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两种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医学信息》2009,22(12):2969-2970
为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对外伤、烧伤、动物咬伤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是经胃酶消化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前需做破伤风皮内试验.通过两种不同的配制方法可以看出传统配制法与该法配制是有区别的.破伤风的皮试液的配制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该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注射室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人数约1200人,有6人在此期间注射后发生局部迟发反应,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年龄7-60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高效表达TAT-HBX-EGFP融合蛋白,研究其在小鼠肝脏内的分布.方法 构建TAT-HBX-EGFP重组载体,IPTG诱导使其在BL21中大量表达;蛋白经Ni柱纯化后注射入小鼠体内,免疫荧光观察TAT-HBX-EGFP融合蛋白在小鼠肝脏的分布.结果 TAT-HBX-EGFP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HBX蛋白可以在TAT的引导下进入小鼠肝脏.结论 TAT引导肽可以将HBX蛋白引导至小鼠肝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PDCA循环提升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高临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比较2020年2月至4月(改善前)和2020年5月至8月(改善后)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例数及申请到报告TAT时间的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 经过PDCA循环后,新冠病毒核酸报告的检测量由28例/月提高到11465例/月,改善前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AT中位数(申请到报告)由1438±545 min下降至461±46 min.7月末改进周末排班方式后,周末的核酸检测TAT(申请到报告)平均时间由2364±645 min下降至1408±304 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提升了检测能力、缩短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TAT(申请到报告),提高了临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TAT)和D-二聚体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47例,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阿加曲班治疗为观察组(n=71),rt-PA单独治疗为对照组(n=76).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AT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出院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分析治疗后TAT、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检测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P<0.05);治疗后TAT和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增加、TAT水平增加、D-二聚体水平和NIHSS评分为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TAT水平预测AIS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D-二聚体(P<0.05).结论:AIS超早期应用rt-PA联合阿加曲班可有效降低TAT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肿瘤相关胰蛋白酶抑制剂(tumor-associated trypsin inhibitor,TATI)又被称为胰腺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pancreatic secretory trypsin inhibitor,PSTI)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Kazal type 1型(SPINK1),是一种由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泌性多肽,主要作用是抑制胰蛋白酶等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作用,如类生长因子作用、拮抗细胞杀伤作用等.TAT I在肿瘤中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对现阶段关于TAT I在肿瘤中作用的相关热点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14例破伤风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平均病死率为20%~30%.我科于2006年至2009年收治14例破伤风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措施获得了100%的治愈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破伤风毒素免疫过的人B淋巴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产生的种间杂文瘤,能分泌人抗破伤风毒素抗体。本实验的一株杂交克隆,在培养十三个月后,仍继续分泌高滴度的抗破伤风毒素。该抗体能结合破伤风毒素的B段,而且能保护小鼠免受破伤风毒素的侵害。此实验研究,将提供用人的单先隆杂交瘤抗体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微球对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伤风全程免疫需要连续 3次注射疫苗。为减少注射次数 ,提高接种覆盖率 ,降低辍种率 ,开发具有长效作用的单剂破伤风类毒素控释系统是全球儿童疫苗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微球作为疫苗载体是近年来免疫学和疫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观察了聚乳酸微球对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乳酸制备不同载药量及粒径的微球 ,分为小粒径微球、大粒径微球、低载药量微球、高载药量微球、空白微球、混合微球 (由小粒径、高载药量及低分子量聚乳酸等剂量比组成 )。将微球混悬于含 0 5 %山梨醇、0 1%羧甲基纤维素及 0 …  相似文献   

10.
