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新 《现代保健》2012,(21):106-107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肺持续扩张压力治疗早产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2011年7月收治的112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肺持续扩张压力治疗,仅观察组加用固尔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情况、氧疗天数、转机械通气例数、住院天数及氧中毒情况。结果:(1)观察组血PaO2、pH高于对照组(P〈0.05),PaC02低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氧疗天数和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转机械通气和氧中毒例数均小于氧中毒(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肺持续扩张压力治疗早产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较好,可改善血气情况并降低氧疗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维生素加早期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青岛市第八医院儿科出生存活的早产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维生素加干预组(早产干预组),另一组为早产对照组(早产组)。另设足月对照组80例。【结果】体格发育综合指标比较:~6个月早产治疗组与早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2.67,P〈0.05),而与足月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0.54,P〉0.05)。~12个月早产治疗组与早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3.65,P〈0.05),而与足月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1.79,P〉0.05)。【结论】维生素加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方法:12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对比体重(t=0.546,P〉0.05)、血浆白蛋白(t=1.4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平衡(t=2.421,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2.134,P=0.001)和住院费用(t=0.56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张关英 《现代保健》2011,(21):77-79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d较对照组(11.0±3.0)d显著缩短(P〈0.01);干预组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11.9±5.5)d较对照组(16.6±5.3)d明显缩短(P〈0.01);干预组鼻胃管留置时间(12.0±6.0)d较对照组(18.0±8.0)d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组胃残留的发生率(13.3%)较对照组(43.3%)减少(P〈0.01)。结论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加快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一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早产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2组,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在静脉营养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分析两组早产儿的胃残留及呼吸暂停情况、喂养相关时间的比较。结果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早产儿在体重等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早产儿在胃残留及呼吸暂停情况、喂养相关时间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68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和头高脚低斜坡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结果两组患儿生后4断口生后10d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有利于早产低体重儿体重增加。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善,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过大和维持正常体重增长,从而加快从静脉营养转为全量胃肠喂养速度,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卵巢癌早期应用肠外(PN)与肠内(EN)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38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肠内联合营养组(PN—EN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不同方式营养给予,PN-EN组由短期肠外营养逐渐过渡为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常规糖、盐水输液。测定术前、术后2周营养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N-EN组在术后2周测定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卵巢癌患者早期给予肠外与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要求、安全可行,对机体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是卵巢癌手术后患者首选的合理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为临床护理提供了路径。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术后试验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营养、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均较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患者手术后及时给与肠内营养更有助于使肠道具有合理的生理状态,更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提高了免疫力,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方法:87例食管癌患者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组)64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3例。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患者对比在体重、血浆白蛋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氮平衡(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05)和营养费用(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11.4±4.0)d和(13.4±4.6)d,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21.5±5.14)g/d和(19.3±4.71)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治疗,而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能量摄入量的差异,同时评价早产儿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静脉营养治疗34例低出生体重儿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静脉营养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体重增长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15.2±7.4g),对照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8.3±5.1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存活率97.1%(33/34),对照组存活率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营养对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非常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发生情况,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第1次排黄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喂养出现腹胀、胃残留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时给予新型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小于胎龄儿( SGA)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至2014年温州市中心医院出生的SGA患儿90例,按照胎龄及出生体重分组:①胎龄分组:≥37周组12例及<37周组78例;②出生体重分组:≥2.5 kg组36例及<2.5 kg组54例,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生化指标、体重、头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统计宫外发育迟缓( EUGR)的发生率;评价患儿喂养的耐受情况。结果①不同出生体重组:总胆红素( TBIL)、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及尿素氮(BUN)、头围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09、9.435、9.221、9.758、10.297、9.502,均P>0.05);出生体重≥2.5kg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t=6.663,P<0.05)及EUGR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②不同胎龄组:生化指标(TBIL、CH、TG、BUN)及EUG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39、11.445、10.280、10.775,(χ2=11.457,均P>0.05);与胎龄<37周组相比较,胎龄≥37周组头围及体重增长速度增加,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647、4.090、3.677,均P<0.05);③所有病例无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SGA的宫外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郭浪  王菊蓉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485-1486
目的分析低体重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低体重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气管插管护理、高浓度补钾、体温监测、感染预防、低血糖预防等护理,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的体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体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低体重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行加强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体重水平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黄菊花 《现代保健》2014,(32):46-48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先兆早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观察1组给予硝苯地平10 mg,观察2组给予硝苯地平20 mg,对照组服用盐酸托利君。对比三组延长分娩时间、妊娠结局及副反应。结果:观察1组和2组显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对照组分娩推迟时间较观察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花费显著高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防治先兆早产效果较好,安全性高,经济成本低,建议将其作为先兆早产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对早产儿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方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出生体重1000~1800g、出生24h内人住本院的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氨基酸起始剂量均为1.5g/(kg·d),研究组每天增加1g/,kg,对照组每天增加0.5g/kg,终点目标达到3.5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本院静脉营养方案执行。研究遵循双盲原则。结果共纳入早产儿37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19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国等人口学特征相似,宫内感染、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静脉营养5d内两组早产儿氮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5,P=0.652),但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7.23±2.48)d显著早于对照组(9.42±2.03)d(t=-2.090、P=0.044)。其他指标包括完全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机械通气、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剂量氨基酸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每天的热量摄入无影响(F=1.893,P=0.218)。结论早产儿需尽早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宜高于1.5g/(kg·d),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未影响早产儿早期的氮平衡状态,但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且不增加并发症和住院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