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性骨肿瘤良性骨肿瘤1.孤立性骨软骨性外生骨疣(骨软骨瘤);2.多发性骨软骨性外生骨疣(骨干连续症);3.骨瘤;4.骨样骨瘤;5.成骨细胞瘤;6.骨化性纤维瘤;7.非骨化性纤维瘤;8.硬韧带增殖性纤维瘤;9.骨旁性软骨瘤;10.成软骨细胞瘤;11.软骨粘液样纤维瘤;12.血管瘤;13.骨膜性血管瘤;4.囊性血管瘤1病;15.釉质上皮瘤;16.成釉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骨软骨瘤或骨突)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的CT平扫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的患者中2例合并骨软骨瘤,4例合并骨突,CT均可清楚显示骨旁脂肪瘤及其下方的骨质改变.2例合并骨软骨瘤患者中1例病变位于坐骨,1例位于股骨粗隆;4例合并骨突患者中2例位于股骨干,1例位于胫骨干,1例位于胸骨.骨软骨瘤和骨突紧紧附着于其下方的骨质,大小为0.3 cm×1.2 cm~6.0 cm x4.0cm.2例骨软骨瘤较大,呈菜花状,骨皮质与其下方附着骨的骨皮质相连续,骨髓腔与附着骨的骨髓腔相通.4例骨突较小,形态不同,其中2例为单个小的骨突,另2例可见2~4个骨突.骨软骨瘤和骨突被脂肪瘤包绕,脂肪瘤大小为3.0 cm x2.0 cm~11.0 cm×10.0 cm,其内可见厚薄不均匀、数日不等的纤维间隔,肿块边缘清楚锐利.1例脂肪组织内可见钙化和(或)骨化,2例可见肌肉萎缩.结论 CT平扫可以清楚显示骨旁脂肪瘤合并骨软骨瘤或骨突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并清楚显示与其下方骨质的关系,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并为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兔采用自体骨、异体骨及组织工程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比较分析 MRI、CT、X 线3种影像手段在早期骨移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腰椎横突间植骨并制备模型,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组织工程骨材料;B组:自体移植骨材料;C组:异体移植骨材料.术后2、4、6周行骨密度检测,CT及MRI检测.结果:X线及CT显示术后6周用组织工程骨作为移植材料的骨密度值、横突间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骨及异体骨.MR 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能早期无创监测移植骨新骨形成的骨基质中原始微血管的形成过程,判断移植骨存活情况.结论:MRI、CT、X线联合应用能监测兔腰椎融合术后的移植骨修复过程.动态增强 MRI 对早期骨移植是否成功有很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骨的强度,骨的几何形态、微结构、骨质量等也是骨强度的决定因素,骨的形态结构变化对反映骨强度和预测骨折危险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绍骨的形态结构及小梁微结构的影像学研究和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对骨强度和骨折风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征象,提高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结论:MRI检查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跟骨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跟骨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其影像、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患者为一青少年男性, 1年半前病理确诊为右足跟骨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行单纯刮除植骨术后10个月肿瘤即复发.结果 X线及CT表现为右足跟骨呈膨胀性破坏,病灶内钙化及骨化影较少,内侧骨质破坏明显,骨皮质明显变薄,不连续,周围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影,跟距关节间隙尚清晰,周围其余骨质结构尚完整,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结论 跟骨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与跟骨良性骨母细胞瘤相比影像表现、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差异,确诊只能通过病理组织学方法.单纯采用刮除植骨术效果不佳,易复发并导致恶变.  相似文献   

7.