严世荣  严洁  龚坚  李蓓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2,22(4):343-345,350
为寻找介导外源蛋白质进入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方法,本研究构建了pET28a-TAT-LacZ重组表达子,纯化得到TAT-β-Gal融合蛋白,通过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TAT-β-Gal能否穿过各组织生物膜及达到各组织的时间、浓度。结果发现TAT-β-Gal在短时间内可到达各组织。该研究证明在生物大分子的N-末端加上TAT具有穿透力的蛋白转导区肽段形成的融合蛋白可穿过生物膜到达各组织,这一发现为肽类、生物大分子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婴儿死亡率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优生优育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探讨可行而有效的干预措施,迅速降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到2000年降为"0"的目标,我们对98、99年3例新生儿破伤风死亡进行了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陈旧习惯,使更多的人出现了计划外生育,院外土法接生者较多,使近几年来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增多。由于该病的死亡率高,护理要求高。笔者先后从事儿科护理及外科护理工作,总结出新生儿破伤风的以下护理经验作为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种直观、实用的胰岛素注射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在临床上使用效果.方法 科室自行设计一种胰岛素注射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应用于注射胰岛素,监测餐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 该卡使护理工作安全化、简单化,减少遗漏及纠纷.结论 该卡简单、直观、实用.减少护理人员翻阅病历,转抄医嘱时间,避免被动等待患者通知护士测量血糖.提高了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监测管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血糖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六盘水地区新生儿破伤风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治疗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儿科住院的105例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患儿治愈54例(51%),放弃治疗6例(6%),死亡45例(43%).结论 及时合理有效控制痉挛、早期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防治感染、积极治疗合并症、加强护理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相似文献   

15.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外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细胞,患者表现为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肌肉强直、牙关紧闭、甚至因呼吸肌痉挛引起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而致命[1].本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护理在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中起关键作用.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11例破伤风病人,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对破伤风类毒素原液进行质量分析的分子排阻色谱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方法分别建立分子排阻色谱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单体和聚体含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种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以含1%异丙醇的p H 7.0,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选取TSK-GEL G3000SWxl色谱柱,可以对破伤风类毒素单体、二聚体和多聚体分离,经配套软件分析得到其三个组分的相对含量;选用实验室自配的10%浓度的分离胶对破伤风类毒素原液进行电泳后经Image Lab软件分析可以对破伤风类毒素原液的单体和聚体进行纯度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建立的两种检测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单体和聚体含量的方法能够对所含单体、二聚体和多聚体进行分离和定量,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可以对生产的破伤风类毒素原液批间一致性进行监控和用于不同目的的破伤风类毒素质量情况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7.
<正> 破伤风是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中1990年计划控制的疾病之一。1982年召开的全球扩大免疫规划顾问小组会议要求各国掌握新生儿破伤风发病基础资料,以便制定免疫程序和措施。因此,为制定破伤风免疫的总体策略,尤需对当前正常人群进行破伤风免疫水平调查。现将安徽省首次正常人群血中破伤风抗毒素检测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CD5 ̄+B细胞及TCRγδ ̄+T细胞数量增加与青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发作密切相关[英]/Hass-anJ//CLinExpImmunol.一1996.103.一353~356CD5+B细胞在出生时或注射破伤风毒素免疫后或者在老年人都有可能有所升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我院儿科收治11例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一些地处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和一些为逃避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员,造成本地区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和死亡率呈现回升的趋势,这必须引起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变化,筛选出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及其最佳检测时机,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方法 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30例,健康对照30例.手术病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采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P-选择素(P -selection),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用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变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7天康复顺利无明显血栓并发症.①PT,APTT手术前后7天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TT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但仍在参考范围以内(16-18s).②vWF、TAT和P- selection术后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vWF,127.08 ±7.20% vs 121.38 ±5.55%,P<0.01;P-selection 77.96±8.84ng/ml vs 73.88±5.16ng/ml,P<0.01;TAT 16.84±6.30ng/mL vs 11.00±5.41ng/mL,P<0.05).tPA术后3天较术前下降明显(17.37±3.48g/mL vs 21.39±6.65g/mL,P<0.05).结论 PT、APTT、TT对于监测术后血栓前状态价值不大.术后3天vWF、P-selection和TAT处于最高水平,tPA处于最低水平,提示术后3天血栓前倾向严重,建议临床选择vWF、P-selection、tPA和TAT 等特异性指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临床抗凝干预,防止术后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