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性右心室梗死(ARVMI)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探讨右心室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3例伴有ARV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痛27例(62.7%),低血压或休克15例,左心功能不全者17例;心电图V3R-V6R,ST段抬高≥0.1MV 25例,ST段抬高III导联>II导联15例,V3R-V6R呈“QS”波,无ST段抬高3例;高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3例。合并左室正后壁、下壁梗死24例,合并下壁梗死16例,合并广泛前壁、正后壁、下壁梗死3例。所有患者常规予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合并低血压休克予扩容和联合升压药物治疗。33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检查,结果示犯罪血管为右冠24例(72.7%),犯罪血管为回旋支9例(27.3%),同时合并双支病变18(54.5%)例,三支病变5例;其中2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5例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过渡。43例中5例死亡,余好转。结论单纯ARVMI极少见,合并下壁及后壁者多见,双支及多支病变发生率高,易漏诊,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及时再通犯罪血管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时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我院24例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21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87.5%。结论 (1)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右心衰竭体征而无左心衰竭证据,应考虑右心室梗死;(2)出现低血压不能用泵衰竭或低血容量解释者,应考虑右心室梗死,并加做右胸导联心电图;(3)右心室梗死的低血压可以通过恰当的扩容加以纠正,当右心室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时可静脉应用阿托品或654-2等药物予以改善。右心室梗死并发右心衰竭时慎用或不用利尿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右冠状动脉右心室支为维持右心室功能的重要血管,本研究旨在评估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右心室支受累与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病历资料回顾的方法入选2011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急诊综合病房的急性下RVMI患者111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影像资料中右心室支血运重建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术前术后右心室支血流均正常组(正常组)、术后右心室支血流改善组(改善组)和术后右心室支血流无改善或恶化组(受累组),比较三组间血运重建术后0、6及24 h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结果:RVMI患者的罪犯血管均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相关病变部位在正常组主要为中段(64.5%)、改善组为近段(76.7%),而受累组病变部位无特异性。血运重建前,受累组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比例最高(P=0.001)。右冠状动脉成功血运重建后,正常组和改善组血流动力学分别在术后0和24 h趋于稳定,受累组血流动力学受损程度更明显、且恢复速度更慢,24 h仍有更高比例的0.9%氯化钠溶液维持血压、药物和器械稳定心率/心律。结论:急性RVMI患者即使RCA主干成功血运重建,右心室支受累仍与早期右心功能受损的血流动力变化如低血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密切相关。血运重建术中加强对右心室支的关注和保护可能有助于稳定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和促进右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指累及右心室壁的心肌梗死,常常合并左室下壁及后壁心梗,临床上可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及右心衰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心内科收住的23例右心室梗死患者,经及时的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4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RVM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VMI多伴发于左室下后壁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可有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或休克及各种心律失常,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性改变,其治疗重在扩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18例急性右心室梗死(ARVI)并发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经验。方法:对18例ARVI并发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在基础治疗前提下,经紧急补液加用多巴胺血压升至安全线(收缩压>100 mmHg)4 h内3例,24 h 8例,72 h 3例,时间最长1例半个月方至安全线;起搏电极移位猝死1例,室间隔破裂泵衰竭死亡1例,继发脑梗死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ARVI并发低血压与梗死后心功能减退有关,治疗措施应包括扩容、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Ⅱ、Ⅲ和V1导联ST段变化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的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I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AMI右冠状动脉(右冠)闭塞占74%,回旋支闭塞占26%,并发右心室梗死占13.1%。46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右冠近段闭塞并发有右心室梗死的10例中7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结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存在,高度提示右冠近段闭塞,并提示并发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左主干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复习我院2年内246例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均为男性,年龄36~83岁,所有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均立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并在其支持下尽早接受急诊造影检查.结果:7例患者心电图均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5例患者同时存在V1 -V6导联ST段抬高及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4例入院时即存在严重心源性休克,6例急诊置入支架,另1例仅行球囊扩张,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期间死亡3例(42.9%),存活患者4例均完成1年随访.其中2例于1月随访时对其LAD进行PCI,1例于3月随访时进行了LAD和LCX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左主干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的AM 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特点早期识别梗死部位,早期评估,并且无论是否出现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早期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并在其支持下尽早再灌注治疗,加强术后监护,提高随访质量,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伴或不伴有右心肌梗死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AIMI患者213例,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将213例AIMI患者分为伴有右心室梗死组(A组) 和单纯AIMI组(B组),另选同时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98例作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及AIMI中不同病变部位者BNP水平,并对不同BNP水平患者进行住院期间、30 d、3个月死亡事件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观察.结果: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右冠状动脉近段和中段病变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左回旋支病变患者(P<0.01).AIMI患者中血浆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30 d和3个月病死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r=0.701 0, 95% CI:<0.01~0.615, P<0.01).结论:BNP水平可能对AIMI伴右心室梗死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早期预后.方法:对发病12小时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且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39例,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是否出现CAVB分为CAVB组(n=35)和无完全性房室阻滞(NAVB)组(n=104),进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及早期预后分析.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梗塞相关血管闭塞(TIMl 0~1级)率CAVB组高于NAV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AVB组多支病变、无有效侧支循环、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均高于NAVB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肌酸激酶峰值、合并右心室梗死及院内病死率CAVB组高于NAV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完全性房室阻滞不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的完全性房室阻滞,与梗死区域的残余血流(前向血流与侧支血流)减少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者即使介入治疗成功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