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成语"夜以继日"源出《孟子·离娄下》,是他赞扬周公的话:"周公思兼三王,以施田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说,周公全心全意扶佐他的侄子成王执政,学着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治理国家。他结合现实情况白天思考,晚上继续思考。一旦有了正确答案,就坐到天明,然后立即去实施。他的这种忘我辛劳的精神当然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似无可非  相似文献   

2.
夜以继日,源出《孟子·离娄下》,是他赞扬周公的话:"周公思兼三王,以施田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说,周公全心全意扶佐他的侄子成王执政,学着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3.
2.代词作状语。例如: 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先进》) ——季氏已经比周公富足了,但冉求却还替他搜刮,增多他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5,(3):196-197
"沐"金文写作■,像一双手拿着器具往一个人头上淋水。沐的本义是洗头发,《说文》"沐,濯发也",后来简写成"沐",成语"栉风沐雨"意思就是风梳头,雨洗发,形容人奔波劳碌,非常辛苦。古代洗头可能要别人帮忙,用瓢一样的器具往头发上浇水,因为古代不论男女头发都留得很长。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能随意损毁。《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的事迹,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意思是说周公为  相似文献   

5.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07,28(5):426-428
源出《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他忙得连洗发、吃饭都要被打扰中断,一说明周公礼贤下  相似文献   

6.
安培国 《气功》1998,19(4):184-186
李鹏飞,元代池州(今安徽青阳)人,为儒医、养生家。号澄心老人,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本书以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为养生之三大纲领。从"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篇中可以看出,因其是儒医,所以他的房养思想是以医家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而有别于其它流派房中养生思想。他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指出"元气有限,人欲无涯";强调保精爱气"可以得天元之寿矣"。从他把"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列在诸章之首,就可以看出他对房中养生是非常重视的。在"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篇中,共有九个章节:l、欲不可绝;2、欲不可…  相似文献   

7.
傅青主巧治病 有“仙医”之称的傅青主,名山,原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号啬庐,又名石通人,别号公之它。明亡后,又白号朱衣通人。他是个全才,对文、词、诗、赋、字、画、医学无不精通。他强调读书要独立思考,要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王纯  徐青 《养生大世界》2005,(6B):48-48
什么样的中年男人才算健康?养生学家提出了中年男性符合健康条件的“四快”原则: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就是说,一个人食欲好、消化能力好,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神经系统功能好,即可基本反映出他的身体是健康的。对于以上观点,有关人士认为,这个说法虽有概括上的简单、片面之嫌,却有认识上的明快形象之感。  相似文献   

9.
迷恋健康     
我有一位老友,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自幼就从父描红习书。60多年潜心翰墨,形神俱忘,练就了一手好书艺。他去年出版问世的书法作品集,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谓早已是名声在外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就是他迷恋书法艺术的结果。大概有一年多吧,他却一反常态,迷恋上健康了。他每每见到老友、同事,便大讲特讲健身之道、养生之法。他对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不仅把洪教授的“健康经”,摘编复印多份,分送给他熟悉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酒的典故     
夏桀纵酒亡国:《战国策》载,在夏禹时代,有个叫仪狄的臣子受天帝之女的命令,发明了制酒。他把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觉得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下令断绝旨酒,还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此话不幸而言中,夏代亡国之君果然好酒,据说他曾因酒酿得不好杀死了酿酒者。后作酒池,大得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因纵酒暴虐,民怨鼎沸,被商汤击败而亡国。杜康造酒: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用竹筒装着小米粥,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在那里就走了。半月后他赶羊回来,在那树下找到了竹筒,打开一看,小米粥已经发酵…  相似文献   

11.
黄根柱 《气功》2009,(10):888-891
美国著名思想家富兰克林说:“爱惜生命的人,不可以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元素。”这话说得是何等的深刻!是的,时间是人人都具有的财富,可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价值。一个爱惜生命的人,他就会珍惜时间,他就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能让这二十四小时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富兰克林提出的“一日之要”.很有借鉴意义:“第一,一日之行要记录:第二,  相似文献   

