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层随机取样收集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一至大四15000名在校学生的相关资料,回收有效问卷10899份。用自编人口学信息调查表及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Chinese Adolescent Lifestyles Scale,CALS)进行调查。结果:CALS各因子分均2.5分,体育锻炼因子分最低(2.72±0.64);男生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女生[(2.91±0.48)vs.(2.81±0.44),P0.001];重点学校青少年客观行为分及生活满意度分均高于非重点学校[(3.04±0.38)vs.(2.93±0.38),(2.89±0.48)vs.(2.84±0.46);均P0.001];独生子女客观行为分及生活满意度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3.05±0.39)vs.(2.88±0.35),(2.92±0.48)vs.(2.78±0.44);均P0.001];初中生客观行为分及生活满意度分最高,高中生次之,大学生最低[(3.05±0.41)vs.(3.01±0.37)vs.(2.86±0.33);(3.01±0.48)vs.(2.84±0.47)vs.(2.74±0.42),均P0.001];大城市青少年客观行为分及生活满意度最高,中小城市次之,乡镇农村最低[(3.07±0.38)vs.(2.97±0.38)vs.(2.89±0.36);(2.93±0.48)vs.(2.85±0.46)vs.(2.80±0.45),均P0.001]。结论:青少年生活方式总体状况良好,中学生、城市青少年、重点学校青少年、独生子女生活方式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和学校适应行为问卷对621名哈尼族中学生施测。结果 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同家庭住地(F=3.20,P0.05)、年级(χ2=51.10,P0.00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的学业适应得分高于乡镇学生(P0.05);县城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均高于乡村学生(P0.01,P0.01);乡镇学生的总问卷分值显著低于县城和农村学生(P均0.05);2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总均分及5个维度得分,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有升有降;3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与民族文化认同有关,受民族接纳、社会俗约因素的影响,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预测效应(P均0.001)。结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受家庭住地、年级的影响,不同维度呈非平衡性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国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情况,探讨生活满意度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关系。方法:以地区和城乡分层,从全国8个城市中抽取17,62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健康危害行为自评问卷的测定。结果:(1)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4.99±0.94)。(2)不同性别、年级、年龄、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一般、家庭、朋友和学校满意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一般(4.56±0.56)vs.(4.50±0.63),P0.001],而自我满意度得分低于男生[(4.75±0.72)vs.(4.80±0.88),P0.001];除朋友维度,其他维度得分均是高中阶段最低;除学校维度外,城镇学生一般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如,一般(4.56±0.61)vs.(4.48±0.56),P0.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越好,MSLSS的一般和各维度得分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MSLSS的一般和各维度得分越高;不同年龄学生一般和各维度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15~16岁时评分最低(4.44±0.56)。(3)生活满意度高是抑郁、焦虑、吸烟、饮酒、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OR=0.17~0.68)。结论:中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同时与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从甘肃某藏族聚居区选取2所藏族中学,选取1149名藏族中学生(男生586人,女生563人),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和谐量表(SCCS)评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学生自我与经验的协调程度。结果:SCCS总分低于选项中值[(2.8±0.3)中值3分];EMBU正性因子得分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3)vs.(2.7±0.4),P0.05],男生SCCS自我灵活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2.9±0.5)vs.(2.8±0.5),P0.05];EMBU正性因子与SCCS之间呈负相关(r=-0.20,P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SCCS负向关联(β=-0.16,P0.01),母亲拒绝和否认因子与SCCS正向关联(β=0.16,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藏族中学生具有较高程度的自我和谐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藏族中学生自我和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学校和4所公立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整体上,公立校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高(8.4±1.9),然后依次是混合校城市儿童(8.2±2.1)、混合校流动儿童(7.4±2.3)、打工校流动儿童(6.9±2.7)(F=16.27,P0.001);(2)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0±2.6,积极情感得分高于消极情感[(3.0±0.5)vs.(2.3±0.6),P0.001];(3)流动儿童中,男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低于女生[(4.5±0.9)vs.(4.7±0.9),P0.001],而对环境的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3.7±0.9)vs.(3.5±0.9),P0.01;(2.9±0.7)vs.(2.8±0.7),P0.05];(4)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三峡后靠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应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19名三峡后靠移民和327名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后靠移民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分均高于当地居民[(123.5±37.0)vs.(117.4±26.O),(1.8±0.7)vs.(1.7±0.7),(1.3±0.4)vs.(1.2±0.3),(1.4±0.6)vs.(1.3±0.4),(1.3±0.4)vs.