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暈一症作为主訴或随訴症状之一的疾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鮮。但其病因、病机及診治等各方面均比較复杂,中西医学的认識均有不同;茲就个人短期实习中有关本症的认識与体会,加以引述討論,以便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能进一步結合起来。眩暈古称“眩冒”,早在《內經》《五藏生成篇》即有“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虛,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則入肝”,《至真要大論》又有“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的記載;宋元以后論述更詳,如宋、严用和《济生方》;“所謂眩运者,眼花  相似文献   

2.
辯証要約:1.眩者、視物旋轉,暈者,头目昏暈。2.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眩暈之因不外風,主藏不外肝。3.眩暈偏虛症,宜審三因,肥人眩暈,气虛有痰,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瘦人眩暈,血虛有火,治宜滋陰降火为要,兼帶抑肝之剂,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陽虛,此皆三因之虛症。4.眩暈偏实症,宜審四气,扶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热悶,湿則重滯。5.眩暈一症,多屬上盛下虚所致,虛者、气血虛,盛者,痰涎風火,故河間云:“無痰不眩,無火不暈”。6.眩暈之因,气虛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治当升陽补气,血  相似文献   

3.
子痈、子痰生于睾丸,囊痈、脫囊生于阴囊。治此四病,必先明其經絡所主。《內經》謂“厥阴病則舌卷囊縮”,舌卷是手厥阴証,囊縮是足厥阴証,睾丸一說属肝,如《內經》謂:“厥阴气絕則卵上縮而終”,一說属腎,如《外科真詮》謂:“子属腎,子之系又属肝”。由此可知,睾丸和阴囊疾患,总不离乎肝腎两經。  相似文献   

4.
内經六微旨大論說:“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它以风寒热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者为中气,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則彼此互为中气。这本来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可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的六气推步看出),它和人体脏腑經絡并不是一回  相似文献   

5.
“眩暈”是临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种症狀。它可以在多数疾病中出現,对病人的精神威胁很大。茲将我院1962年—1964年8月所收治的25例經西医确定診断的各种疾病的眩暈患者的辨症施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疟疾,中医对它的分类是非常的細致,有五脏(肺、心、肝、脾、腎)等疟,六經(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等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疟,病因(溫、痰、血、食、胎、瘴)等疟,时間(昼、夜、久、日、間日、三日)等疟区別,但总的来說:不外是风寒和暑湿的两种类型,与日疟,間日疟,三日疟的三个时間,它的成因,正如《內經》所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滄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則病成矣”。同时由于“疟气并于阳則阳胜,井于阴則阴胜,阴胜則寒,阳胜則热”,所以在发作时,有先寒后热,或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內經說:“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說伤寒卽古人对于多种热病的通称。伤寒的六經,名註家如方有执說:“六經之經与經絡之經不同,六經犹儒家六經之經,犹言部也。”程应旄說:經犹言界也,經界旣正,則彼此可以分疆……”,是都認为六經是多种热病的六个部分,或者說六个階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第二节眼与臟腑“素間”陰陽应象大論中有說:“肝主目(中略)在竅为目”,“灵樞”五閱五使篇有云:“目者肝之官也”,眼对五臟中特别重視与肝的關連;“灵樞”大惑論有說:“目者心使也”;虽然这些說法很与以前所謂“連目系”(肝經)及“繫目系”(心經)的經絡綫路相呼应,但是,不單單是肝与心,同時在大惑論裏还有認为眼睛是五臟六腑之精的說法,现在引在下面: 1.“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原文有“其窠”字样,根据守山閣校本訂正,校訂者註)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約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脈並为系,上属腦,後出於項中,(中略)”。2.“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衛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生也,故神劳則魂魄散,志气乱(下略)”。後世,受印度医学的影响,到明朝以後在前記諸眼科書裏記載着以此說而推衍出來的五输八廓說。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医对眩晕病证的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内经>中有目眩、眩仆、眩冒、掉眩、眩转等不同称谓,且在证候病机方面有丰富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内经>关于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代张仲景虽未立眩晕专篇,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如<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金匮要略>中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与发挥,<千金要方>中专立"风眩"门,<全生指迷方>中述及眩晕有"发则欲呕,心下温温"、"目瞑不能开"等症,<严氏济生方>则谓"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可见古人所论述的眩晕病证是以头昏眼花,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站立不稳,倒仆于地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病证,常伴有耳鸣、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10.
中風第二“人百病,首中風, 驟然得,八方通,”“原註”:①內經云,風为百病之長也,昔医云,中脉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著四肢,中經則口眼喎斜,中血脉則半身不遂。②中風病,驟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湧,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謂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淺說”,中風一名,首見內經,漢張仲景氏著伤寒論与金匱要略中亦曾对于“風”病詳加論列,隋巢氏病源也一開始就描述“風病諸候”,其“風病  相似文献   

11.
四、在有中枢神經的部位禁刺或禁深刺,对較重要的神經分枝不可刺激过强。原文: “刺头,中脑戶,入脑立死;刺脊間,中髓为傴;刺阴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分析解释: 脑戶,为督脉的穴位。《类經》解释該穴在枕骨上,通于脑中,脑为髓海,乃元阳精气之所聚,針入脑則精气泄,故立死。此說极为确切,因該处为延脑,乃人之生命中枢,誤刺出血則可致人于死。刺脊間,中髓为傴。《类經》說:“刺脊太深,  相似文献   

