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梗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溶栓疗法是目的治疗ami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心梗患者,时间越早越好,要求在确诊30—60分钟内进行,以往来急诊的心梗患者确诊后立即转送专科救治,在转运途中曾出现意外,另外办理住院手续与专科医生交接班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人的救治时间,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溶栓疗法是目的治疗ami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心梗患者,时间越早越好,要求在确诊30—60分钟内进行,以往来急诊的心梗患者确诊后立即转送专科救治,在转运途中曾出现意外,另外办理住院手续与专科医生交接班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人的救治时间,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张耐存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78-179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梗患者从就诊到治疗的时间,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效率,探讨急性心梗的最佳救护流程.方法 在分析、总结临床救护的基础上优化救治流程:接诊评估监护溶栓准备并发症的处理溶栓及溶栓后的观察记录转运,合理配置资源.结果 本组病例从接诊到开始溶栓时间最短25min,除2例因就诊时间晚,并发心衰、低血压死亡外,均给予及时处理后.安全送CCU或病房.结论 优化流程,使急性心梗患者能及早被发现、诊断和治疗,有效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通过实施品管圈方法对急性胸痛病人就诊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胸痛病人就诊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改进。结果:经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进,我院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从改善前203分钟下降到改善后9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该方法让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186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观察组93例,对照组患者在急诊科接诊时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急诊科接诊时应用优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出院时间、救治效果与死亡率。结果应用优化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在分诊时间、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出院时间均少于常规急诊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与死亡率对比中,同样是观察组的指标较为理想。结论在急诊科应用优化护理流程,能够减少急性心梗患者救治过程中分诊与第一救治时间,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抢救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急性心梗患者溶栓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6月在心内科收治的78例AMI 患者,采取仔细观察病情,及时救治,加强基础护理.结果 65例病人溶栓后再通,死亡1例,为老年患者.结论 AMI 患者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善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梗后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在急性心梗病人中继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大约为1%~2%,从心梗发生到发生穿孔平均时间为2~4 d,最早可发生于心梗后几小时,最迟见于心梗后2周。但随着积极的药物治疗、迅速有效的控制患者血压和急诊溶栓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总体发病率降低至0.24%,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溶栓治疗之后室间隔穿孔平均发生时间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急诊科配备急诊ICU人员和设备,开辟AMI急诊绿色通道,对可疑AMI患者一律立即转入急诊绿色通道,对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迅速施行急诊静脉溶栓。结果:从接诊到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平均25min,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2h内8例,3h内10例,4h内6例,5h内2例,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4.6%。全部病人溶栓过程未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对急诊绿色通道AMI病人施行急诊静脉溶栓,可避免门诊转送及进行各种检查耽误时间而使溶栓延迟,获得了宝贵的溶栓最佳时机,提高了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陈麦芳 《中外医疗》2011,30(20):123-123
目的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h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在入院后20~30min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h组的再通率为71.4%显著高于4~6h组(63.3%)和6~12h组(33.3%),P〈0.001,4周病死率为7.1%,显著低于4~6h组(13.3%)和6~12h组(16.6%),P〈0.01;4~6h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h组,P〈0.01,但4周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高,4周病死率最低。4~6h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h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微导管溶栓在处理急诊PTCA术后无复流现象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毓青  吴其明 《河北医学》2001,7(9):773-775
目的:探讨微导管溶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及支架术后无复流现象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76例急性心梗病人施行急诊PTCA及支架术,对8例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的病人给予冠脉内推注药物,并对其中的5例病人采用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留置微导管滴注溶栓药治疗,并于10h后复查冠脉造影及定期随访。结果:5例轻微导管溶栓治疗者较药物治疗者血流改善,心功能改善。结论:微导管溶栓对于急诊PTCA及支架术后无复流的急性心梗病人能较有效地恢复血流,改善心功能,可作为临床处理无复流的一种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 (AMI)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血栓形成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一种心肌急性坏死性心脏急症。其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心源性休克。溶栓治疗是使血栓堵塞的冠脉再通 ,从而救治相当数量濒死心肌 ,缓解缺血性胸痛 ,缩小梗死面积的治疗新方法。一般发病后越早应用溶栓效果越好 ,现将 2例急性心梗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例患者 ,男女各 1例 ,年龄分别为 6 5岁和 6 6岁 ,男性患者诊断为冠心病 ,急性广泛前壁伴右室心梗。女性患者诊断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梗…  相似文献   

14.
