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条辨>为温病学三焦辨证的论治确立了方法体系,而三焦辨证是辨病基础上的辨证.本文就吴鞠通的辨病结合辨证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了温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指痰饮、水气、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的内容,因其皆为肺脾肾三焦所主的津液代谢出现障碍而致的病证.<金匮要略>在该类病证的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思路,各病的辨治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笔者即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宏艳  韩娟  肖照岑 《吉林中医药》2008,28(2):139-140,144
<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相似文献   

4.
湿邪为患,随其病位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别.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提出"气化则湿化"的观点,治湿重视宣畅气机,尤其强调宣肺利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意义.书中曰:"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上焦篇43条注)."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中焦篇41条注).宣肺理气治湿的法则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三焦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治疗原则,湿滞上焦,以化湿为主;湿阻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注下焦,以利湿为主,湿郁三焦,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7.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一书[1],为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吴瑭(字鞠通)所著,本书在叶天士卫气营血基础上提出三焦辨证,本方为治疗温病外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民 《光明中医》2007,22(1):7-9
通过对《温病条辨》条文的分析,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三焦辨证在温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病性等,对三焦病的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就是根据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的把温病划分为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热病的发生、传变和证治.吴氏的三焦辨证,近几年来虽有贬褒之议,但多把它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相比而论,使人有模棱之感.故就其实质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指一种以温邪为主要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温病多热象偏重,故易化燥伤阴.清代医家吴鞠通(吴瑭)以擅长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在其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为纲、以病名为目,开创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先河,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笔者通过研习《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探求其...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2.
以吴瑭的<温病条辨>为基础,从经方与时方、伤寒与温病、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联展开论述.列举了<温病条辨>对经方的运用和化裁,分析了<温病条辨>中其他主要方剂的构成和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温对立的由来.强调寒温在临床上实际上是统一的,尽管历史上医家为了纠偏会对某一方面有所强调,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理解,同时对<温病条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所起的作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下焦温病的证候及治疗。真阴欲竭证即是对下焦肝肾真阴耗竭为主要病机的一系列证候的概念与总结,今就其机理及证治探析如。l温病顺传下焦,并非真阴欲竭证的唯一成因吴鞠通在辨治温病中立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来反映温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真阴欲竭证作为其下焦篇之主证,从中焦病变发展而来实为常见。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自注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牌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  相似文献   

14.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较为多见.不寐在<内经>中也称"不得卧"、"目不瞑".<内经>有言"阳入阴则寐",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能人阴所导致.温病特殊的病因病机特点,导致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易发生心神病变,其中不寐便是常见症状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对温病中不寐的论述甚详,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兹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郜慧萍  岳在文 《光明中医》2009,24(4):746-747
<温病条辨>以三焦辩证为纲,通治各种温病,在舌诊应用论述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综览原文共238条,论及舌诊的有59条,占全文四分之一,其内容论舌质有淡、赤、绛之别,苔有白、黄、灰、黑之分,润燥察津液,短强辨舌神,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为此,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