(1.2±0.3),(1.2±0.4)vs.(1.1±0.3);P=0.016,0.038,0.028,0.024,0.001,0.012];(2)移民的应激总分、生活事件得分、消极情绪体验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均高于当地居民[(36.3±19.2)vs.(29.9±17.1),(2.9±2.O)vs.(2.4±1.8),(2.7±2.6)vs.(2.0±2.2),(2.4 2.2)vs.(1.9 2.0);均P<0.01];(3)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B=0.198,0.152,0.256,-0.151,0.117).结论:三峡后靠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当地居民差,应针对影响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等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并比较性别、学校与专业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为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和湖北大学大一至大四有效被试470名,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研究。结果:1中医院校男生的GWB得分高于女生,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72.97±12.121)vs.(72.79±10.519),P0.05];2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高于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71.63±10.416)vs.(74.18±12.097),P0.05];3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GWB得分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的GWB得分[(74.18±12.097)vs.(78.25±12.391),P0.05];4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及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六因子之间显著负相关(r=-0.512,-0.457,-0.387,-0.371,-0.302,-0.401,-0.462;P0.01);5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3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β=-0.554,-0.779,-1.003;P均0.05)。结论:中医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间关系密切,且其主观幸福感低于非中医院校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和特点,为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设计,对重庆市25个区县13035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38份。其中非留守学生3057人,留守学生9881人(父母均在外工作的7728人,仅父亲在外的1622人,仅母亲在外的531人)。用自编调查表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和父母外出情况,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调查样本的生活事件发生水平。结果:父母均在外和仅母亲在外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仅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均P<0.05);留守女生在人际关系[(10.4±5.3)vs.(9.7±5.0)]和学习压力[(10.4±5.3)vs.(9.6±5.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留守男生(均P<0.001),在受处罚[(11.0±8.2)vs.(11.5±7.8),P<0.01]和其他[(4.9±4.4)vs.(5.9±4.5),P<0.00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留守男生;父母离婚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49.1±25.6)vs.(47.4±25.4),P<0.05]和受处罚[(11.9±7.9)vs.(11.1±8.0),P<0.001]、健康与适应问题[(7.0±4.4)vs.(6.7±4.3),P<0.05]、其他[(5.8±4.6)vs.(5.4±4.6),P<0.01]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婚的留守学生。留守初中生和留守高中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留守小学生高(P<0.05);每三天以内和父母交流一次的留守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要低于其他交流频率的留守学生(P<0.05)。结论:双亲在外、母亲在外、父母离婚、与父母沟通少的留守学生生活事件发生水平更高,尤其是留守中学生。留守女生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生活事件和更少的受处罚和其他类型的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包括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及困难儿童3个子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对105名孤独症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同时对100名正常儿童母亲施测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结果: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母亲[如,总分(108.59±16.09)vs.(84.91±17.4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组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高于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组母亲[如,总分(118.30±12.12)vs.(107.86±13.86),(103.45±16.98),(100.95±14.60);P<0.001];训练时间1年以上的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困难儿童维度上得分低于训练时间1年以内的母亲[(32.13±6.96) vs.(39.23±6.16),(41.33±6.92);P<0.001];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9,P<0.01),与儿童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5,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进入了亲职压力的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2.9%.结论: 孤独症儿童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睹火灾对初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距某特大火灾现场200米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387名学生为研究组,抽取另一区与研究学校性质、等级相匹配的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48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全体被试施测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研究组PTSD及疑似PTSD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CARED量表广泛性焦虑及躯体化/惊恐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DSRSC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SCARED总分≥23分)、抑郁(DSRSC总分≥15分)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0)、既往经历创伤(OR=5.67)及来自目睹火灾学校(OR=1.61)者更易出现PTSD症状。