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双环10号线环扎并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生志  张桂萍 《中国骨伤》2012,25(4):335-337
目的:观察双环10号线环扎并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双环10号线环扎并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骨折8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9~75岁,平均42.5岁;左侧52例,右侧34例。86例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3个骨折块者25例,4个骨折块者32例,4个以上骨折块者29例。手术时间40~70 min。所有病例术后根据B觟stman等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86例全部得到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5年。B觟stman评分总平均分(27.65±2.05)分,优78例,良8例。结论:双环10号线环扎并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复位良好、固定稳定的优点,可早期进行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与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髌骨骨折96例,其中48例采用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1~84岁,平均(53.8±4.7)岁;横行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21例。48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及"8"字张力带固定治疗(开放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9~86岁,平均(49.1±4.2)岁;横行骨折25例,粉碎性骨折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天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B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与开放组比较,经皮组患者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天及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进行Bstman评分,经皮组平均28.8±4.7,开放组平均24.6±4.3,经皮组高于开放组。结论:经皮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杨荣  杨晓东  舒帆  张浩 《中国骨伤》2018,31(10):894-898
目的:探讨采用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难复性骨折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的1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7(48.7±3.2)岁;骨折按OTA/AO系统分型均为34-C3.2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0个月根据B觟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对其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0~24 (14.6±2.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1.7~16.5(12.7±1.7)周。手术时间67~95(71.4±11.5) min,术中出血量41~72(57.0±7.5) ml,术后首次关节功能锻炼时间2~5(2.2±1.7) d。术后无针尾穿破皮肤及克氏针松动滑脱、针尾痛性滑囊炎,无钛缆脱套、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0个月B觟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15±1.74,其中优秀12例,良好4例,失败1例。结论 :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难复性骨折块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关节面解剖复位好、内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2~75岁,平均38.6岁。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并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解剖复位。疗效评定按照Bstman等临床评分系统评分如下:总分28.43±2.34,其中优(28~30分)21例,良(20~27分)13例,差(<20分)0例。结论: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镍钛聚髌器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红略  钱臣  赵金坤  石岩  周琦 《中国骨伤》2009,22(2):128-130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采用镍钛聚髌器结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38例髌骨粉碎性骨折,男25例,女13例;年龄21—64岁,平均42.5岁:均为粉碎有移位骨折,其中碎骨块3块16例、4块14例、5块及以上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随访期间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8-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发生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2例。按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价标准:优17例,良19例,可2例。结论:镍钛聚髌器结合钢丝环扎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理想选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顾德帅  朱刃  俞文俊  张黎文 《中国骨伤》2018,31(10):903-906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0(45.0±2.0)岁,所有骨折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手术预后,术后12个月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50.2±10.1) min,出血量(20.3±5.2) ml。术后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6.0±0.5)个月。术后6周VAS评分为1.8±0.4,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0.6±1.5)°。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3.0±0.8)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95.6±0.6。结论: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够恢复髌骨解剖形态,可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愈后效果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NiTi-PC)固定,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1(39.4±9.9)岁,其中摔伤19例,交通伤9例,运动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75(33.1±7.8)h;B组30例采用张力带加环扎固定,男15例,女15例,年龄21~76(38.6±10.2)岁,其中摔伤17例,交通伤12例,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91(34.5±9.1) h。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按照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A组30例(28.6±4.7)分,其中优26例,良4例;B组30例(25.5±4.4)分,其中优20例,良8例,差2例;两组Bostman总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明显优于B组。B组有1例出现克氏针退针,2例关节僵硬,3例出现内固定激惹。结论: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坚强可靠,术后能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边悬吊联合三道钢丝垂直固定技术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采用锁边悬吊联合三道钢丝垂直固定治疗23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4~68(55.0±1.2)岁.术后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纵形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髌骨纵形粉碎性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2.4岁.其中车祸伤11例,摔伤8例.均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38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屈膝角度的马步桩在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疗效,并为传统体育疗法的精细化和现代化提供依据。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90例横行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21~77岁,平均50.0岁。均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门诊复查骨折临床愈合后,分为3组进行康复训练:A组,男21例,女14例,采用屈膝60°站桩训练;B组,男21例,女14例,采用屈膝30°站桩训练;C组,男10例,女10例,采用平路行走训练。康复训练为期1个月。以X线片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于训练前后对各组病例进行B觟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2~4个月)。B觟stman功能评分:训练前A组18.89±2.19,B组18.74±2.03,C组18.85±2.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评分29.40±1.14最高,B组26.09±3.86与C组25.70±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步桩运用于髌骨骨折术后的中期康复训练是安全、可靠、有显著疗效的;相比平路行走训练和屈膝30°站桩训练,屈膝60°马步桩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采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髌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6.0±3.0)岁;横形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2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0±2.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手术时间(54.2±10.4) min,术中出血量(56.0±8.5)ml,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4.6±1.3)d.术后无感染、退针、线缆松脱,无皮肤刺激等并发症发生.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分29.06±1.67,其中优33例,良1例.结论: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特别是横形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涛  李海峰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3,26(6):453-456
目的:比较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髌骨固定针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2例。髌骨固定针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克氏针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5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Bstman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根据Bstman评价标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407)。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0,P=0.000),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0,P=0.064;t=0.612,P=0.544)。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To evaluate a new fixation technique for patellar fracture using patella rings. A total of 75 patients (average age of 51.3 years) with comminuted or transverse patell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fixation with patella rings. The Böstman scores at the time of bone union and at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ere recorded, as was the degree of pain on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at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any sign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average Böstman scores for patients in the transverse fracture group were 25.2 and 29.4 at 3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cores for patients in the comminuted fracture group were 27.6 and 28.7,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Böstman scores were graded as excellent and good in more than 90 % for patients with either a transverse or comminuted fracture. At the time of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VAS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s was 0.38, whereas the score for patients in the transverse fracture group was 0.35.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uninjured knee at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for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P > 0.05). This new fixation technique using a patella ring resulted in good outcomes for both transverse fracture and comminuted fracture and i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shing to commence early function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在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82侧,外固定器组34例38侧,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0.05±3.70)岁,行外固定器固定。小夹板组40例44侧,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30±3.48)岁,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拆除固定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小夹板组即出现掌倾角与尺偏角的丢失(P〈.01)。拆除外固定1个月时,小夹板组与术后当天比较,角度丢失更加明显(P〈0.01);而外固定器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拆除外固后1个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外固定器组优于小夹板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宜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可减少复位丢失,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