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医院收治的124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提高预防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4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占同期住院全部脑卒中的4.35%,男72例,女52例,出血性脑卒中66例,缺血性脑卒58例。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26例,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烟雾病1例;缺血性脑卒中中早熟的动脉硬化21例,心源性栓塞8例,血液病1例,其他原因不明。结论:青年脑卒中原因较复杂,其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为第一位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早熟的动脉硬化为第一位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C)与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生的关系,以及遗传易感因素在服药妇女发生脑卒中的过程中作用。方法:选取111例女性脑卒中患者,用基因多态性分析法观察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G1691→A),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G20210→A)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I/D)泊分布。运用病例-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危险因素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未使用COC妇女相比,服药妇女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要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OR=3.03),体质指数大于等于24kg/m2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系强于出血性脑卒中(OR=2.99),基因多态性分析未能找到G1691→A和G20210→A突变,D型ACE等位基因频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中略高,但无显著性。结论:结果提示口服避孕药可能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关,而未见与G1691→A和G20210→A突变以及ACE基因I/D多态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7,(3):323-324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的变化与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心电监护、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手段,回顾性分析患者异常心电图的变化与特点。结果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有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 FV1)异常、房颤/房扑、ST-T改变、QT延长、显著U波等,入院治疗7天后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电图改变是Pt FV1异常和房颤/房扑,其发生率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电图改变是ST-T改变和QT延长。结论掌握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对临床病情观察和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64例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具有:(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占78.1%);(2)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高(占75/);(3)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占98%)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9(AQP9)、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出血性转化组(n=25)及非出血性转化组(n=15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清指标、溶栓指标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血性转化组患者AQP9、HIF 1α水平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溶栓时间窗长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QP9、HIF 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包括AQP9、HIF 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临床上应根据以上因素制定相关策略,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方法对25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4.7%(163/252),其中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7.2%,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1.3%;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T改变,其次是心律失常。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检查应作为一项急诊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NEU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33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依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40例)与无转化组(93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mRS评分与WBC、NEUT、LY、NL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化组有房颤史患者占比及NEUT、WBC、NLR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转化组,而LY水平、m RS评分<3分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无转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房颤病史、WBC、NEUT、NLR水平升高均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6、3.615、3.141、2.055),而LY水平升高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为防治出血性脑卒中及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18—2021年河南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及跟踪随访记录获取患者资料,并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近期预后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特征及近期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次为964、1 015、1 087、1 146例,病例逐年增多。男性2 361例,女性1 851例,男、女性别比1.276∶1。患者年龄39~79岁,以60~79岁所占比例最高,为66.64%,有脑卒中家族史者945例,占22.44%。秋冬季病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6.31%、36.18%。以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为主,占46.89%。首发病例占75.90%。出血部位以基底核区为主,占40.60%。GOS评分提示预后良好2 436例、良好率57.8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674)、脑卒中家族史(OR=0.655)、发病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OR=3.600、血管畸形/动脉瘤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OR=2.331、原因不明OR=1.933)、发病类型(OR=0.730)、出血部位(基底核区OR=2.679、脑干OR=1.335、脑叶OR=2.558、小脑OR=1.078)是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布特征,发病原因高血压脑出血最多见,年龄、脑卒中家族史、发病原因、发病类型、出血部位均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应关注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针对个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取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出血性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所有患者入选后均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普通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出血性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79例入选患者中经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发现16例患者存在出血性转化,占20.5%;共发现HI型10例,占62.5%;其中HI1型3例,占18.8%;HI2型7例,占43.7%;PH型6例,占37.5%;其中PH1型2例,占12.5%;PH2型4例,占25.0%;磁敏感加权成像对HT检出率为100%,普通磁共振检出率为68.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敏感加权成像出血面积检测为(978.9±289.7)mm2,与普通磁共振(782.6±257.3)mm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在脑缺血早期敏感地检测出血性转化,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区1990 ̄1996年间不同人群的体检心电图,对其中3280例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结果男性1508例,女性1772例,心电图正常者2019例(61.55%),异常心电图1261例(38.45%)。异常心电图依次有各种心律失常,ST-T改变,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低电压、心肌梗塞等。体检中发现24例心肌梗塞,分布在41 ̄60岁以上年龄组,以老年组偏高,24例心肌梗塞患者既往均未发现有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1.
