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宪友 《当代医学》2010,16(2):137-138
目的探求老年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我院2002年6月~2009年8月期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和出血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前有无服用NSAIDs将患者分为NSAIDs组(58例)及非NSAIDs组(51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NSAIDs组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NSAIDs组;黑便或/和呕血发生率则明显高于非NSAIDs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表现:NSAIDs组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溃疡、大溃疡(直径〉10m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NSAIDs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Hp感染率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对老年人NSAIDs相关性溃疡临床特点的认识,采取适宜策略降低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孙光裕  林伟琦 《河北医学》2008,14(4):383-386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人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将患者分为NSAIDs组(46例)及非NSAIDs组(38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人服用NSAIDs所致的溃疡出血发病率持续上升,其占同期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30.3%(46/152),与国内2006年文献报道27.17%接近,高于国内2001年文献报道16.51%;其起病隐匿,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内镜下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多见,病变损害范围更广泛,导致其病情较非NSAIDs组严重;而NSAIDs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和Hp阴性者的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加强对老年人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采取适宜策略降低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患者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情况。方法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用药前进行胃镜检查,了解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情况。连续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75 mg/d)2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变化。结果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浅表性胃炎、糜烂或出血、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发生率增加了32.3%(P〈0.01)。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易增加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并发症,即浅表性胃炎、糜烂及出血、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分析艾普拉唑在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胃粘膜损伤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84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四组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片、观察组加用艾普拉唑、对照Ⅰ组加用抑酸剂(雷尼替丁)、对照Ⅱ组加用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且对上述四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下粘膜损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生活质量加以观察与数据的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粘膜损伤程度、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也相应下降且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艾普拉唑能有效预防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asptrin,ASA,每天≤100mg)对老年人胃、十二怕粘的损伤。损伤:ASA组41例,未服药对照组96例,对照分析两组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胃镜检出率。结果:ASA组胃粘膜病变的检出率(58.5%)高于对照组(35.4%)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间十二指肠粘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9%和5.2%)无显著性差异(P=0.936);进一步分析显著A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方法82例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50~100 mg.d-1)老年患者分成服药<3个月组和>3个月组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与对照组(自愿健康体检者60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3个月组(P<0.05)。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和阴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有一定损伤,用药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Hp感染阳性较阴性胃粘膜损伤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方法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5mg/d),在用药前先行胃镜检查,了解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情况,连续服药3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 服用阿司匹林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包括浅表性胃炎、糜烂或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发生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并发症,临床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法莫替丁对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患者防治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长期服用NSAIDs的127例风湿性疾病及骨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服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服用法莫替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胃粘膜损伤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胃液pH值变化。结果观察组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胃粘膜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埃索美拉唑能有效缓解长期服用NSAIDs患者上消化道症状,防治胃粘膜损伤,整体疗效优于法莫替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的胃镜下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NSAIDs相关性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相关性胃病胃镜下黏膜损伤率较高,为56.52%;以胃腔内病变为主,占75.00%;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和糜烂.NSAIDs相关性胃病的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药的应用和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结论 NSAIDs相关性胃病胃镜下黏膜损伤率较高,必须行NSAIDs相关治疗时需考虑消化道损伤可能,出现损伤需立即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为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提供依据和措施。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出血前1周是否服用过NSAIDs将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分析NSAIDs组的服药的种类、服药原因、用药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既往有无心血管疾病病史、溃疡病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临床症状(腹痛、消化不良)以及胃镜表现。结果 167例中有39例(23.35%)出血前1周服用过NSAIDs。NSAIDs组服药种类以阿司匹林占多数(19例,占48.71%);用药时间以1周以内最多见(15例,占38.46%);服药原因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为主(17例,占43.59%)。组间比较:NSAIDs组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NSAIDs组(P<0.05);NSAIDs组既往心脑血管病史较非NSAIDs组多见(P<0.05);NSAIDs组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P<0.05);胃镜下NSAIDs组以胃溃疡、糜烂性出血多见,非NSAIDs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出血量>1 000mL者所占比例高于非NS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既往心脑血管病史、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的特点为起病隐匿、无明显腹痛,且出血量大。  相似文献   

11.
