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步行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与健康者对照侧下肢主要肌肉活动持续时间、复杂度、平均肌电值、平均功率频率等指标的差异,为偏瘫患者功能性恢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左侧偏瘫6名,右侧偏瘫4名),10名健康者。以0.2 m/s及0.4 m/s步速直线行走,采集患者偏瘫侧及相应健康者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的肌电信号,对数据运用matlab、mega-win及spss软件结合TKE算子进行处理。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以0.2 m/s及0.4m/s步速行走时,与健康者相比,在摆动期内患者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活动持续时间延长(P<0.01),在第一次双侧支撑期内内侧腓肠肌活动持续时间延长(P<0.01),在单侧支撑期内内侧腓肠肌活动时间缩短(P<0.05)。以0.2 m/s步速行走时,患者胫骨前肌、股直肌的复杂度降低(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某些由步速引起的肌肉活动现象消失,在临床功能性康复训练及治疗中,可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活动的特征性变化制定相应的手段或方法,加强慢速康复动作中胫骨前肌及股直肌的规律性恢复训练,可进一步提升患者步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 stability training,CST)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康复方式不同,选择50例进行CST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常规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手术15d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4周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病变情况,明确不同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形变的影响,减少康复训练中肩部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选择武警浙江总队医院2019年1-11月收治的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患者肩关节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测量患侧喙肩韧带在肩关节前屈,水平后伸,0°外展时内旋、外旋,90°外展时内旋和背部内旋运动时垂直位移变化,并与健侧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发生肩关节超声异常28例(90.32%),主要病变包括:长头腱炎症并腱鞘积液 22 例,长头腱脱位 1例;滑囊炎并滑囊积液 13 例;肩袖损伤 15例,肩关节半脱位 18 例。其中23例为多种病变并存,对侧肩关节超声异常8例(25.81%),主要病变包括长头腱鞘积液3例,肩袖损伤3例,滑囊炎并滑囊积液2例。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平均垂直位移明显大于对侧组;同一运动偏瘫侧肩关节喙肩韧带垂直位移大于对侧组;不同运动对喙肩韧带垂直位移影响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90°外展时内旋、水平后伸、前屈、背部内旋、0°外展时内旋及外旋动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能显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病变;可观察肩关节不同运动对喙肩韧带形变的影响,进行90°外展时内旋、水平后伸等对喙肩韧带形变影响较大的运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主要指的是因为相关系统性的病变而导致的血管破裂、闭塞或者痉挛,从而导致机体发生急性局部脑循环障碍.脑卒中在临床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发病率等.而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偏瘫,主要表现为显著性的肢体功能障碍.假如不能在脑卒中偏瘫发病早期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会使得患者继发出现相关后遗症,如下肢伸肌痉挛及上肢屈肌痉挛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沉重负担.伴随着临床中不断提高的医疗康复方式及水平,开展更加重视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本文将结合《脑卒中专科护理》一书来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中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焦虑或者抑郁及出院康复指导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相关(P <0. 05);性别、年龄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均不相关(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保护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及出院康复指导,焦虑或者抑郁为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积极配合康复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卒中患者偏瘫、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等属难治性后遗症,临床观察近年进行针刺治疗与针刺治疗辅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在临床上是否有差异性,以期总结脑卒中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无差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与患者的临床体征,探究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的精确性。方法:2006年8月~2008年9月,16例脑深部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在FA图上,以一侧大脑脚为种子兴趣区(ROI)以及同侧的内囊后肢为第二兴趣区,FA阈值设置为0.2,采用连续追踪法对双侧的大脑皮质脊髓束进行重建,分析其走行及完整性,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分析发现:皮质脊髓束仅有移位的3例;受浸润9例;完全破坏4例。皮质脊髓束移位3例,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均正常或者轻度的下降。皮质脊髓束受浸润9例,其中对侧上肢轻度偏瘫2例,中度偏瘫4例,重度偏瘫3例;对侧下肢轻度偏瘫4例,中度偏瘫3例,重度偏瘫2例。皮质脊髓束破坏4例,对侧上下肢肌力均重度偏瘫。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出皮质脊髓束状态的改变,可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系统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电刺激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电刺激组加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治疗,电极片置于偏瘫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200μ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共2周(14次).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能力.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1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提高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脑卒中偏瘫患者体位护理模式并探讨其对早、晚期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依据前人研究建立脑卒中偏瘫患者体位护理模式;选择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常规偏瘫护理及肢体运动护理.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偏瘫体位护理模式及肢体运动护理.