邵群慧 《大家健康》2016,(11):150-150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53例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这53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分析其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特点。结果:53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1.3%;其中4例为出血性不良反应,约占总数的7.5%,具体包括脑出血2例(分别发生在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完成后2 h 内,均死亡)、皮下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2例为过敏性皮疹,约占总数的3.8%。除2例脑出血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容易发生脑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其中脑出血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完成后2 h 内,临床致死率较高,因此医护人员应当要对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和严格预防,尽可能地避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预后。但大多数的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是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房进行 ,病人经检查进一步确诊 ,办理住院手续后再送入病房 ,才开始溶栓治疗 ,往往延迟了溶栓时间 ,甚至失去再通的机会 ,可见AMI患者院前早期静脉溶栓救治的重要性。本中心自 1999年 6月成立以来经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AMI患者均于 6小时内就诊于我急救中心 ,男 14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I术对冠心病急性前壁心梗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初次急性前壁心梗急诊溶栓患者分为:单纯溶栓组(对照组);溶栓后2周左右PCI(治疗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于单纯溶栓未行PCI,溶栓后2周左右PCI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测量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LVEF、CO、S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两组术前LVEF、SV、CO、FS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LVEF、SV、CO值和F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PCI术后收缩功能的恢复是延迟的,PCI术后能促进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局部收缩功能的恢复,提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梗病人急诊溶栓后择期2周左右行PCI安全、有效,能增加冠脉微循环及心肌再灌注,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自溶栓剂冠状动脉内输注法应用于临床后,溶栓疗法重新引起重视。由于冠脉内输注需特殊设备和使病人有一定痛苦,短期大剂量静脉输注法随之产生。本文就AMI溶栓疗法的机理以及应用中的问题简介如下。急性心肌梗塞的形成机制目前多认为急性心梗是多种因素造成。而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研究证实,急性心梗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若使刚形成的血栓溶解,减少梗塞面积,挽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尿激酶院前急救与住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同疗效,并探讨院外溶栓治疗AM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救治的90例AMI患者,先期确诊行院前溶栓组44例,入院后溶栓组46例。院外救治组诊断AMI后立即给尿激酶150万U静脉点滴,同期住院后确诊的46例按上述方法立即溶栓。结果确诊后溶栓时间:院外急救组为(1.40±0.35)h,院内溶栓组为(2.51±1.55)h。治疗后冠状动脉总再通率:院前溶栓组80.9%(33/42),2例死亡;住院溶栓组70.5%(31/44),2例死亡(P〈0.05)。结论入院前早期溶栓治疗AMI患者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安全可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过程中加用尿激酶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急诊科及ICU病房中发生心跳骤停的6例心梗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6例患者中5例复苏后存活(包括1例脑死亡病例),1例抢救无效于急诊室死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积极尽快溶栓治疗,而不应等待自主心跳恢复后再溶栓,以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用尿激酶(UK)溶栓后应用胰岛素的作用。方法:选取32例急性心梗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溶栓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及氯化钾(GIK),另一组静点生理盐水和氯化钾,分别持续用48h。在48h内测定CK,CKMB的变化及在90min内测量抬高ST段下降百分比。结果:在胰岛素组中CK及CKMB峰值提早且趋向于减低,特别是在前壁心梗的患者当中。结论t在急性心梗中胰岛素有纤溶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