张小晋  程远  王玘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56-357,360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中作用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连续服用NSAIDs治疗4~12周病人190例(服用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双氯氛酸等),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胃黏膜炎症分级.将病人分为Hp感染组与Hp阴性组,分析两组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特点,了解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胃镜检查:轻度糜烂106例(55.8%,106/190).中-重度糜烂84例(44.2%,84/190).糜烂性胃炎的轻重程度与服药的剂量时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服用NSAIDs 4周以上对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合并Hp感染的患者的胃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远远高于非感染组.NSAIDs相关性胃病合并Hp感染须根除H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达喜、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随机将40例具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患者(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复合性溃疡1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兰索拉唑、达喜;对照组单用兰索拉唑治疗。两组同时应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下粘膜修复情况综合评价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兰索拉唑、达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及粘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Hp根除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兰索拉唑、达喜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胃镜下粘膜改变的特点.方法学采用回顾性的方法总结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54例住院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胃镜和临床表现特点.结果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均有腹痛,多为严重绞痛,发生于脐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约68%的患儿脐周或者剑下可有压痛,继而出现血便可伴呕吐.胃镜下胃十二指肠粘膜多表现为明显充血水肿,弥漫性的糜烂、可融合成片,粘膜下出血.以十二指肠降球部改变为主,胃窦部次之,少数患儿(8例)可见点状或者霜斑样溃疡.食道、贲门均无异常发现.结论学胃镜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且尚未出疹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具有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毅 《河北医学》2010,16(1):79-81
目的:探讨钩虫病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使用日产电子胃镜进行诊断性胃镜检查,注意排除溃疡、肿瘤、食道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同时注意有无钩虫发现,并运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查钩虫卵。结果:40例病例中,大便中发现钩虫卵32例,胃镜下发现钩虫卵虫体28例,胃十二指肠粘膜出血斑出血点16例,粘膜下活动性渗血6例,其中5例钩虫经内镜下发现并取出后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破损出血不止。结论:钩虫叮咬胃肠粘膜并不断叮咬的部位造成粘膜广泛性机械损伤,钩虫可引起粘膜下嗜酸细胞浸润,钩虫吸血时同时分泌抗凝物质,使破损出血的粘膜不易凝固,对消化道出血的农民要想到钩虫感染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与单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在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的疗效.方法 将2010年10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规律服用NSAIDs的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法莫替丁组26例、埃索美拉唑组28例、瑞巴派特组27例、埃索美拉唑+瑞巴派特组(埃+瑞组)34例,4周后对各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法莫替丁组、埃索美拉唑组、瑞巴派特组及埃+瑞组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法莫替丁组、埃索美拉唑组及瑞巴派特组患者胃黏膜损伤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胃黏膜损伤程度评估异常的发生率均较埃+瑞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应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或黏膜保护剂相比,埃索美拉唑与瑞巴派特联合使用在预防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伤中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6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前10d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将患者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64例(17.78%)服用过NSAIDs。两组比较,服药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消化性溃疡和心脑血管病史(P〈0.05);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P〈0.01);血红蛋白下降更多(P〈0.05);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多发黏膜病损的情况在服药组更多见(P〈0.05)。但两组患者的性别、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友具有消化性溃疡、心脑血管病史者更易发生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无腹痛性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照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和双倍剂量的法莫替丁用于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损伤的疗效。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和双倍剂量法莫替丁均能有效预防内镜下溃疡的发生,而以质子泵抑制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杨芳 《中外健康文摘》2012,(31):294-295
目的探讨针灸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方法240例服用NSAIDs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服用NSAIDs的同时分别接受针灸、口服奥美拉唑干预,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腹胀、反酸、恶心等症状的例数,并对症状轻重予以评分,对愿意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检查,观察胃及十二指肠损伤例数.结果针灸组有6例、而对照组有1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针灸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灸组腹胀、反酸、恶心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胃肠道溃疡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物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疗效确切,且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9.
非甾体类药物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内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药(NSAIDs)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NSAIDs导致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用NSAIDs后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返酸、嗳气者32例(59.3%)、呕血8例(14.8%)、黑便25例(46.3%)、呕血伴血便10例(18.5%).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胃粘膜充血、水肿及多发性糜烂49例(90.7%),伴应激性浅表溃疡23例(42.6%).结论:NSAIDs是急性胃粘膜病变的重要病因,对于需长期服用NSAIDs的高危患者,既往有溃疡病史,年龄>60岁,同时服用两种以上NSAIDs或与糖皮质激素同服者应给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钟雄伟  杨轲 《海南医学》2006,17(6):18-19
目的通过内镜观察探讨胃肠黏膜损伤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关系.方法连续观察了20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根据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将患者分为NSAIDs组(Ⅰ组)及非NSAIDs组(Ⅱ组).结果Ⅰ、Ⅱ组患者分别占47.5%及52.5%(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中>60岁者占79.0%(P<0.001),无症状者占54.3%(P<0.05),胃溃疡占57.1%(P<0.05),溃疡并发出血占11.6%(p<0.01).Ⅰ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是Ⅱ组的7.04倍(x2=6.217,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