.49±10.83)分,RSCA得分为(67.68±15.72)分,PSQI得分为(10.31±3.92)分。MADD青少年中睡眠质量与同伴关系、睡眠质量与孤独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9、0.50、0.76;P<0.01),心理弹性与同伴关系、孤独感、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创伤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101例13~19岁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既往是否存在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自杀性自伤(NISS)行为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146例符合DSM-5建议诊断标准的NSSI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基线期及随访期采用NSSI行为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儿童抑郁量表、MINI自杀模块进行评估.结果 一年后随访到123例,NSSI一年内出现自杀风险21例,占17.1%,无自杀风险102例,占82.9%;7例(5.7%)个体NSSI消退.自杀风险组的诊断种类要多于无风险组,基线期及随访期NSSI方式更多,随访期NSSI频率及抑郁情绪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期NSSI方式种类为NSSI一年内出现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论 NSSI出现自杀风险较高,而消退较低,NSSI方式种类是自杀风险出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