结论:目睹特大火灾的初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等症状,在进行灾后心理支持及危机干预时需重视目睹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聋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聋儿与正常儿童创造思维能力的差异,探讨相关因素对聋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在沈阳和大连两地,方便选取4所特殊教育学校,随机抽取年龄8~16周岁的听力残疾学生122名;方便选取2所普通小学和2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年龄8~16周岁正常听力学生122名.用新编创造思考测验和瑞文测验联合型进行测试.结果:①聋儿组的语文流畅力、语文变通力、语文独创力、图形变通力得分及IQ值均低于正常儿童组[如,IQ值(101.05±1.196)vs.(105.01±1.102),P=0.030],而图形精进力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组[(3.24±0.40)vs.(1.96±0.22),P=0.006].②聋儿语文流畅力、语文独创力均与年龄呈正相关(β=0.310,0.301;P<0.001或0.01),语文变通力与双语教育年限呈正相关(β=0.308,P<0.001),图形流畅力、图形变通力、图形独创力、图形精进力均与手语使用年限呈正相关(β=0.321,0.308,0.228,0.456;P<0.01或0.05).结论:聋儿的语文创造思维能力和图形变通力差于正常儿童,图形精进力好于正常儿童,而图形流畅力、独创力与正常儿童无差异;手语是聋儿图形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对31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失眠症组于症状缓解出院后3~4月回访时重复检查.结果:(1)在睡眠结构上,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呈现睡眠时间减少[(333.71±84.33)min vs.(403.65±19.29)min]、睡眠效率下降[(70.41±17.35) % vs.(83.45±4.42) %]、睡眠潜伏期[(39.48±24.24) min vs.(19.65±8.57) min]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延长[(106.60±42.89) min vs.(86.80±12.25) min],S_1睡眠时间比例增加[( 25.36±14.22) %vs.(8.86±1.77) %]、觉醒次数增多[(4.45±2.51) vs.(1.75±1.07)].S_(3+4)睡眠[(7.38±9.70)% vs.(13.78±4.24)%]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 14.54±5.61) %vs.(19.18±2.14) %]减少 (Ps<0.05).(2)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上,失眠症组状态焦虑[(47.94 ±8.96) vs.(39.15±4.51)]和特质焦虑[(49.94 ±8.90) vs.(42.05±7.13)]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s<0.05).状态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S_1睡眠时间比例均呈正相关(r=0.25~0.44,Ps<0.05),而与快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呈负相关(r=-0.41,P<0.01);特质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正相关(r=0.37,0.29;均Ps<0.05).(3)回访时患者睡眠结构改善,状态焦虑得分下降,特质焦虑无明显变化.结论:失眠症患者有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和较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电脑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线索取样,对某大学17名游戏成瘾倾向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干预,并与另外一所大学10名基线水平一致的个体进行对照,在实施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及多种情绪与认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两组后测分数的协方差检验显示,在为期三周的人际团体辅导后,干预组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92.6±16.7)vs.(105.9±13.0)],也低于前测(98.9±16.4)(均P0.01)。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自我负性认知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4±7.9)vs.(13.5±5.6),(39.7±6.4)vs.(49.9±10.3),(15.1±4.3)vs.(19.9±3.0);均P0.01],而自尊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9.3±2.9)vs.(24.6±4.8),P0.01]。结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22位农村留守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134)和对照组(N=88),对干预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和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两组各填写1次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ES-DC)、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completion by teacher)、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PHCSS).结果:第1次复查干预组EPQ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8.2±5.8)vs(10.2±6.1),P=0.015];第2次复查干预组CES-DC得分低于对照组[(15.9±7.3)vs.(18.8±7.7),P= 0.038];PHCSS中焦虑、幸福满足分量表分分别在第1、2次复查中高于对照组[(6.6±3.4)vs.(5.6±2.7),(6.5±1.9)vs.(5.7±1.8);P=0.022,0.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对儿童个性的重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水平和发展特点。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774名河南省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进行测验。结果:1农村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初中生(t=2.37,P0.05);2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1.99,P0.05);3农村留守初中生3个年级之间的心理弹性总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在父母单亲监护和非父母监护两种类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农村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年级和监护类型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