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云:"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桑妊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股,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对于文中的"风中于前,寒中于暮",绝大多数注家都认为风为阳邪,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寒为阴邪,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将"前"释为"午前","暮"为"日暮"。但细绎经文,其论述清邪、浊邪、大邪、,J、邪、势任之邪等五邪致病,皆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且上文明言"大邪中表,小…  相似文献   

2.
探讨《长沙药解》中麻黄的效用特点。认为麻黄之性浮散轻飘,唯一功效是走皮毛而宣散卫闭,其用有三:发汗解表;驱风水溢饮;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  相似文献   

3.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4.
《金匮·水气病篇》第八节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条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病机几成定论,然而如何理解文中"风、痹、瘀热"的含义?于黄疸发病中,它们的关系及各居的地位是什么?对此教材释义简略,学生难于理解,常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故笔者结合历代注家观点加以论之。  相似文献   

6.
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职良喜 《中国针灸》2007,27(1):18-21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药物组各60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远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结果: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0%;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浮针组更好(P<0·001);浮针组起效时间最快3分钟,明显快于药物组的30分钟(P<0·05)。结论:浮针疗法针刺三阴交穴治疗PD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中居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农村居第3位[1],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5年生存率最高仅为15%,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肺癌在中医学中属于"肺积"、"息贲"的范畴,中医文献中有不少类似肺癌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载:"肺咳之状,咳而喘息,甚则咳血……而面浮气逆也."《难经·五十六难》载:"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金元李东垣创制的息贲丸,所治之症与肺癌症状类似[2].中医中药治疗肺癌注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论治,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减轻手术及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者体质等方面.现将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优势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0,25(4):678-678
<正>1一脉多证一种脉不是只反映一个证,而是反映了多种病证。试以浮脉为例:浮脉主太阳病。《伤寒论》(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相似文献   

9.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10.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1.
<正>痹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不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本病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的病证,临床具有渐进性复发性,并且发病史长,治愈率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历节病》曰:"少阴脉浮而弱,弱而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故曰历  相似文献   

12.
<正>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等,始见于《素问·气穴论篇》"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行也",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本文基于神  相似文献   

13.
<正>糖针和其他针法的不同点轻针浅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只是强调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证而已。如"九变刺"中的络刺,方法是刺体表细小浮络而治疗络脉病;毛刺,方法是浅刺皮肤治疗邪客皮部之痹证。在"十二节刺"中有浮刺,方法是斜针浅刺浮络于病痛处,治疗肌肉拘急而风寒束表者。"五刺"中有半刺,方法是快速轻浅进出针,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14.
皮肤针是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等针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上针法均属浅刺法。因病邪浅居皮肤,为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故浅刺。皮肤针根据其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现临床多采用梅花针和七星针。究其采用多支针的原因,主要是针对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5.
《金匮·水气篇》第22条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其“脉浮不渴”,后世医家多认为有误。如尤氏在《金匮要略心典》中就校勘“脉浮而渴”,统编教材也作口渴解释。对此,谈点粗浅看法。《内经·评热论》云:“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病名风水。”《金匮·水气篇》第四条又云;“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相似文献   

16.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此言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其原文如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  相似文献   

17.
吴伍保 《四川中医》1999,17(2):11-11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同样文字亦出现于《伤寒论·辨脉法》。后世有部分医家据此大加发挥,他们把太阳病分之为三,提出三纲鼎立说。这种研究方法,由孙思边导于前,他说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枝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成无已继于后,成氏在所著《伤寒明理论·恶风》篇写道:"风邪中于卫也,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为风所中。"成形于方中行、喻…  相似文献   

18.
<正>审平汤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远志、紫檀香、天门冬、山茱萸、白术、白芍、炙甘草、生姜组成,原书载:"治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病者中热,面浮鼻鼽,小便赤黄,甚则淋,或疠气行,善暴仆,振栗谵妄,寒疟痈肿,便血。"~([1])2017年为农历丁酉年,岁运为木运不及,《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岁木不及,燥乃大行。"而该年司天之气为阳明燥金,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  相似文献   

19.
瘴邪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山高地卑,山岚瘴气,云雾弥漫,若至秋末冬初,气候应寒不寒,人身阳气外泄,腠理不密,则最易感受乖戾之气而产生瘴邪病.《唐诗·梦李白》:“江南瘴疠地,远客无消息”.说明了瘴邪发病的地方性和严重性. 本病的病机主要由于邪伤中下二焦,浮阳上越,形成上热下寒之证.其辨证论治一般超出伤寒、温病等范围,如治不得法,延宕时日,冬至不  相似文献   

20.
<正>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