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桅子鼓汤的"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积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  相似文献   

2.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3.
《金匮》中乌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江西中医药》2003,34(12):43-44
统观《金匮要略》 ,用乌头者共涉及五张方剂 ,即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大乌头煎、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在使用乌头的诸方中 ,有以下内容应予以关注和了解。1 方有乌头必用蜂蜜1 .1 用蜂蜜直接煎煮乌头 如 :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 ,川乌五枚 (口父咀 ,以蜜二升 ,煮取一升 ,即出乌头 )。上五味 ,口父咀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渣 ,内蜜煎中 ,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 ,尽服之。乌头桂枝汤 :乌头。上一味 ,以蜜二斤 ,煎减半 ,去渣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 ,得一升后 ,初服二合 ,不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复加至五合。其…  相似文献   

4.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6.
根据《伤寒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炮,去皮)。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厚朴麻黄汤     
<正>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  相似文献   

8.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少阳病主方.笔者临床上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11.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国医论坛》2021,36(5):5-6
《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亦有少数方不先煎、去上沫。通过对麻黄先煎、去上沫的认识,以及麻黄的作用和所治病证,总结出麻黄先煎与否有以下规律:发汗解表为主,病变部位较表浅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邪气盛且部位深时不先煎、去上沫;宣肺利水为主,蠲除水饮者,当以"和"为贵,减缓麻黄峻烈之性,麻黄宜先煎、去上沫;温阳发汗为主,防止麻黄发散太过伤阳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开宣肺气、发越阳气为主,只取其升清阳发腠理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治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注)、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四个汤方的煮药方法大体相同,四方中的百合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其它药或别煮去滓合煎,或纳入合煎,如别煮知母去滓合煎,别“煎”滑石代赭去滓合煎,及内鸡子黄搅匀煎,内地黄汁煎取。此四方煮法去滓前的“煎”字应是“煮”字之误,具体理由有三: ①“煎”是剂型的一种。汉唐以前方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病之主方,其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渴,柴芩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  相似文献   

15.
大承气汤,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原方组成:大黄12g(四两,酒洗),枳实12g(五枚),厚朴24g(八两,去皮,炙),芒硝6g(三合)。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18.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洗)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甘草(炙)6g,黄连3g,大枣(劈)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上7味以水1200ml煎取600m L,分2次服),半夏泻心汤主治胃气不和,寒热错杂之虚痞~([1]),笔者在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应用于皮肤病多种疾病的  相似文献   

19.
八、酸枣合剂(即酸枣汤原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三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卷二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1.方剂来源及方名解说  相似文献   

20.
正炙甘草汤为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1])"。功效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