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 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6 8例。其中男 42例 ,女2 6例 ;年龄 36~ 6 9岁 ,平均 ( 5 3 .6± 8.2 )岁。溶栓时间放宽至 2 4h内。结果 :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为 6 4.7% ( 44 / 6 8) ,其中 3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为 85 .7% ( 2 4/ 2 8) ,至 4h为 71.4% ( 10 / 14) ,至 6h为 40 .0 % ( 4/ 10 ) ,至 2 4h为 37.5 ( 6 / 16 ) ;再梗死15 .9% ( 7/ 44 ) ;出血并发症为 17.6 % ( 12 / 6 8) ,其中应用肝素组较高 2 6 .5 % ( 9/ 34) ,有 1例发生脑出血而死亡 ;非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 8.8% ( 3/ 34)。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为 5 .9% ( 4/ 6 8)。结论 :早期大剂量短时程尿激酶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提高相关血管再通率。合用肝素不会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及再梗死率 ,有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甚至脑出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2.2万单位/kg)溶于100ml注射用水,30-6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结束12h皮下注射普通肝素7500U或低分子肝素,共3-5d。同时给阿司匹林300mg嚼服,如无禁忌证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160mg/d、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硝酸甘油等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160mg/d、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硝酸甘油等治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患者半小时胸痛缓解和2hST下降情况,冠状动脉再通率和病死率以及溶栓开始时间与再通率关系。结果观察组尿激酶静脉溶栓54例,冠状动脉再通33例,再通率61.11%,87.04%2h胸痛缓解,48.15%2hST下降>50%,病死率9.26%,对照组54例,冠状动脉再通2例,再通率3.70%,51.85%2h胸痛缓解,9.26%2hST下降>50%,病死率14.81%。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尿激酶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后6小时内38例,冠状动脉再通27例,再通率71.05%,发病后6小时后开始溶栓16例,再通例数6例,再通率37.5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预后效果良好,病死率低,安全性高,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周红梅 《安徽医药》2010,14(6):716-717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同期未开展溶栓治疗时的35例为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的46例为溶拴组,溶栓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血管再通指征及再通4周内再闭塞指征。结果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63%,4周病死率分别为3.92%,出血发生率为1.96%,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5.88%,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1.76%,休克发生率为3.92%。溶栓组的冠脉再通率为71.4%,溶栓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将8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A组)和非溶栓组(B组),溶栓时间窗选择在12 h以内。所有AMI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立即给予尿激酶1 500 000 U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溶栓开始后每隔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连用5 d。B组:给予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钙及其他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轻微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77%vs 27.50%,χ2=14.811 0,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轻微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 12.50%,11.63%vs 10.00%,均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是一种治疗AMI安全、简便、有效的抢救措施,将对AMI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小时为A组,6~12小时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再通率6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P<0.05);病死率溶栓组8.77%,对照组15.8%;溶栓各组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延迟溶栓仍可使部分患者阻塞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对照组45人采取硝酸治疗药物、调脂药物等治疗方式,治疗组45人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0.0%,对照组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1.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2.2%,治疗组治疗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效可观,可靠性高,值得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选择阳西县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卧床休息、镇静镇痛处理,给予硝酸治疗药物、调脂药物、ACEI类药物、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等。对照组采用以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2.5%,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27.5%,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急性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再通后随机分为肝素组 (肝素钙 75 0 0U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和低分子肝素组 (低分子肝素 0 .1mL/k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 ,连续 7d。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肌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血管性死亡及出血肝素组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作为抗凝剂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42例,为UK溶栓观察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常规对照组为15.8%,UK溶栓观察组4周病死率为4.8%,常规对照组为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6%,未溶栓对照组为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亢顺阳  田大利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55+57-55,57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 、绞痛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42例,为UK溶栓观察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常规对照组为15.8%,UK溶栓观察组4周病死率为4.8%,常规对照组为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6%,未溶栓对照组为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试验组采用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30 min、12 h、1 d、3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动脉溶栓的优点。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动脉组50例和静脉组50例,动脉组采用尿激酶30~50万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30 ml颈动脉推注;静脉组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尿激酶(100~150万U)在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12 h后复查凝血象和血小板,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次,2次/d皮下注射,24h后复查头CT,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口服,共3 d,3 d后改为100mg/d口服,同时常规给予静滴灯盏花和胞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结果:动脉组总有效率76%,静脉组总有效率6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经颈动脉直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脑梗塞及预防复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对早期脑梗塞治疗效果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66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大剂量尿激酶、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丹参注射液及阿司匹林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组、大剂量尿激酶组疗效明显高于丹参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剂量尿激酶组溶栓后血栓复发低于大剂量尿激酶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小剂量尿激酶组溶栓后出血明显少于大剂量尿激酶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脑梗塞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疗效相同,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44例、联合用药组31例和尿激酶组19例。3组均给予相对应药物溶栓治疗并辅助使用抗凝、祛聚药物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结果尿激酶组总有效率低于联合用药组和巴曲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均低于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巴曲酶组t-PA水平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因子Ⅴ和Ⅷ水平均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单用巴曲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吸氧、卧床、监护、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中药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治疗以外加静脉溶栓治疗,采用1000000U尿激酶加入0.9%NaCl溶液100ml中静滴,30min内滴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30.56%,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显效率为5.56%,总有效率为3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h后,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K、CK-MB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方便、有效,应用较方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组(120例)与常规治疗组(11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尿激酶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