12.
針灸治疗中的異常情况很多,輕則給病人造成一定痛苦,重則危及生命,本文报道者包括我科門診一九六○年以来所见八例異常反应簡述于后: 二、体会 1.暈針实即暈厥,为突然的血循环障碍(主要是血压降低脉搏变慢)引起脑部缺血所致。由于突然的刺激,通过神經反射,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而选择性的血管的代偿作用不能及时充分发揮、血流分配不能及时充分調整,致使脑部缺血,影响中枢神經系統的功能,甚而意识丧失。而在身体衰弱、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施行針刺,則更易发生。暈針者,神气虛也。祖国医学认为:由于惊恐而致气机逆乱,上壅心胸,痞塞气道、蒙閉  相似文献   

13.
暝眩的我見     
商書”說命篇”:“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这名詞,概有兩种不同的說法:一种是指服藥后产生的眩冒狀态,这可叫它“瞑眩現像”;另一种是指服藥后产生非預期的作用,如发汗藥反能引起下瀉,利尿藥反能引起发汗,健胃藥反能引起嘔吐等,这可叫它“瞑眩作用”。依字义解釋,前一种說法似乎是比较切合。古代的字书,如集韻:“瞑,目不明也”。呂覽也說:“瞑,目无由接也”。說文:“眩,目无常主也”。博雅:“眩,惑也,乱也”。前汉书文帝紀:“俗儒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颜师古註:“眩,乱視也”。这些都是說視觉发生異常現像和一  相似文献   

14.
据“素問”骨空論上說:“任脉为病,男子內結七疝”,民間有一針“会阴穴”治疗疝气的单方,正由于任脉起于会阴,針“会阴穴”感应灵敏,自可达到直捷調节任脉經气而起作用。作者經治“气疝偏墜”2例,一針“会阴穴”,果然疗效滿意,茲介紹如下: 病例 (例一)朱国法,男,34岁,南桥鎮芙蓉理发店理发員,門診号00579,1963年3月27日門診。三年来时有头暈、足痠,过劳則腰痛喜按,曾有遺精,无阳萎,因搬家具疲劳,发为右睾块  相似文献   

15.
內經說目是肝之窍,肝是血之海,目得血则視。又說肝气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辯五色。又說目是五臟、六腑之精。如果肝阳上冲,就必然会直接波及兩目。推其原因,是由于腎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之所致。所以在治疗时必須紧紧掌握滋腎水、养肝木、熄肝风这一原则,方能获得效果。病例: 李××,男,58岁。住鎮江市山門口街2号。初次門診时間:1957年4月。据患者主訴,患高血压症已經三年,收縮压經常在220毫米水銀柱左右。今年春間,突然兩目失明。置灯于目前,仅略有紅影感觉,其他一无所見。经××医院眼科檢查:玻璃体因出血而有損坏,瞳孔已經散大,認为无法治疗。又經××眼科医师检查,疑为白内障伴有高血压?亦認为无法治疗,乃求治于中医。 檢查:患者兩目瞳孔已不同于常人,眼球呆鈍。虽手指紧靠眼前;亦不能見。两脉洪大鼓指,面色潮紅,  相似文献   

16.
美尼尔氏病是以发作性旋轉性眩暈、耳聋和耳鳴为主要症状的內耳疾患。本病由于內耳膜迷路的淋巴水肿病变,产生前庭功能的紊乱,但其病理改变的真正原因,迄未最后确定。患者临床表現为突然性发作性眩暈,身体突然失却平衡而仆倒,觉四周景物或身体旋轉,但神志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有关中风的記載,最早見于《内經》。《素問风論》說:“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門戶所中,則为偏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則以中风系“格脉空虚,风邪外中”,由于受邪的浅深,而有中絡、中經、中府、中藏之别。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根据《内經》說法,又进一步发揮,把中风分为风痱、偏枯、风懿、风痹等类型,亦以外风侵袭为主要因素。至宋代严用和則認为中风属其气先虚,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所致。金元以后,对于中风学說大有发展:河間主火  相似文献   

18.
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見疾病之一,在祖国医学典籍里,应包含在黄疸病的“阳黃”中,若依《伤寒論》六經辨証来說,則与少阳、阳明两經並病是相似的,宜用大柴胡湯以双解两經之邪。本院自1960年初至8月底止,采用加减大柴胡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四十例,获得良好效果。病例选择我們选择病例,大多为急性卡他儿性胆囊炎、輕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炎急性发作后,形成局限性炎症性包块,且有趋于吸收傾向而不适于手术者,  相似文献   

19.
“神經衰弱”为一种常見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根据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基本理論,是由于环境刺敞(精神过劳、起居失常、睡眠不足、或环境不适、营养不良等),引起高級神經活动的过度紧張,造成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調的結果。祖国医学对“神經衰弱”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經灵樞海論篇就有“髓海有余和不足”的类似記載,它说:“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則脑轉(头晕)、耳鳴、胫痠、眩冒、目无所見,怠隋嗜  相似文献   

20.
沙眼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我国第一部医节《黄帝內經》記載已有“倒睫”,“倒睫”多数是沙眼的后果,可知在这时已經有了“沙眼”病。隋代《巢氏諸病源候总論》目风赤候所說:“见风泪出,目眥皆赤”和睊目候所說:“目眥痒而泪出,目眥恆湿”等記載,似指沙眼初期症状。目风肿候所說:“瞼內結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謂风肿”,似指第二期沙眼,結合膜乳头肥大的症状。睢目候所說:“风客于瞼肤之間,所以其皮緩纵复于目,則不能开”,似指第三期沙眼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