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心排出量,对外周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从而升高动脉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而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组织坏死后愈合尤为困难.我科采用MEBT/MEBO(湿润暴露疗法/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患者因多巴胺外渗导致足部坏死一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痛苦和额外的经济负担[1].我院在2010年10月成功治愈1例多巴胺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多巴胺静脉输注外渗的相关因素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笔者现分析多巴胺静脉输注发生外渗的原因以及早期处理方法,以期将多巴胺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正>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它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甚至坏死[1]。多巴胺渗漏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难题,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抢救工作。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静滴多巴胺渗漏致皮肤  相似文献   

5.
垂体后叶素外渗致组织坏死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垂体后叶素为上消化道出血时常用的止血药之一。垂体后叶素进行静脉滴入可使内脏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收缩 ,减少门脉血流 ,降低门静脉压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但对血管有强烈收缩作用 ,在输液过程中如不慎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我科于1999年 1月有 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静滴垂体后叶素 ,引起药液外渗致组织坏死 ,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5岁 ,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于 1999年 1月 15日急诊入院。入院后立即建立 2条静脉通道 ,一条静脉通道给予护肝、补液、输血等治疗 ;另一条静脉通…  相似文献   

6.
静脉滴注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各种原因所致某些药物外渗,轻者可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溃疡、坏死,甚至导致神经肌肉关节的损害,造成功能障碍。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有必要就静脉滴注药物外渗性损伤提出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1静脉输液外渗一般情况1.I静脉外渗易发坏死的高危药物,多为危重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高渗葡萄糖、高渗盐水、甘露醇、葡萄酸钙等。②碱性溶液:碳酸氢钠等。③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④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等。⑤其他:静脉高营养药物、某些抗生素等。1.2静脉外渗发生率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溶液占35%,血管活性药物占20%,抗肿瘤药物占5%。1.3静脉外渗易发人群不会表达的婴幼儿,感觉迟钝的老年人,麻醉未清醒者,应用镇静剂的人,躁动患者等。1.4静脉外渗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痛,并逐渐加剧。高渗性药液多为急性损害,碱性药物损伤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组织,化疗药物外渗局部出现红斑,有的出现溃疡、坏死等。  相似文献   

7.
左安霞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77-178
多巴胺是小儿科危重病人中的常用药物,如治疗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呼吸衰竭等,并且多是维持用药,药物使用时间长,对局部血管刺激性自然就强,尤其对局部血管反应较大,易引起小儿静脉穿刺部位局部皮肤苍白,甚至坏死。多巴胺既激动α受体和β受体,也激动多巴胺受体。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损伤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在化疗过程中,常常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化疗药物血管外渗,致使血管局部组织的严重损伤,尤其是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一旦外渗,极易造成组织坏死及血管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例长春瑞滨外渗至局部皮肤损害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瑞滨抗肿瘤活性高,抗瘤谱较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转移性乳腺癌等的治疗。但是该药对静脉血管的损伤是所有化疗药物中最强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在没有外渗的情况下引起血管内膜化学损伤,造成广泛的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而且因为强大的毒性可产生坏死性反应,而且一旦外渗,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发泡、坏死,出现严重后果。2006年5月我院对1例因长春瑞滨外渗至局部皮肤严重损害患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可造成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的皮肤组织,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或肢体功能障碍[1-2].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笔者对4例多西他赛外渗致组织坏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用芦荟胶加冷元外敷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输液外渗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发生输液外渗后若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红肿、硬痛、静脉炎,重者可致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因此,一方面要预防及减少其发生率;另一方面,当输液外渗发生后,如何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我科2010年8月—2012年5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采用湿润烧伤膏加艾灸治疗输液外渗致组织损伤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多巴胺多用于治疗各类型休克、低血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且已补足血容量的患者更有意义。多巴胺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小剂量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之扩张,增加血流量,具有较强的扩张肾血管作用~([1])。我科于2016年6月收治1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因病情需要静脉泵入多巴胺注射液以增加肾血流量,起到利尿作  相似文献   

13.
<正>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神经外科常用的降颅内压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其对血管刺激性比较强,轻者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呈现条索状改变伴剧痛,出现局部肿胀,重者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即使药液无外渗,也可引起局部剧痛。在输液过程中,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甚至是损伤。现将我科一例因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外渗致组织化脓病人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下肢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导致末梢血管循环差,组织供血不足,感觉迟钝.当下肢发生烫伤时,伤口易感染、坏死,难以愈合.近日,我院收治了1例因烫伤引起局部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经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治疗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35-1135
抢救危重患儿,特别是循环障碍的患儿,多巴胺的输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且输注时间长,一般 24h不间断持续滴入.多巴胺属血管活性药物,根据使用剂量不同而达到调整血管的功能.由于婴幼儿头皮血管较细,血流慢,血管壁薄,再加上多巴胺收缩皮肤血管的作用,在临床输注过程中,经常发生沿穿刺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苍白,有时局部整块皮肤出现苍白,有时肿胀、甚至坏死等组织损伤的改变 [1],为了提高静脉的使用率,减少输注多巴胺引起的并发症.我们 2003年开始对 82例输注多巴胺所致的一系列局部症状采用三七叶湿敷患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多巴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新生儿病房中常用此药治疗重度HIE、休克、重症肺炎等.在持续静脉微泵注射多巴胺过程中,局部皮肤由红变白,出现瘀斑、水疱甚至皮肤坏死等皮肤损害.笔者通过50例患儿的观察、护理,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对化疗局部反应的治疗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住院化疗、静脉注射的机会频繁,药物往往渗出血管外,有操作技术原因,也有血管自身因素,临床所见血管外渗比例可达5%~10%。常用的易引起组织坏死的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氮芥、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等,这类药物外渗时首先发生局部肿胀、疼痛难忍,继而皮肤由苍白转暗红,疼痛转为麻木,形成溃疡或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8.
表阿霉素(又称表柔比星)属于发疱剂,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外渗至皮下组织,轻则引起局部组织红肿,重则可引起蜂窝组织炎和组织坏死,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多次化疗,并且有一侧上肢不能输液,许多患者因各方面原因未能采取中心静脉化疗,为此,表阿霉素治疗乳腺癌时的静脉护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95%酒精联合黄连膏湿敷治疗多巴胺外渗的疗效。方法:将26例碘伏醇外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5%酒精联合黄连膏湿敷)和对照组(50%硫酸镁湿敷),每组13例,研究组给予黄连膏持续8小时湿敷多巴胺外渗部位,一日3次,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持续8小时湿敷多巴胺外渗部位,一日3次,7日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6%(11/1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不良反应,且经济实惠方便操作。结论:95%酒精联合黄连膏湿敷治疗多巴胺外渗临床疗效显著,经济实惠,操作方便易行,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大多数的化疗给药途径是静脉用药,在输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如不慎发生外渗或外漏可造成患者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溃疡,重者可造成组织坏死以及深部组织如肌腱和关节损伤,造成残废。故采取措施保护血管、防治静脉损伤是十分重要的。从2002年1月-2005年8月期间,笔者应用本院制剂双柏散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性病变患者24例,并设对照组20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4例发生轻、中度化疗药物外渗性病变的恶性肿瘤病人被纳入本临床研究中。发生外渗的药物有阿霉素、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