结果 治疗护理1M后,两组患者肌力得分无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护理2M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I)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位护理模式在治疗护理早期虽然对患者肌力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对预防并发症有明显效果,对患者远期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因此临床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体位护理模式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研究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肩手综合征预防性护理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均同时予以预防性护理。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肩手综合征发病率明显偏低,其疼痛及水肿情况也明显偏低,而Fugl-Meyer评分则明显偏高( 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状况、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依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将1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基线组57例,行常规治疗;试验组57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偏瘫继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偏瘫继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健、患侧上臂及腕管正中神经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并与临床分期和患侧肌力影响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患者患侧正中神经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随着肩-手综合征临床分期加重变窄、缩小明显。随着患侧肌力恢复,正中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偏瘫继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并检测到正中神经在形态学上的变化,可评价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以1 1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针刺偏瘫肢体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方法 ,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 :分别针刺痉挛侧和非痉挛侧后 ,患侧上肢H/Mmax均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且针刺非痉挛侧后患侧H/Mmax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痉挛侧。结论 :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 ,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针刺痉挛侧肢体的穴位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 ,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辅助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6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天竹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97-1297
中风偏瘫后遗症是多种原因致脑损害后出现以偏侧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中以脑卒中和脑外伤最为多见,随着脑卒中和脑外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偏瘫患者明显增加。中医在治疗此病时,基于其病机虚实兼夹,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运用搜风化痰,化瘀通络,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等法,常可获较好疗效。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根据其临床症状予以辨证施治,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6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和方法 :收集有MRI检查的脑干、小脑梗死病例 2 2 1例 ,发现 2例延髓内侧梗死 ,结合文献复习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延髓内侧梗死可有病灶对侧轻偏瘫、深感觉障碍和同侧舌瘫等表现 ,仅少数有完整的三联征表现。每例均有对侧轻偏瘫 ,极少数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病因主要为椎动脉及其分支或脊髓前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延髓内侧梗死占后循环梗死的 1%以下。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MRI对于诊断、提供治疗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时部分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8例脑卒中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VM)、股直肌(rectus femoris,RF)、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和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sEMG信号,计算相应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R)。结果:伸膝时,患侧VM、RF及VL的iEMG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iEMG(P<0.05);健侧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iEMG(P<0.05);屈膝时,患侧BF、VL及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P<0.05)。患侧伸膝CR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P<0.05),患侧屈膝CR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患侧大腿伸肌存在轻度痉挛,肌力训练可作为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尹雅芙  任艳  李亚明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22(5):277-279,T002
目的:探讨同侧和对侧忽略与脑血流改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为单侧脑卒中、直线平分试验证实有同侧或对侧忽略表现的右利手患者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判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改变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同侧忽略可发生在大脑的左、右半球,其最常见损伤部位是额叶,其次中中央沟和顶、枕叶;对侧忽略患者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额叶,其次是颞、顶叶。同侧、对侧忽略患者的病灶rCBF及其降低百分比、病灶范围、数目及缺血体积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左、右侧脑损伤均可发生同侧忽略,可发生在大脑的各个部位,最常见为额叶,其次为中央沟和顶、枕叶。同侧忽略的病灶rCBF、病灶范围、数目、缺血体积与对侧忽略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增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舒适度,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对1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同时给予人文关怀和个性化康复护理。结果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肌萎缩、关节痛、褥疮等并发症,对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大有帮助。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人文关怀和康复护理,能尽早恢复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康复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及步行能力评价。结果: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