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先芝 《四川中医》2005,23(11):39-40
人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脏腑为中心、经络为枢纽构成有机整体,机体的安和则有赖于脏腑经络的畅达有序,一旦阻滞,则邪郁积聚,百病丛生。作者临床每将维护脏腑经络通畅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辨治思维中,疗效颇见神奇。  相似文献   

2.
妇女妊娠期阴血下注胞胎妊养胎儿,可导致体内气血阴阳失衡,脏腑亏损,冲任失和,波及胞胎:一者,阴血偏虚,气血虚弱,则有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或气血运行无力,因虚致郁,即见气郁;二者,阴血偏虚,阳气偏亢,则易热伏冲任,灼热胞宫;三者,妊娠期间,情志失和或跌仆劳累,易影响气血运行,冲任调畅。庞玉琴教授临床治疗以"治病与安胎并举,脏腑经络气血同治"为总则,重视肝脾肾及冲任,以通调气血为通路,调理脏腑为靶向,使得冲任调和,胞宫自安,胎儿可正常生长发育。妊娠腹痛、胎漏和胎动不安,证型较多,在临床上需要准确辨证,处方用药灵活应对,不可百证一方。  相似文献   

3.
脾经腧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足太阴脾经隶属脏腑为脾,故脾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疾病;脾主运化,司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官窍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后天气血的濡养,气血生化有源则五脏六腑得充。脾经的腧穴可通过调理脾运而达到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膝关节以  相似文献   

4.
《张聿青医案》收录吐血诊治验案41则,鲜明地体现了张聿青诊疗吐血过程中重视脏腑气化、留意预后转归的学术特色,以及以气化思想为核心,通过辨气、血、津、湿在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认识疾病和立方遣药的治病法度。在辨治用药方面,张聿青善于气、血、火同治,运用治血不离治火、降火先宜降气,以及止血与活血两类功效相反的药物解决出血、留瘀之间的矛盾;注重脏腑生理特性而灵活用药,运用肺胃清养兼顾、养肝而不伐肝、温肾以助脾的疗法以调节气机升降或治疗脏腑实质损伤。在预后方面,注重清除余邪,防治虚损以防止病入虚损,症根难除。这对现代临床治疗内科杂病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作霖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介绍2000072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许佳年陈老认为妇女以血为本,其生理特点,则以经血为重点,故妇科疾病,首重调经。气血来源于脏腑,欲使气血和调,则须脏腑和调,陈老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合参,认为妇女必须注重冲任、脾肝肾、阴血。...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气血循行失调,脏腑功能则紊乱,疾病便由此产生。刺络泄血疗法通过理血调气、疏通经络,使脏腑和调,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泄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记载,《灵枢·血络论》中便详细地介绍了泄血治疗的原则。历代医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其内容不断丰富。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观察,认为本疗法确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陶汉华以辨治内科杂病而著称,临床以脏腑辨证为主,从脏腑本身出发,以则统法,以法立方,把握病机,随症增损。陶师于肺病临床治法归纳为理肺气、调肺血、温肺阳、滋肺阴、清肺热、消痰饮、理肠腑、通肺窍八法,以八法为代表统领诸方,更切病机,适于临证。  相似文献   

9.
失血,即出血,又称血证、血溢。除外伤因素引起出血外,多由六淫、疫疠等损及脏腑,损伤血络所致;亦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眼、耳、鼻、舌、二阴及肌肤出血。《血证论·吐血》篇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二者互为影响,和则俱和,病则俱病。故失血治疗以“调气和血”为总则,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要法。临床分鼻衄、眼衄、齿衄、舌衄、肌衄、咳血、吐血、便血、溺血,  相似文献   

10.
1 传统辨证方法之特点 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具有四个特点。 1.1 适应性:各种辨证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适应范围。如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应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故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用最佳辨证方法。 1.2 特异性:在具体应用时,不同的辨证方法有其特异的诊治思维方法。如六经辨证,四诊合参后以主症和脉诊为主要依据。综观六经病之提纲,概言主症与脉诊改变。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则重在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病因辨证,以详问病史,审证求因;脏腑经络辨证,则重视抓主症以定位。  相似文献   

11.
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十年来,我们以中医脏腑、气血等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临床对心的辨证进行了验证、探讨,现概述如下。一、心主血脉的定量表述及临床验证中医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而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周身的功能,心气则是推动血运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宛陈则除之”是针刺治病的一种泻法,通常以针刺泻血为主。宛同郁,多指气血瘀浊郁积经络脏腑时间较久,而导致的一些病证。在针灸临床治疗这些病证采用泻血,以去除瘀浊郁积之邪,往往收效颇著。现就临床运用所得,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体各脏腑经络若能通畅无阻,营卫气血周流不息,气机升降有序,人则健康无病,即如《金匮》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发生壅滞不通,就形成疾病。对“不通”之证,临床多用行气、活血、攻下、利水等通利诸法,但这并非是治疗壅滞病证的唯一方法。正如《素问直解》所说:“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以补达通”是指通过补益以达到疏通脏腑气血壅滞的方法,主要用于脏腑衰弱,气血不足所致不通滞塞的病证。临床常用于以下…  相似文献   

14.
罗鹏飞  任红艳 《河南中医》2019,39(2):173-175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功能的发挥以气机为核心。脏腑气机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能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脏腑气机密切相关,脏腑气机协调有序,则血循其道,有条不紊。津液的输布代谢,乃是诸脏腑气机协调完成的,尤以肺、脾、肾三脏的气机调节为关键,故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保障,若气机失调,可影响到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治疗疾病时,需要通过调理经脉,令气血调畅,进而使脏腑气机调和,安定有序。四季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脏腑气机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性以防脏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原意指妇人因经水不通而致水气病."血不利"是指瘀血,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等;"水"是水气病,即水肿.本文试图通过对血与水关系的分析,弄清瘀血导致水肿的病理机制,揭示"血不利则为水"的临床指导意义,说明活血化瘀法是临床治疗水肿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正>鼻衄,即鼻中出血,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黄帝内经·灵枢》:"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临床多见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肝肾阴虚、脾不统血等,必须排除其他部位的出血经由鼻腔流出者。运用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中老年人与气血的关系: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老年人以血气既衰为其本,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据中医学理论:气血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生成以转化又得脏腑生理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气血既衰,必表现为机能活动的衰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表明气和血都运行于经脉里面而不停地运行周流全身,血又赖于气为它的动力,气又必须依赖于血才能发挥作用,即血营养脏腑而产生机能活动,机能的正常活动又摧动了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凝。”中老年人气血  相似文献   

18.
气血是人体一切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的病变必先有气血失调,心系疾病也不例外。血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薛教授根据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运用“理气活血法”治疗心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闫璞  张宁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9-1242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水肿、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病位不仅与肾相关,而且涉及心、肝、脾、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肺脾肾三脏均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水液代谢失常相关。心主生血、主行血,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脉瘀滞及气血亏虚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辨治中以脏腑辨证为纲,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各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痰饮水湿的停留部位、外感及内伤的病因及诱因进行病位、病性的多方面辨证分析,针对性更强,可起到事半功倍之功。  相似文献   

20.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