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2-09/2004-06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超短波治疗,10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部肌力增强训练,从被动训练到助动及主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包括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及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计3分;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计0分。27~30分为优,21~26分为良,21分以下为中,治疗前后分值相同者为差)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保持为21和23例,无脱落。治疗组在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犤(22.11±2.31,25.78±2.96);(18.23±2.78,21.73±3.02),(t=2.209,2.249,P<0.05)犦,且治疗组第2疗程结束后面神经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第1疗程后(t=2.626,P<0.01)。结论面部肌力增强训练配合超短波能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神经的运动功能,较单一超短波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0.57),(34.14±1.16),(34.00±1.03)分,(P<0.01)]。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②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型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对照组治愈21例,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这表明分型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偏瘫患者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脑梗死性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加以运动疗法,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评定运动功能综合评定(rivermeadmotorindex,RMI)。结果治疗组5次RMI评定分别为:1.29±0.23,5.32±1.22,9.39±3.12,11.27±2.07,13.8±2.15;对照组为1.37±0.48,2.25±1.14,4.28±2.12,5.01±2.24,6.24±3.2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4.65,P<0.001),治疗组1个月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t=4.05,P<0.001)。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康复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自信心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建丽  尤爱民  陈旭  白丽 《中国康复》2010,25(4):291-292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86例,随机分为2组各143例,均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急性期配合微波疗法;恢复期采用低频电刺激、针刺、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治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康复推拿手法结合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西医治疗)和研究组(44例,康复推拿手法结合神灯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低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传导的波幅和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推拿手法结合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面肌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分时段选用功能训练、药物、理疗、针刺;对照组31例,分时段选用药物、理疗、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面肌功能评分(2.9535±1.8251)比(2.9355±2.264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18.7209±1.77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2581±3.7591)分(t=-11.632,P<0.01),面肌功能改善指数试验组0.8420±0.0962较对照组0.7378±0.1486有显著提高(t=-3.659,P<0.01)。结论: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Bell's麻痹患者中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强的松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联合强的松口服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肌电图改变。结果:治疗7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2组CMAP波幅均较前恢复,R1潜伏期均较前缩短,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更快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同时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 in,12次为1个疗程,并联合药物治疗(DXM10~15 mg/d×7 d,同时予V itB1100 mg/d,V itB12500 mg/d肌肉注射14 d)。结果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第4疗程结束时,痊愈人数分别为58人(25%)、196人(86%)、224人(98%)和226人(99%);疗程延长,痊愈率越高。(P<0.01)。结论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用的方法有早期应用激素、局部超短波、针灸等 ,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复不良。我们于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6月应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10 0例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0 0例患者均根据陈廷贵等[1] 的“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程 <14d。病情程度分级 :轻度—面肌瘫痪轻 ,可勉强闭合眼睑 ,鼓腮时基本不漏气 ;中度—面肌仍然有部分功能 ,但眼睑闭合不全 ,鼓腮时漏气 ;重度—面肌完全瘫痪。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5 0例 )和对照组 (5 0例 )。观察组中 ,男 2 6例 ,女 2 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024)分,治疗后(63.129±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81)分,治疗后(45.913±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874)分,治疗后(64.862±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14)分,治疗后(40.508±3.187)分,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分别采用半刺法(治疗组)和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2组均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0.0%,有效率为98.0%,对照组分别为60.0%、86.0%.2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到,半刺法治疗病程短者,疗效更佳.结论: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沿皮透穴刺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TMS及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假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d、20d及30d时分别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0d、20d及30d时治疗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分别为(13.17±2.10)分、(14.76±2.06)分和(17.03±2.50)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经治疗20d时对照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13.17±2.13)分]才开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面神经及面肌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失神经支配程度的病理变化对面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阈值的差值,进行重复性实验。测试面神经麻痹(facialparalysis,FP)者面神经的失神经支配程度。制作豚鼠颞骨内FP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压榨面神经前后动作电位的反应阈值及通过瞬目反射观察面肌功能恢复时间。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190例FP由恢复到临床治愈,失神经支配阴性组需(33.1±21.3)d;失神经支配I度组需(63.3±12.4)d;失神经支配Ⅱ度组需(90.1±11.7)d;失神经支配III度组需(210.2±37.5)d,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76~3.973,P<0.01)。压迫面神经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和瞬目反射恢复时间都是(60.7±45.3)h;1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982.6±36.6)h,瞬目反射恢复需(46±12)d;30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和瞬目反射无一只恢复到正常。电镜观察5s组髓鞘板层轻度松散,15s组髓鞘板层重度松散,30s组髓鞘融解轴突破坏。结论:失神经支配程度是FP康复诊断的指标,并与髓鞘和轴突破坏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疗法能否增加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再学习的训练效果。方法1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早期是否接受电针治疗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71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脑梗死早期接受10~14d电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进入研究时和1个月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治疗组FMA两次评定分别为(30·4±10·3)、(78·5±34·9),对照组分别为(31·6±11·2)、(60·5±23·8),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结合恢复期运动再学习疗法能显著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半导体激光等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神经病学》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2 0 0例。发病均 <14d ,随机分为 2组。观察组 10 0例 ,男 5 2例 ,女4 8例 ;年龄 7~ 6 7岁 ,平均 (45 .0± 8.1)岁 ;病程 2~ 30d ,平均 (8.0± 1.2 )d ;按改良may hosomi法检测患侧面部表情肌为轻度麻痹 2 0例 ,中度 4 0例 ,重度 4 0例。对照组 10 0例 ,男 4 7例 ,女 5 3例 ;年龄 10~ 70岁 ,平均 (46± 8.2 )岁 ;病程2~ 35d ,平均 (8.2± 3.2 )d ;面部表情肌为轻度麻痹 2 0例 ,中度 5 2例 ,重度 18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采用半导体激光穴位 照射 ,主穴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运用针刺穴位及药末塞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3 1例 ,并与单纯运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 3 0例进行比较 ,1 0d为 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7.4% ,显效率为 93 .5 % ,对照组分别为 5 3 .3 %、66.7%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接诊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较对照组提高,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提升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