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药学进展》2009,33(6)
Theravance 公司研制的抗菌药物telavancin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可一日一次注射使用,此次公司为该药申请的适应证为敏感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目前,美国FDA已接受这一新药申请(ND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与迁延性肺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开封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的住院患儿8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的全身抗生素、对症等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BAL)治疗.1月后随访患儿肺部炎症吸收情况.依据迁延性肺炎定义,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与迁延性肺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大叶性肺炎患儿中6例演变为迁延性肺炎.发生率15.0%.对照组大叶性肺炎患儿中11例演变为迁延性肺炎.发生率25.5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儿童大叶性肺炎演变为迁延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三种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230例,其中细菌性肺炎患者12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103例。收集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患者入院后CRP、LDH及PCT的检测结果,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筛选数据后再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对筛选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各个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ROC曲线分析CRP、LDH和PCT对两类肺炎的诊断效能,发现PCT的指标P<0.05,ROC曲线成立。经计算得出曲线下面积0.778,诊断临界点0.40ng/mL处的敏感度为0.69,特异度为0.82(P<0.01)。与LDH和CRP相比,PCT对两类肺炎的诊断效能较高。结论:PCT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的优选炎症指...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在小儿肺炎患儿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即选取121例肺炎患儿,其中细菌性肺炎59例(组A),病毒性肺炎62例(组B),测定两组患儿血清PCT、CRP、WBC值,比较三个指标鉴别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PCT在诊断细菌性肺炎时敏感性为85.9%,特异性为92%,CRP诊断细菌性肺炎时敏感性为59.2%,特异性为88%,WBC诊断细菌性肺炎时敏感性为70.4%,特异性为62%。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有助于小儿肺炎的鉴别诊断,并较CRP和WB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影像学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帮助早期识别和诊治.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部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儿童173例,分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大叶性肺炎1 15例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58例,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炎症指标等分析比较.结果 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55例,女6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34例,女24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15例,3岁以上儿童10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22例,3岁以上儿童3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表现如高热、气促、呼吸困难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肺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心肌损害明显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影像学上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在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高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系统治疗后,172例患儿(99.4%)预后良好,1例转上级医院.结论 在大叶性肺炎早期,MP-IgM抗体滴度未增高前,可通过发病年龄、肺外表现、影像学差异以及CRP等帮助早期明确MP感染大叶性肺炎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的诊断,并予合理及时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低危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初始经验性抗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初治有效组选择单独使用呼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比例(73.78%)明显高于初治无小组(36.3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为肺炎支原体感染(40.48%)、病毒(38.01)、肺炎链球菌(4.76%)以及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9.52%)。结论肺炎支原体是低危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单独使用呼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对低危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53-855
目的:探讨口腔癌术后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70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加强口腔护理、呼吸道管理、饮食护理。分析比较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水平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发生率为22.86%,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口腔癌术后患者进行预防吸入性肺炎护理干预,极大降低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概率,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施毅 《东南国防医药》2006,8(6):401-404
根据肺炎感染的环境,目前将肺炎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因为两者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措施、抗生素选择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现将CAP和HAP的诊治进展介绍如下。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约有CAP患者300万~560万例,住院患者超过1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常规(BR)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细菌性肺炎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1年1月至11月在呼吸、急诊、ICU住院的细菌性肺炎患者64例,同期健康对照组32例,血清PCT采用Brahms快速半定量法(PCT-Q)测定,同期检测血常规。结果细菌性肺炎组中,PCT、白细胞计数对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8%和63%,特异性分别为97%和70%,细菌性肺炎组较健康对照组PCT水平显著增高,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性肺炎组抗生素治疗前和好转后,血清PCT水平显著下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PCT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有鉴别诊断价值,特别是可反应抗生素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肺炎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共40例,同时选择我院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儿各40例。上述患儿分别作为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儿共4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4组儿童均进行血常规检测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结果细菌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分别为(19.6±2.372)mg/L、(15.9±2.1)×109/L。病毒感染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分别为(2.532±1.175)mg/L、(7.6±1.8)×109/L;支原体感染肺炎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分别为(7.524±1.019)mg/L、(8.2±1.7)×109/L;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分别为(3.296±1.136)mg/L、(6.5±1.3)×109/L;细菌性肺炎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总数均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常规联合检测有助于儿童细菌性肺炎诊断,操作简便易行,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27例因干扰素治疗所致间质性肺炎发生的慢性丙肝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患者预后良好,停药后2~13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为(7.4±1.2)周;2例患者需要长期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另外1例患者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为3.7%(1/27)。27例患者中,轻、中度肺功能损伤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平均为治疗后(6.6±1.4)周,重度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平均为治疗后(14.6±2.1)周,两者比较重度肺功能损伤患者间质性肺炎出现时间明显早于轻、中度肺功能损害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丙肝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应加强随访,一旦发生间质性肺炎应立即停用抗病毒药物,同时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肺炎病原菌构成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00例肺炎患者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结果500例患者共分离出细菌334株,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73株;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265株。老年肺炎患者(>60岁)共分离出细菌258株,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分离菌株56株;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菌株202株,有23例患者出现≥双重病原菌感染。结论嗜血杆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之一。医院获得性肺炎排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呈上升趋势;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等,已成为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抗生素的反复使用是引起下呼吸道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对鉴别诊断细菌性肺炎与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同期入院诊断为细菌性肺炎患者(肺炎组)21例及肺结核患者(结核组)22例的血清标本,入院24 h内采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炎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对鉴别诊断细菌性肺炎和肺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80例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提高对获得性肺炎的认识。方法选取中山市黄圃镇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80例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病原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冬季发病57例(71.2%),临床表现以发热(73.8%)、肺部音(76.3%)、咳嗽(90.0%)。治疗效果治愈60例(75.0%),好转13例(16.3%)。结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细菌感染为主,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刘青  李飞  张延军 《江苏医药》2012,38(6):723-724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真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FVAP)的易患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4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分为FVAP组15例和非真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NFVAP)组27例,比较两组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及FVAP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FVAP组全身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和机械通气时间较长(>7 d)的比例显著大于NFVAP组(P<0.05);FVAP组痰标本共培养出真菌15例,其中假丝酵母菌属12株(80%),烟曲霉菌3株(20.0%).结论 为避免FVAP的发生,应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严格掌握全身应用激素适应证和剂量,明确感染真菌菌属及其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与100例中青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转归等特点。结果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典型性,治疗困难,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P<0.01)。结论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为四组,甲组22例为对照组,乙组22例为口腔护理组,丙组22例为咳嗽反射刺激组,丁组22例为口腔护理配合咳嗽反射刺激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四组患者中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人数及严重程度。结果甲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人数与丙组发生人数无明显差异。丁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人数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采用口腔护理联合咳嗽反射刺激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原因,对45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掌握吸痰时机,加强气囊管理,改进鼻饲量及速度等)。结果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观察组为26·7%,对照组为55·1%,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1年间诊断为老年吸入性肺炎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52.63%),好转9例(占23.68%),未愈转上级医院治疗7例(占18.42%),死亡2例(占5.26%)。结论老年吸入性肺炎在临床已十分常见,且病死率较高。通过临床工作中应及时发现、治疗,防止出现并发症,减少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随机将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单纯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29例,采取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消失时间(2.32±0.69)d、咳嗽消失时间(5.12±0.64)d、血常规恢复时间(4.20±0.72)d、肺部X线恢复时间(9.64±2.12)d、肺部音消除时间(3.10±1.02)d以及失眠发生率(3.45%)、恶心呕吐发生率(3.45%)、腹部不适发生率(3.45%)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