12.
黄根柱 《养生月刊》2009,30(10):888-891
美国著名思想家富兰克林说:“爱惜生命的人,不可以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元素。”这话说得是何等的深刻!是的,时间是人人都具有的财富,可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价值。一个爱惜生命的人,他就会珍惜时间,他就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能让这二十四小时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富兰克林提出的“一日之要”.很有借鉴意义:“第一,一日之行要记录:第二,  相似文献   

13.
学术问答     
我是个中医爱好者。我父亲是中医,他是属于陈修園这一派的。他的医学观点是重温补,轻塞凉,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毕其化生。”因之,对《丹溪心法》“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不甚赞同。陈修園书中主用的方药常常有四逆、理中、四君、六君、附子、白术、肉桂之类,皆一派温热之品,而《丹溪心法》中所主的是以四物汤为加减。一个重补气,一个重补血,这显然是对立的两个论点。我认为,陈修園和朱丹溪所主皆非,因两家各存偏见,都超出了阴阳平衡论之轨。因为在中医概念中,认为人是阴阳对  相似文献   

14.
<正>养生不等于"练练身体、吃吃补药",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躯体上的养生,而更应重视心理上、精神上的调摄。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冷思考。第一个冷思考,就从养生的基本概念说起。不少人认为养生无非是练练身体、吃吃补药。其实,养生的概念要深刻得多。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说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就是说生活  相似文献   

15.
吴永霖 《养生月刊》2006,27(8):704-706
杨氏太极拳习练的人不少,知晓其深入系统习练方法的人恐怕不多。郑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运的。郑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亦以中医为业。他因治好了杨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杨先生的杨氏太极拳真传。郑先生是读书人,他一边学,一边将杨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训练方法记录了下来。笔者于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今整理之,以供后学者参考。杨氏传统太极拳之训练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阶,每阶三层,逐步训练而成。人阶训练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分三层。第一层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则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  相似文献   

16.
罗天益《卫生宝鉴》收录的一则“自启”,实际上是写给李东垣的拜师信。信中既有对李杲精湛医术的倾慕:“驱驰药物,如孙吴之用兵;条派病源,若神禹之行水。是以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靡不瘳。有元化涤胃之神功,得卢扁起人之手段。”也有对李杲为人的崇仰:“谦以接物”,“忠于教人”。更反映了他对拜师的热切向往:“伏望怜鄙夫之问,为之竭焉;见互乡之童,与其进也。使得常常之风,得闻昧昧之思。”  相似文献   

17.
邹云翔(1896—1988)祖籍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无锡。在中医界,他是极富个性特色的一位。他从医执教七十多年,救死扶伤万千人,著书立说多部,有独具匠心的电脑软件传世,驰誉海内外。他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为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及高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卓越有效的医疗保健工作,他作为一位成功者,走过了九十二年的名老中医之路,其间也不乏坎坷和不平;他作为一代名中医,为振兴中医事业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8.
罗天益《卫生宝鉴》收录的一则“自启”,实际上是写给李东垣的拜师信。信中既有对李杲精湛医术的倾慕:“驱驰药物,如孙吴之用兵;条派病源,若神禹之行水。是以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靡不瘳。有元化涤胃之神功,得卢扁起人之手段。”也有对李杲为人的崇仰:“谦以接物”,“忠于教人”。更反映了他对拜师的热切向往:“伏望怜鄙夫之问,为之竭焉;见互乡之童,与其进也。使得常常之风,得闻昧昧之思。”  相似文献   

19.
马培之(1820~1898),名文植,培之是其号,江苏武进孟河人。世代业医,从小随祖父省三临诊,尽得家传。他通内、外、喉诸科,  相似文献   

20.
易峰 《养生月刊》2006,27(7):620-627
健康长寿是人们向往追求的。但是怎样才能得到呢?九十二岁高龄,最近被评为全国第六届最佳长寿健康老人、原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杨可扬老先生,总结了他生平的经验,认为“长寿必从无我得”。这七个字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参酌。长寿,有种种主客观的条件,但是它有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无我”。所以杨老先生说“必从无我得”。“必从”者,就是“一定要从”的意思。真是说得太准确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笔直的,坑坑凹凹,弯弯曲曲是难免的,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一定有种种的磕磕碰碰,如果你小心眼儿事事“我”字当头,总是用心计较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