Brodie's骨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Brodie's骨脓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rodie's骨脓肿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中单发15例,多发2例.本组12例表现典型的Brodie's骨脓肿为干骺端小圆形或椭圆形骨破坏区,周边见致密硬化环,无骨膜反应.5例表现不典型,病灶可见硬化环不连续,骨破坏区密度混杂,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本组5例表现不典型病例误漏诊.结论 Brodie's骨脓肿少见,影像学表现多样,表现不典型的骨脓肿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符合各向异性骨再造过程的骨再造理论模型,实现各向异性骨再造过程.方法 基于Wolff定律及骨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质,在仔细研究当前各向同性骨结构再造预测技术的基础上,将材料方向和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作为骨再造平衡条件,提出新型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并以二维简支梁结构为例进行模拟.结果 得到了二维简支梁结构的密度分布结果与主应力方向迹线图,并与各向同性模拟结果进行了对照,显示本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合理.结论 新型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量化了骨再造过程和骨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实现了骨再造过程的各向异性,应用该模型可进行更为准确的骨结构再造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最佳自体骨移植时间.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48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3、7、14d植骨组,每组12只.于兔双侧桡骨中段截除15mm骨段后人工海水浸泡伤口3h.分别于清创后立即(0 d)及浸泡后3、7、14 d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各组于植骨后第4、8、12周分批处死(每批4只兔,共8肢).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植骨后的愈合情况.结果 (1)0d植骨组肢体感染率为4.17% (1/24),3d植骨组肢体感染率为29.17% (7/24),7d植骨组肢体感染率为16.67% (4/24),14 d植骨组肢体无感染情况发生.(2)植骨后第8周时,0d植骨组断端间为新骨者6肢,为软骨者2肢;14 d植骨组断端间为新骨者4肢,为软骨者4肢.(3)植骨后第8周时,0d植骨组断端间骨痂灰度值为194.78±5.86,14 d植骨组为183.99±5.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伤后3、7d植骨组感染发生率较高;伤后0、14 d植骨组感染发生率低.(2)植骨后第8周,0d植骨组骨痂灰度值明显高于14 d植骨组.由此可见,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最佳植骨时间为清创后立即,即Ⅰ期植骨.  相似文献   

10.
血管束植入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以血管束植入法进行组织工程骨体内血管化构建的效果.方法 将以生物活性陶瓷β-磷酸三钙为基质材料、以培养扩增和成骨诱导后的兔骼骨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将组织工程骨植入兔股骨干15mm缺损区,同期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束解剖分离并植入其内.以未做血管束植入动物作为对照.4周时行活体探查,12周时测骨密度并取材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植入血管处组织工程骨形成类似滋养孔的结构,血管双向通畅;植入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受周围组织血管长入和血管束外生血管的双重营养.骨化方式:材料表面为膜内成骨,材料内为多骨化中心的软骨内成骨.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血管束植入后组织工程骨新骨生长较未植入血管束者多.结论 血管束植入法可以加快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生理性改建转化过程,是一种可行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银川地区100例老年人左臂尺桡骨骨矿含量.结果表明:男性骨矿含量显著高于女性;骨矿含量随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绝经年限越长的妇女其骨矿含量越低;骨矿含量与运动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组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1.0%,其中女性是男性的4.25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体骨植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股骨骨质缺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股骨侧骨质缺损患者20例,在二期翻修时采用异体植骨,其中16例股骨侧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结合打压植骨,4例股骨侧使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结合异体皮质骨支撑植骨.术后定期随访,根据X线片及Harris评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3个月(4~61个月),X线片上无明显异体骨溶解征象,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4.2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7.7分,患者满意率为90%,在最后随访时没有感染复发患者.结论 异体骨植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后股骨侧骨质缺损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抗牛骨形态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对骨和软骨肉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证实肿瘤内的瘤细胞分化越差,骨形态形成蛋白含量越高.19例骨肉瘤标本中16例呈阳性反应.8例软骨肉瘤标本均为阳性反应.而8例纤维肉瘤标本和9例骨巨细胞瘤标本(Ⅰ~Ⅲ级)均为阴性.骨形态形成蛋白与骨和软骨肉瘤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辛雷  苏佳灿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3):272-275,284
人工骨修复材料在现今骨移植手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特性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骨科研究的热点.尽管现在国际上各种骨修复材料纷繁复杂,但迄今没有一种能够非常完美地替代人骨.本文旨在分析现今骨修复材料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取长补短,以期对现有人工骨修复材料进行改进与升级.  相似文献   

15.