485例高温作业工人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485例高温作业工人的心电图分析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116001)夏清凤本文对485例高温作业工人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的选择高温作业组:某电瓷厂接触高温作业工人485人,其中男性318人,女性167人,年龄20~60...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特点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2月神经科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203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岁以上高龄患者感染率明显升高,肺部感染多发生在住院两周后,合并感染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产ESBLs菌等,某些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应加强护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一旦发生,应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做痰培养和药敏,以便尽早明确病原菌,有针对性地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驻京部队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脑卒中的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脑卒中患者合并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状况。方法 在我区驻京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中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89例脑卒中患者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的控制情况。结果 本人群基线调查时脑卒中总患病率为19.5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17.95%,出血性脑卒中为1.64%,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P〈0.01)。与2002年调查时比较,2003—2006年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显著减少,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8.84%、64.63%、47.56%和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显著减少。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控制异常的比率与本人群该疾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人群基线调查时脑卒中的患病率高于我国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经过综合干预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复发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型糖果病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86例2型耱尿瘸患者分为两组:合并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组)和不伴有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B)、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以及血压,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屎病病程、舒张压、HbAlc、TC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调查表设计参照美国NINDS使用的卒中数据库研究方案,结合国情修改而成。由北京市七家医院共同完成。抽取观察样本中首次发病的552例卒中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361例,出血性191例。结果: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TIA、心脏病史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0.01)。本人高血压史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两组中分别占62.8%和59.0%。入院时血压:出血性组显著高于缺血性组。血糖均值女性缺血性卒中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高。其中男性甘油三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女性出血性卒中组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结论:高血压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TIA、心脏病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与出血性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发癫痫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我院诊治的50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中,除3例自动出院外,其余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脑出血后继发癫痫患者,正确的临床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率比缺血性脑卒中低,但该病发生往往更为凶险,患者功能转归更差,病死率与致残率均更高。故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需引起重视,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患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主要症状为意识障碍、呕吐、头痛、感觉障碍、偏瘫等,又称之为脑淤血。出血性脑卒中多以药物治疗,而他汀类药物为临床一线降血脂药,该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而多项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可较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对患者预后具有较为积极影响。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相关报道较少。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可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至今仍然无法确定。故而本文对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以探究他汀类药物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深圳市南山区脑卒中疾病负担状况,为进一步完善脑卒中综合防控工作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获取2016—2021年南山区脑卒中发病死亡数据资料,用Excel 2019、R软件V 4.2.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分析南山区脑卒中疾病负担状况,利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脑卒中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6—2021年南山区常住居民中共报告脑卒中新发病例19 813例,其中男性12 716例,女性7 097例;脑卒中死亡825人,其中男性480人,女性345人。2016—2021年,男性居民脑卒中标化YLD率、标化YLL率、标化DALY率均高于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标化YLD率、标化DALY率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但标化YLL率低于出血性脑卒中。2016—2021年南山区脑卒中YLD率由4.66‰上升至4.84‰,AAPC=1.78%;DALY率由6.90‰下降至5.95‰,AAPC=-2.16%,但YLD率、DALY率整体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腰池置管术,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8%.继发脑积水9例(36%),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6%,继发脑积水2例(8%),两组有效率和并发症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出血性座中安全可行、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平台,通过对本地区农村居民进行危险因素社区筛查,了解影响脑卒中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4 000名农村居民参与完成问卷调查及社区体检筛查,有效样本为3 709人。脑卒中高危风险因素筛查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生理生化指标变量、脑卒中筛查诊断等。采用描述性分析组间差异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的健康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2.48%,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人(0.9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人(1.54%)。有脑卒中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缺乏运动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P < 0.001)。年龄是脑卒中患病重要影响因素,每增加1岁,患病率增加4%(P < 0.01)。结论:体力活动缺乏、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慢性病增加了脑卒中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