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与认知状况。方法对承德市1 090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答卷1 070份,41.68%的人不知道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60.00%的人不知道乙型肝炎疫苗需加强免疫注射,91.87%的人认为不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复种知识不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家属、血站血库及化验室人员、血液科经常输血的患者乙型肝炎疫苗愿意复种率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愿意复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措施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他们不断了解和认识乙型肝炎疫苗复种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加强免疫注射的自觉性,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黄祥彬  陈光艳  区敏洁 《海南医学》2014,(24):3703-370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对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92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携带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胎儿于出生日、1个月龄、6个月龄时采用单用乙型肝炎疫苗5μg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观察组49例孕妇在妊娠28周时开始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每4周一次,胎儿出生6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1个月龄、2个月龄、7个月龄时给予乙型肝炎疫苗5μg。对两组胎儿进行随访,12个月龄时检测乙型肝炎疫苗标志物在婴儿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携带率为1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HBs阳转率为95.9%,明显高于对照组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效果比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839例分成4组,A组出生后给予HBIG注射,B组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C组只给予疫苗,D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HBIG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从HBsAg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时间。B组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翁淑贤 《肝博士》2008,(6):37-37
许多人都知道,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好办法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形成抗体。但专家临床发现,有近四成成人在接受了多次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却查不到抗体。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减少院内感染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和依据。方法:对乙型肝炎五项均阴性的医务人员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接种效果。结果:30岁以前接种疫苗者抗 HBs阳转率接近90 % ,抗HBs总阳转率为78% ,且随年龄增加,抗HBs阳转率逐渐下降。结论:医务人员进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是降低职业感染较为有效的措施,应尽快尽早注射。  相似文献   

6.
839例 HBsAg 阳性的孕妇所产的新生儿,被分成4组,A 组婴儿出生后给予 HBIG 注射。B 组婴儿注射 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C 组只给予疫苗。D 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HBIG 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不从 HBsAg 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 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的时间。B 组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自被广泛地推广使用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和肯定它在降低乙型肝炎流行及减少发病所起的显著作用[1],目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但仍有部分人在按常规注射后未出现免疫力.为观察加强免疫的效果,分别给延边大学医学部427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的大学生注射了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疫苗1个周期,观察了免疫抗体出现情况.1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选择延边大学医学部2001—2003级自愿接受加强免疫的427名学生,均为按0,1,6个月3次注射5μg乙型肝炎疫苗后检测ALT值在正常范围内,而HBV的3项指标,即H…  相似文献   

8.
DNA(去氧核糖核酸)疫苗也可称之为“基因疫苗”,是与传统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如酵母菌表达的乙肝疫苗)完全不同的疫苗。其主要区别是:①前两种疫苗主要是蛋白质,将这种蛋白质注射至人体就可以诱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而DNA疫苗不是蛋白质而是核酸(基因),将这种基因注射到人体内,使其在人体内表达各种抗原,从而诱生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川;②前两种疫苗主要是诱生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在病人体内诱生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比较差,因而主要用于预防,而DNA疫苗…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乙型肝炎多来自家族性垂直传播,尚难彻底根除,因此,预防乙型肝炎成为当务之急,应正确合理的采用预防措施。当前阻断乙型肝炎家庭性垂直传播的最佳措施是被动免疫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主动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血液传播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给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最有效方法。为了解护理人员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认知情况及接种情况,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预防知识水平,笔者于2009年4~6月对我市4家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博士》2006,(5):67-67
广东省防治肝脏病健康教育基地开始对全省没有保护性抗体的成年人及外来流动人口,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费接种,只收取3元的疫苗注射费用。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会长李福山教授说,广东是全国乙型肝炎防治的大省。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进而预防肝癌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李福山表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卫生部官员称,为预防免疫而接种天花疫苗的人中,有两名发生了可能为疫苗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抗乙型肝炎有效疫苗的应用在预防严重且偶尔致命的感染方面有很大突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接种疫苗可导致发生严重的预想不到的副作用。现描述一例男性病人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出现颅神经麻痹情况。男,35岁,保健工作者,既往健康。二日来眩晕逐渐加重,一日来恶心,因左眼不能闭合,耳鸣但不聋而入院。所有上述症状出现前5日曾患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患者未用药,但入院前4日曾接受乙型肝炎重组疫苗(Engerix B)激发量注射。检查见病人左侧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原麻痹,眼球震颤二度伴有快速相向右,这两项检查结果说明左侧  相似文献   

14.
《肝博士》2007,(2):68-68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疫苗常常对部分人体不起作用,或产生抗体速度较慢。如今,复旦大学朱乃硕博士发现的一种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增效剂,将使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增效提速,为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该成果已得到国家“865”高新技术项目的立项支持,有望在2年内进入临床试验。朱乃硕发现,这种增效剂可大大增强乙型肝炎疫苗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预防 4.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 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  相似文献   

16.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幼儿和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职业献血员等).接种程序为全程接种3针,按照0、1、6月间隔程序,即第1针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要求于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探讨不同乙肝疫苗接种方法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为提高免疫接种成功率提供线索.方法 62例乙型肝炎全套,丙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从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 μg肌肉注射4次(分别于0个月、1个月、6个月、9个月注射);B组24例,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 μg皮内注射6次(每两周1次).注射结束后1~3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对于低度< 10mIU/ml者认为免疫失败,分析失败者与成功者各因素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HbsAb阳转的血液透析患者同未阳转的患者比较,在白蛋白值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营养情况可能和透析患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母婴传播是传播乙型肝炎的一种特殊途径,传播率高达20~70%。目前我国生产的血源性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在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方面确实有积极效果。但我们在实践中感到乙肝疫苗的使用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疫苗注射后的应答率及保护率都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3年来,我院采用麻疹疫苗治疗乙型肝炎,共60例,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方法:用麻疹疫苗肌注,一周一次。每支疫苗用2ml注射用水稀释。第1周1ml,第2周2ml,10次为一疗程。间隔1个月后可以进行第2个疗程。儿童剂量可酌减。结果:一般在注射麻疹疫苗二个月后全部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如食欲增加,腹胀减轻等。部分肝脾肿大的患者,经用疹麻疫苗注射后,肿大的肝脾逐渐缩小。肝功检查也有部分改善。9例患者15%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下降至正常,60例用此法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 3种不同剂量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 130例 15~ 18岁健康人群的血清样品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HBsAg、抗 -HBs、抗 -HBc。 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 ,在全程免疫后 1年检测抗 -HBs阳转率及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结果 接种 3种不同剂量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后均获得不同的免疫效果。结论 年龄在 15~ 18岁的健康人群 ,3次 2 0 μg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明显优于 3次 10 μg、5 μg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