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骨挫伤和3例隐匿性骨折病例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3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34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3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而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不同部位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在SE序列上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异常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区别骨挫伤和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婴儿石骨症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恶性婴儿石骨症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从临床影像学角度分析、归纳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儿均呈贫血貌,肝脾肿大和生长发育迟缓,视神经受损2例.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均减少,2例患儿血钙浓度下降明显.影像学特征:①婴儿期全身性的骨质硬化,骨密度增高髓腔闭塞;②长骨塑形障碍显示棒球杆征,骨膜新骨形成;③长骨干骺端横行透亮带、见骨中骨征;④石骨症佝偻病改变及病理性骨折.结论:通过X线表现结合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通常能够明确恶性婴儿石骨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一种能够对骨愈合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的骨外固定传感系统. 方法利用Solidworks2007软件设计扣合式全环外固定装置,并与半环外固定装置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将S型拉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盒、数据分析软件组合成骨应力监测传感系统.进行基于动物实验的胫骨应力检测,通过实时X线判断骨愈合情况,形态学观察不同速度延长组愈合效果的差异,并与实时监测的应力值相对应. 结果力学性能测试证明,全环扣合式外固定装置的抗扭转、抗水平方向压力强度显著高于半环滑槽式外固定装置,还具有轻便、便于安装的特点.整套骨应力监测传感系统已经能够实现骨应力的实时检测与数据分析.X线和组织形态学结果表明,随着延长速度的增加,骨愈合效果略差,但是耗时短,此结果与监测的骨应力呈一致性. 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骨应力监测传感系统,并初步探寻了骨愈合过程中的骨应力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骨愈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瑞  靳安民  宋富立 《武警医学》2008,19(5):401-404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PC) 复合材料在椎体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其作为椎体成形术的生物活性灌注剂可能性.方法 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复合成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在16只羊腰1~ 3椎体侧前方制成约1 cm×1 cm×1 c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CPC/MB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和CPC.术后3、6个月行X线、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扫描.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 HTH〗结果 术后所有的动物成活.CPC/BMP植入3个月时植入材料与受区骨间出现软骨细胞向成骨分化,新骨组织长入材料并与材料紧密结合.6个月时新骨多为板层骨,植入材料范围缩小,材料大量溶解,出现较大的空隙.BMP与CPC复合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和新骨的钙化,同时也加速CPC材料的降解.而CPC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新骨形成量少,仅在材料的表面.结论 CPC是BMP理想的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椎体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作为椎体成形术的生物活性灌注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体四肢关节易误诊的籽骨和副骨的X线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四肢关节易误诊的籽骨与副骨的X线平片及临床资料,其中155例足踝,髋臼小骨30例,二分髌骨5例,肘髌骨5例,双舟骨5例.结果 200例中外踝下端副骨(腓下骨)15例,误诊为骨折2例,外踝、距骨之间副骨(插入骨)12例,误诊为骨折2例,骰骨外侧副骨(副骰骨)42例,误诊为骨折2例,舟骨内侧缘副骨(副舟骨)44例,误诊为骨折4例,膝关节二分髌骨误诊为骨折2例,肘部籽骨(肘髌骨)误诊为骨折1例.结论 人体四肢关节的籽骨、副骨在临床诊断中最易误诊,但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及X线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骨尤文肉瘤(Ewing'ssarcoma,ES)的影像学特征和预后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脊柱骨ES,研究其影像学表现和预后,并与16例非脊柱骨ES比较.结果 10例脊柱骨ES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椎体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侵犯至椎管硬膜外,椎旁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6例肿块内残余骨嵴,T2WI及T1WI呈低信号.4例(占40%)肿块内点状或短线状短T1、长T2弛豫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质呈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脊柱组骨ES中位生存期较非脊柱组骨ES短(P<0.05).结论 脊柱骨E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但确诊仍然需要组织病理学.脊柱组骨ES相对非脊柱组骨ES体积较小,强化更明显,而预后较非脊柱组骨ES差(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